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001-0912)
- 作品数:7 被引量:86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艳玲秦炯吴希如宋金青孙芳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空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0
- 2007年
- 目的对57例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1996~2006年就诊的96例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中57例(59.4%)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来自中国大陆16个省市,其中男32例,女25例,通过尿液、血液生化分析诊断,尿液有机酸测定采用GCMS分析技术,血清、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结果57例患者尿中甲基丙二酸均显著增高,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81.5~226.5μmol/L(正常对照4.5~12.4μmol/L),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79.1~414.5μmol/L(正常对照1.0~20.0μmol/L)。其中13例(22.8%)于新生儿期发病,临床表现类似缺血缺氧性脑病;14例(24.6%)于1个月-1岁内发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9例(15.8%)于1岁~学龄前发病,以智力运动倒退为主要表现;18例(31.6%)于6~15岁发病,其中7例合并肝、肾、周围神经等多脏器损害。3例(5.3%)分别于16、24、34岁出现进行性智力运动倒退等异常。57例患者中11例(19.3%)死亡。46例(80.7%)接受维生素B12、叶酸、左旋肉碱、甜菜碱补充治疗,逐渐好转,11例(19.3%)完全康复。结论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国人甲基丙二酸尿症的常见类型,患者个体差异大,可于新生儿期至成年各个时期发病,临床诊断困难。对于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应及早进行血浆、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鉴别诊断,合理治疗。
- 张尧宋金青刘平燕容东锦华杨艳玲王兰凤姜玉武张月华秦炯吴希如
-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疾病
- SURF1基因两个新突变致Leigh综合征1例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1例因常染色体Surfe it 1(SURF1)基因2个新突变所致Le igh综合征女童的临床及其突变特点。方法患儿为第一胎,生后运动发育落后,4岁时出现肢体震颤,进行性加重,伴运动倒退。4岁6个月来院时不能独站,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腓肠肌活检未见异常。脑MR I显示双侧基底节、小脑脚上交叉多发性软化灶,符合Le igh综合征诊断。患者曾口服安坦、维生素B1等药物无效,12岁死于肺炎、呼吸衰竭。本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SURF1基因的9个外显子序列,对患儿及103名正常人的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正反向序列测定检测突变。结果患者线粒体基因筛查未见异常,SURF1基因测序发现了分别位于内含子3的240+1G>C剪切位点突变和外显子6的574C>G错义突变两个杂合性新突变。结论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陷是Le igh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1例中国Le igh综合征患者的SURF1基因分析,首次发现了240+1G>C和574C>G两个新突变,不仅明确了患者病因,并将进一步充实人类Le igh综合征致病基因库。
- 孙芳杨艳玲王朝霞戚豫宋金青钱宁姜玉武肖江喜秦炯吴希如
- 关键词:细胞色素C氧化酶
- 大鼠海马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在热性惊厥后的表达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人类热性惊厥多发生于 6个月~ 5岁的儿童。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随体温上升明显升高 ,惊厥发生时体温为 38.0~ 4 2℃。但是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实验拟通过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 ,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4表达的影响 ,探讨热性惊厥过程中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热性惊厥模型。 72只发育期大鼠分为 3组 :对照组 (n =2 4 ) ,热性惊厥组 (n =2 4 ) ,高热未惊厥组 (n =2 4 )。该实验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两种定性实验 ;以及Westernblot半定量实验 ,测定大鼠海马UCP4在热性惊厥后的含量的变化。结果 惊厥组大鼠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内UCP4的蛋白含量高于高热组和对照组 ,高热组UCP4的表达低于惊厥组和对照组。与对照组 (14 830 .75± 6 4 1.91)相比 ,热性惊厥组IDV/area值增高 (2 2 15 0 .6 3± 4 2 3.4 ) (P <0 .0 5 ) ,而高热组的IDV/area值降低 (10 5 11.6 3± 30 2 .0 7)(P <0 .0 5 )。结论 热性惊厥可能导致解偶联蛋白表达增多 ,作用增强 ,热能释放增多 ,基础代谢率增高 ,防止活性氧族 (ROS)的形成 ;同时ATP的产生减少 ,可能反复的热性惊厥影响了线粒体能量储备的功能。
- 李朝阳秦炯韩颖常杏芝杨艳玲
- 关键词:热性惊厥解偶联蛋白海马线粒体
- 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缺陷导致Leigh综合征被引量:19
- 2007年
- Leigh综合征是由于线粒体呼吸链能量代谢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丙酮酸脱氢酶E1浕亚单位(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E1 alpha subunit,PDHA1)缺陷是导致Leigh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研究通过PDHA1基因分析首次确诊了1例中国患者。该患儿1岁后运动发育落后,无力,肌张力低下,肌腱反射消失,发热、感冒时间歇性加重,智力发育正常。肌电图检查、腓肠肌病理活检结果提示神经性损害。3岁时脑MRI扫描未见异常,5岁时脑MRI呈现双侧苍白球对称性损害,符合Leigh综合征表现。经基因分析证实患者及其母亲PDHA1基因外显子3存在C214T突变,导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活性下降。经过维生素B1、辅酶Q10、左旋肉碱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后,患儿运动能力显著改善,现在8岁,正常就学。PDHA1缺陷为X连锁遗传性疾病,表型复杂,临床诊断困难,该患儿以无力为主要表现,经基因诊断确诊。
- 张尧孙芳杨艳玲常杏芝戚豫齐朝月肖江喜秦炯吴希如
- 关键词:LEIGH综合征无力基因突变
- 预防接种诱发先天缺陷患儿急性代谢危象病例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 回顾了7例预防接种诱发急性代谢危象的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临床经过。方法 对7例(男性5例、女性2例)患儿的临床经过、实验室特点、诊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儿分别于接种乙型脑炎、百白破、乙型肝炎、麻疹疫苗后3~12h出现急性代谢紊乱。例1、2于5岁、3个月时接种疫苗后出现急性肾上腺危象,血浆17-羟孕酮均明显增高,符合2 1-羟化酶缺乏症失盐型。例3出生后运动发育落后,3个月时接种疫苗,10h后抽搐、昏迷,伴酮症、代谢性酸中毒,经尿有机酸分析证实为甲基丙二酸尿症。例4~7接种前发育正常,于5~9个月接种疫苗后发热、抽搐、昏迷,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经对症治疗虽有好转,但智力严重倒退,全身瘫痪,于1~2岁来院接受病因分析。例4为戊二酸尿症1型。例5~7为Leigh综合征,分别于1岁半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死亡后尸体解剖发现双侧基底节、脑干多灶性坏死伴海绵样变性,神经细胞严重丢失,毛细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报告了7例因预防接种诱发急性代谢危象的病例。其中2例为2 1-羟化酶缺乏症,5例为遗传代谢病患儿,6例患儿预防接种前原发病未获诊。虽然疫苗本身不是致病原因,但诱发了急性发作。建议对营养发育异常的患儿慎重接种,及早进行详细病因调查,明确原发病。
- 杨艳玲孙芳宋金青钱宁袁云肖江喜戚豫秦炯吴希如
- 关键词:患儿病例研究先天缺陷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急性代谢紊乱预防接种前
- 婴儿型GM 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拟通过对1例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患儿临床经过、酶学分析、影像学资料的回顾,结合文献对本症进行研究。对象与方法先证者,女,新生儿期起病。9个月时经外周血白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确诊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结果患儿为第1胎,新生儿期常呕吐,反应差。3个月时发现智力运动落后,喂养困难,易惊。体格检查显示头围增大,营养不良貌,肌张力低下,中度肝肿大。眼底检查未见樱桃红斑。一般化验显示轻度贫血,血清ALT、AST、ALP、氨增高。尿液黏多糖过筛试验提示富含半乳糖的低聚糖和硫酸角质排泄增加。X光检查显示双手指骨骨质疏松,呈子弹头样改变,脊柱后突畸形,胸椎椎体前缘尖突样改变。磁共振成像显示脑白质发育不良。患儿外周血白细胞B.半乳糖苷酶活性为1.4nmol/(mg-h)蛋白(正常对照为88-204nmol/(mg·h)蛋白),其父母均为45.6nmol/(mg·h)蛋白。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1岁5个月时死于肺炎、呼吸衰竭。结论本文报道了1例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以智力运动落后为主,伴肝损害及骨骼异常。
- 钱宁宋金青张维民孙芳施惠萍张琳张致祥杨艳玲秦炯
- 关键词:Β-半乳糖苷酶肝损害
- 生物素酶缺乏症一例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因生物素酶缺乏症所致皮肤、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尿有机酸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干燥血液生物素酶活性测定进行筛查与诊断,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生后2个月头部出现散在湿疹、脓疱疹,8个月时全身发红、脓疱疹;智力发育正常,运动发育落后,6个月起出现肌张力不全样发作。5岁4个月时来院。体检见重度营养不良貌,毛发稀黄,全身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头面部、躯干、四肢散在脓疱疹,表面可见脓痂。全身瘫痪,四肢挛缩,躯干及四肢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发现轻度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肌酸激酶增高。有机酸分析显示尿乳酸、丙酮酸、3-羟基丙酸、丙酰甘氨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增高。干燥滤纸血片生物素酶活性<0.1pmol·min-1·3mm-1,符合生物素酶缺乏症。经生物素(10mg/d)补充治疗与营养干预后,患儿全身情况逐渐好转,2周后皮疹愈合,经康复训练后,运动能力亦逐渐提高。结论生物素酶缺乏症常导致严重皮肤与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挽救患儿的关键。该患儿以脓疱性银屑病样损害及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为主要表现,生物素补充治疗疗效显著,但由于发现过晚,遗留下肢痉挛性瘫痪。
- 杨艳玲何小菊涂平杨淑霞钱宁包新华秦炯
- 关键词:脑性瘫痪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