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XZW006)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卢衍鹏王冬梅更多>>
- 相关机构:枣庄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
- 2007年
-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知识形态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 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
- 2008年
-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知识形态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 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1
- 2008年
-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 现代性历史的叙事学建构——以《走西口》为例
- 2009年
- 《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 卢衍鹏
- 性病隐喻与两性身体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病”意象探析被引量:2
- 2008年
-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 王冬梅
- 关键词:性病隐喻
-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三种方式被引量:1
- 2008年
-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三种方式分别是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本质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经典性,反本质主义重视知识的历史性、地方性和日常性,建构主义追求知识的关系性、交往性和融合性。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多元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和理论合力,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评价和运用适当的建构方式,并时刻保持对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 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被引量:1
- 2009年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文化研究"以其天然的政治性迫使文学研究者重新思考政治的地位、影响和价值。只有将政治通过审美的途径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文学的政治性问题论争有些明显的倾向,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思潮正在蔓延。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化研究政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被引量:9
- 201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既是借助文化研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层次,又是文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快调整研究领域和方法策略,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包括文化嬗变、保护合理性、产业开发等视角。文化研究的转型主要是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研究对象从文化文本向文化遗产,二是研究方法从话语分析到田野研究,三是研究思维从个案分析到理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研究的转型的契合,表现在理论提升与现实介入、普遍主义与地方性知识、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等方面,两者的结合必然是一个文化双赢的结果。
- 卢衍鹏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
- 文艺学知识空间的理论建构与范式转换被引量:3
- 2008年
- 中国当代文艺学知识空间是一个围绕话语权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场域。本质主义的知识空间表现为文艺学教材的"一体化"模式,导致了批评实践强烈的主流话语意识;反本质主义知识空间通过反经典颠覆传统知识空间,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野下重构文艺学知识空间;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空间。文艺学知识空间的重构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形成文艺学知识空间的多元化和谐关系。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知识空间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 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被引量:1
- 2008年
-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艺学知识形态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