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0750)

作品数:16 被引量:232H指数:9
相关作者:汪诗平孟凡栋姜丽丽崔树娟王常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群落
  • 5篇植物
  • 5篇土壤
  • 4篇土壤微生物
  • 4篇微生物
  • 4篇物种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青藏
  • 3篇高寒草原
  • 3篇草原
  • 2篇氮循环
  • 2篇植物群落特征
  • 2篇沙星
  • 2篇生物群落
  • 2篇土壤微生物群...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群落特征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藏大学
  • 2篇格里菲斯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呼伦贝尔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汪诗平
  • 4篇孟凡栋
  • 3篇姜丽丽
  • 3篇崔树娟
  • 3篇崔骁勇
  • 3篇王奇
  • 3篇王常顺
  • 3篇周阳
  • 3篇王淑平
  • 2篇朱小雪
  • 2篇邓永翠
  • 2篇王艳芬
  • 2篇张静
  • 2篇斯确多吉
  • 2篇周志强
  • 2篇郭丽
  • 2篇马双
  • 2篇车荣晓
  • 2篇赵国强
  • 2篇王芳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Scienc...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Resear...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4
2013年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其如何响应和反馈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极大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有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物候、生产力、碳循环等方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诸多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使高寒草甸的植被物候提前和初级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高寒草原有相反的影响趋势,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群落类型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而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碳循环有关过程的影响结果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时空尺度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在增强时空异质性的响应与反馈研究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生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王常顺孟凡栋李新娥姜丽丽白玲汪诗平
关键词:物候初级生产力碳循环适应性管理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典型植物群落中矮嵩草与紫花针茅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被引量:6
2019年
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如聚集、随机和扩散分布,因环境条件而改变,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策略。藏北高原区自东向西逐渐由亚寒带半湿润区向温带干旱区过渡,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12年7—8月份,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选择了8个不同地区的典型草原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两个种群的小尺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矮嵩草的相对盖度均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自东向西,矮嵩草种群则由扩散向随机格局转变,而紫花针茅种群由随机向扩散转变;在年均降水量最低的地区两个种群之间呈空间隔离关系。矮嵩草和紫花针茅种内及种间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是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梯度上影响两者共存的重要机制。
李新娥孟凡栋姜丽丽张立荣贾书刚汪诗平崔霞吕汪汪
关键词:物种共存种间关系
鸭粪和环丙沙星对潮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评价鸭粪中残留的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布置培养试验,设五个处理,分别是Ⅰ:CK(对照)、Ⅱ:CIP(人工添加的CIP)、Ⅲ:DF(添加不含抗生素的鸭粪)、Ⅳ:DF+CIP(在Ⅲ的基础上再外源添加CIP)、Ⅴ:DF(CIP)(粪源CIP即含有CIP的鸭粪),培养81 d。借助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来源的CIP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 d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DF>DF+CIP>DF(CIP)>CK>CIP,说明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减弱;添加鸭粪显著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与人工添加进鸭粪中的环丙沙星相比,粪源环丙沙星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强,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利用碳源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随培养时间延长有所变化,初期利用的主要是糖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以及氨基酸类,后期主要是糖类和羧酸类。
周志强王淑平郭丽董俊夫张娜
关键词:环丙沙星鸭粪土壤微生物群落
不同季节适度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3
2014年
于2007~2011年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在不同季节适度(牧草利用率35%~60%)放牧处理(不放牧、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长期的不同季节的适度放牧处理后,夏季放牧与冬季放牧均降低了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比例,提高了杂草类植物功能群的比例.(2)与未放牧(对照)相比,夏季放牧处理下莎草科植物矮嵩草和杂类草蒙古蒲公英、鹅绒委陵菜的相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51.38%和318.87% 、344.15%,禾本科植物异针茅相对生物量降低了41.16%;冬季放牧鹅绒委陵菜相对生物量增加了124.08%,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减少了45.99%,但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对二柱头藨草、紫羊茅、垂穗披碱草、花苜蓿和高山唐松草等植物的影响均不显著.(3)总体上不同季节适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这三者的影响随年份变化而变化.
崔树娟布仁巴音朱小雪白玲汪诗平
关键词:夏季放牧冬季放牧高寒草甸
施肥对高寒草原草地质量指数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综合评价被引量:15
2020年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班戈县的典型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田间小区控制试验,于2013-2015年施加不同数量氮磷肥(N:0、7.5、15.0 g N·m^-2,P:0、7.5、15.0、30.0 g P2O5·m^-2),调查各处理不同类群植物生物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进而评价氮磷养分添加对高寒草原草地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氮磷配施优于氮磷肥单施,不同氮磷配施处理均能提高草地质量指数(IGQ),以N1P1(7.5 g N·m^-2,7.5 g P2O5·m^-2)施肥处理的草地质量指数最大(90.27),相较对照增加了67.16%(P<0.05)。2)选择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有效氮(AN)、有效磷(AP)和pH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12个施肥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期施肥主要影响土壤0~10 cm土层环境质量的变化;增施氮肥土壤pH呈下降趋势;高磷添加处理(30.0 g P2O5·m^-2)增加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但植物吸收效率下降。3)结合草地质量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草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磷肥配施好于单施,且N1P1(7.5 g N·m^-2,7.5 g P2O5·m^-2)处理相对得分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施肥量。
郭剑波赵国强贾书刚董俊夫陈龙王淑平
关键词:高寒草原土壤性质主成分分析
增施氮肥对青藏高寒草原不同类群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选择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典型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围栏内小区施肥控制试验,从2013年7月试验样地建成至2014年9月期间,施加不同氮肥水平[对照(0,N_0)、低氮[7.5g·(m^2·a)^(-1),N_1]和高氮[15.0g·(m^2·a)^(-1),N_2)],调查高寒草原不同类群植被地上生物量、类群覆盖度、均匀度和重要值等群落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探讨高寒草原地上植物群落特征对氮肥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短期增施氮肥与不施肥对照相比,会显著提高禾本科生物量和地上总生物量(P<0.05),高氮水平下的菊科地上生物量有增加趋势,但与不施肥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2)短期增施氮肥对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蔷薇科以及杂类草等类群群落覆盖度以及地上总盖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禾本科在群落总盖度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照、低氮和高氮水平的分别占总盖度的58.73%、61.90%和63.99%;3)短期增施氮肥下,所有类群植物的均匀度和重要值没有显著差异,优势物种亦没有显著差异。
董俊夫王淑平崔骁勇庞哲赵国强许宁汪诗平
关键词:高寒草原氮肥类群
气候变化对高寒区域植物物候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扼要综述主要环境因子(如温度、降水和雪融时间等)和物种组成对高寒区域植物物候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增温和积雪早融使植物个体和群落的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延迟;但降水变化对物候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目前对植物地下物候的报道较少,现有的研究发现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养分有效性等的变化都会对根系物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不同研究给出的根系物候的响应模式并不一致。综合分析表明:研究方法、地点和对象等的不同均会使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和方向表现出一些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全面观测群落中各物种的物候序列,实现不同观测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转换和尺度推演,并加强根系物候和植物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孟凡栋周阳崔树娟王奇斯确多吉汪诗平
关键词:环境因子物种群落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被引量:6
2018年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连续2年(2014和2015年)的小区施肥控制试验,探讨高寒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结果如下。1)施用无机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其均值分别是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1.67倍和1.28倍。2)单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N_2P_0(15 g N/m^2,0 g P_2O_5/m^2)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显著降低60.39%和29.2%;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当施磷30 g P_2O_5/m^2时,施氮15 g N/m^2处理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比不施氮处理增加61.54%,差异显著。3)单施磷肥各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于空白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15 g N/m^2的基础上增施15和30 g P_2O_5/m^2磷肥,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59.8%和279.98%,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3.78%和38.66%;施磷7.5 g P_2O_5/m^2时,1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施磷处理显著增加68.35%。
赵国强王淑平崔骁勇董俊夫常旭卉汪诗平
关键词:高寒草原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环丙沙星在深浅两层潮土层中吸附-解吸特性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吸附解吸试验方法研究了环丙沙星在潮土0~20 cm和20~40 cm两个垂直土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在潮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均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平衡两个阶段,且经过24 h达到吸附和解吸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速率常数为0.571 kg·min-1·mg-1。两个潮土层对环丙沙星的吸附和解吸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采用Freundlich方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P<0.01),吸附容量分别为672.977和693.426,其吸附等温线属于'S'型等温线。环丙沙星在两个潮土层中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在解吸的过程中存在滞后现象,且解吸滞后系数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20 cm土层的解吸滞后系数均大于20~40 cm土层。在p H值为4~9条件下,环丙沙星的吸附参数lg Kd值随p H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p 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0~20 cm土层lg Kd值为3.36,20~40 cm土层lg Kd值为3.90。阳离子吸附可能是潮土对环丙沙星吸附的主要机制之一。
郭丽王淑平周志强董俊夫赵国强
关键词:环丙沙星解吸PH
高寒植物叶片性状对模拟降水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降水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植物叶片性状特别是叶脉特征对降水变化非常敏感,然而高寒植物叶片性状特征如何响应降水变化还知之较少。采用集雨棚模拟增减50%降水的条件,以高寒草甸8种主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变化对叶片的叶脉率、叶脉密度、叶片大小、比叶质量、叶片总有机碳含量、叶片全氮含量、叶片碳同位素相对含量和碳氮比等叶片性状的影响。发现增水显著增加了植物的叶片大小、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叶脉密度;而减水显著降低了叶片大小、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植物叶片性状各指标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协同变化和相互制约。不同水分生态类型的植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中生植物通过增加叶片大小和减少叶脉密度积极应对降水的增加,矮生嵩草的叶片大小分别增加了200.3%,叶脉密度减小了17.5%,而旱中生植物通过减少叶片大小和增加叶脉密度应对降水的减少,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的叶片大小分别减少54.9%和30.7%,其叶脉密度分别增加25%和22.4%。羽状叶脉植物增加叶脉密度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以适应增水条件,花苜蓿、异叶米口袋的叶脉密度的增加了7.8%和4.0%,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增加2.5%和3.3%,但增水条件下平行叶脉植物的叶脉密度不变或降低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保持不变;减水增加了平行叶脉植物叶脉密度并减低了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异针茅的叶脉密度增加了22.4%,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减小2.9%,而对羽状叶脉植物的叶脉密度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减少或不变。植物叶片性状对增水的敏感性显著大于对减水的敏感性,增水的效应约为减水的2倍;叶片大小的敏感性显著大于其它叶片性状,约为其它叶片性状的10倍。因此,植物在应对短期降水变化时,植物形�
王常顺王常顺孙建平周阳周阳李博文姜丽丽李博文夏露王奇斯确多吉贺金生王奇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寒草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