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6B01-04)
-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6
- 相关作者:冉大川罗全华张志萍申震洲李占斌更多>>
- 相关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延河流域1997—2006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根据延河流域长系列水文资料,对1997—2006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与基准期的1956—1969年相比,延河流域1997—2006年汛期降水、径流、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5.1%、45.6%和67.2%。截至2006年底,延河流域(含未控区)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37万1 751 hm2,其中林草措施保存面积30万7 412hm2,占82.7%;2)延河流域1997—2006年林草植被年均减少洪水量2 885万m3,年均减沙量1 695万t,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洪减沙总量的63.6%和58.2%,其中林地减洪减沙效应最为明显,其减洪减沙量分别是草地和封禁治理措施减洪减沙量之和的4.9和4.7倍;3)1997—2006年延河流域林草植被减洪减沙上升趋势明显,林草植被与工程措施减洪量之比约为64%∶36%,减沙量之比约为58%∶42%。
- 冉大川姚文艺吴永红李雪梅吕锡芝
- 关键词:水沙变化林草植被延河流域
- 1933~2007年黄河上中游连续枯水段的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本文按照颜济奎分析黄河上中游连续枯水段的方法,根据潼关站1960~2007年实测年均径流量,依据龙门、华县、河津、状头四站多年年均径流量为基础,具体分析1960~2007年黄河上中游径流量丰枯的变化情况,获得1969~1982年和1985~2007年两个连续枯水段确实存在。从连续枯水长短和程度来看,1985~2007年居黄河上中游538年中11个连续枯水段之首。得到黄河上中游水文周期平均在70~80年之间的结论。
- 毕慈芬郭岗沈梅常照波王金花
-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
- 黄土高原不同尺度水保坡面措施减轻沟蚀作用定量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本文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尺度水保坡面措施减轻沟蚀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流域水保坡面措施减轻沟蚀的作用,大于坡面措施本身的减沙作用。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尺度典型流域,因坡面措施拦蓄导致坡面径流不下沟可以减轻沟蚀量55%。在大尺度典型流域,坡面措施多年平均减轻沟蚀量是坡面措施本身减沙量的1.11~1.25倍;占流域水保措施多年平均总减沙量的29%。进行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保措施蓄水减沙效益计算,应该考虑坡面措施减轻沟蚀的作用。
- 冉大川赵力毅张志萍罗全华
- 关键词:坡面措施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水沙响应研究方法改进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介绍了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的发展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着重分析了研究及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①在利用"水文法"计算减洪减沙效益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别建立降雨产洪产沙模型;②在利用"水保法"计算减洪减沙效益时,应加强坡面治理对沟道侵蚀的影响研究;③进一步研究淤地坝的减蚀作用;④继续改进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方法。
- 张攀姚文艺冉大川
-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沙变化黄河
- 大理河流域坝库工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根据治理前后流域降雨产流产沙关系的变化情况,采用类比分析法研究了大理河流域坝库工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年降雨量与洪水量、汛期降雨量与洪水输沙量呈幂函数关系;在只有坝库工程作用时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相同年降雨量对应的产洪量减少了约800万m3,相同汛期降雨量对应的洪水输沙量减少了约1 000万t;坝库工程的减沙作用巨大,但仅靠坝库工程减沙不能一劳永逸,在开展淤地坝工程建设的同时,坡面治理不能放松。
- 冉大川李占斌郭聪李鹏申震洲
- 关键词:产流产沙
- 大理河流域水沙变化重要问题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基于水文统计的冥函数型经验模型或线性模型等,对大理河流域水沙关系、减沙效益与林草措施占比和坝地配置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流域暴雨洪水关系散乱,90年代以来暴雨洪水关系密切,近期暴雨产洪水平明显降低;流域洪水泥沙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年代没有发生趋势性的改变;80年代以来,流域年平均来沙系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近期有所减小;现状治理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林草措施占比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减沙效益的大小不仅与林草措施占比有关,更与林草措施质量及配置部位密切相关;现状治理条件下取得最大减沙效益的坝地最优配置比约为4.2%。
- 冉大川张志萍耿勃罗全华申震洲
- 关键词:水沙关系减沙效益
- 黄河中游典型区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量分析
- 2008年
-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规划的201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约为15.2亿m3,其中坝地蓄水量占71.9%;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为2.76亿m3。②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12.8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1.9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9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43.5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1.9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14.2亿m3。③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2.3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0.3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2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9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0.3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2.6亿m3。
- 冉大川王昌高董飞飞黄静李莉
-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蓄水量水文效应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黄河中游
- 泾河流域来沙系数变化与响应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对泾河流域水沙搭配关系、来沙系数及其变化、来沙系数与降雨之间关系、来沙系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效益之间关系及其响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张家山水文站年最大洪水的水沙搭配关系为高含沙水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流域的水沙搭配关系更不协调。流域3个主要水文站自1988年以来年平均来沙系数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流域最大洪峰来沙系数和最大日平均来沙系数均与流域最大1日降雨量呈反比例幂函数变化关系;来沙系数随着降雨的增大而减小。流域治理后年均减沙效益和年平均来沙系数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两个区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几乎相等;年平均来沙系数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响应非常明显。但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影响不大。
- 冉大川郭宝群张晓华王昌高董飞飞
- 关键词:泾河流域来沙系数
-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 冉大川张志萍罗全华寇权
- 关键词:水沙变化
- 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利用大理河流域1960—2002年的系列水文资料和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计算结果,分析大理河流域减沙效益与措施保存面积、配置比例和汛期降雨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理河流域淤地坝措施减沙量与坡面措施减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现状水土流失治理条件下,大理河流域仅靠坡面治理措施取得的减沙效益只有9%,取得最大减沙效益的水土保持措施梯田、林地、草地、坝地最优配置比例为18.6∶73.2∶4.6∶3.6,保持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较高减沙效益的坝地配置比例为4%;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与汛期降雨量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能力表现最充分的汛期降雨量值区间约为300~500 mm;大理河流域治理期有21年坡面措施减沙量小于600万t/a,淤地坝措施减沙量均在3 000万t/a以内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坡面措施减沙量与淤地坝措施减沙量关系比较密切,淤地坝措施减沙量的增幅小于坡面措施减沙量的增幅。
- 冉大川李占斌张志萍李鹏罗全华
-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