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6Z201)

作品数:21 被引量:260H指数:10
相关作者:张贵才葛际江蒋平裴海华王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稠油
  • 7篇活性剂
  • 7篇表面活性
  • 7篇表面活性剂
  • 5篇驱油
  • 5篇采收率
  • 4篇油藏
  • 4篇油田
  • 3篇提高采收率
  • 3篇降黏
  • 3篇复配
  • 3篇稠油油藏
  • 2篇低界面张力
  • 2篇低渗
  • 2篇塔河油田
  • 2篇普通稠油
  • 2篇接替技术
  • 2篇聚合物驱
  • 2篇碱驱
  • 2篇复配体系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化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13篇张贵才
  • 12篇葛际江
  • 5篇蒋平
  • 4篇裴海华
  • 4篇王冲
  • 3篇宋昭峥
  • 3篇李锦超
  • 3篇仉莉
  • 3篇冯岸洲
  • 3篇吴芳
  • 3篇张建强
  • 2篇王洋
  • 2篇姜瑞忠
  • 2篇唐存知
  • 2篇丁保东
  • 2篇王东方
  • 2篇毛源
  • 2篇刘晓玲
  • 2篇刘清华
  • 2篇付欣

传媒

  • 6篇油田化学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重庆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渗透油藏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降压增注试验研究被引量:34
2011年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注入压力高的问题,开展了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降压增注室内实验研究。以增溶量为指标,通过微乳液配制方法,对阴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和配方优化,得到一种降压效果好的体系:13.3%表面活性剂HEX+2.23%正丙醇+4.47%正丁醇,其增溶量达0.66 g/g。该体系耐盐性能良好,在1~200g/L含盐量范围内均能形成水外相微乳液。该体系的矿场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注入的7.5 PV浓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岩心中与残余油形成水外相微乳液,降低水驱注入压力35%以上;浓度和注入段塞大小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注入浓度为100 g/L、注入段塞1 PV时便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冯岸洲张建强蒋平仉莉张贵才葛际江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微乳液复配体系
DNPPS-胺复配体系界面张力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化学驱中加入碱会导致地层结垢等问题。为了既能发挥碱高效的协同作用,又减轻含碱复合驱油体系对地层的伤害,同时考虑到小分子有机胺碱性较强、成本较低等因素,本文报道了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分别与甲基胺、三甲胺和三乙胺有机碱复配形成的表面活性剂/碱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各DNPPS/有机碱体系与桩西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单一的有机胺或DNPPS与桩西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均较高;而在DNPPS/有机胺复配体系中,甲基胺与低浓度DNPPS复配即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且随甲基胺质量分数增加,有机胺复配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DNPPS浓度范围也逐渐增大。三甲胺体系与三乙胺体系相似,当有机胺的质量分数大于某一数值后,动态界面张力明显下降后再上升,最终趋于平衡。
李娜刘海涛刘晓玲吴芳仉莉葛际江
关键词:三甲胺三乙胺有机碱复配超低界面张力
乳化蜡制备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以石蜡和蜂蜡为原料,以油酸三乙醇胺和烷醇酰胺为乳化剂,制备出水溶性良好的固体乳化蜡。其配方为油酸三乙醇胺为3.5%,烷醇酰胺为0.5%,石蜡和蜂蜡(5∶1)为50%,蓖麻油为7.5%,水为38.5%。
毛源葛际江唐存知顾爱军
关键词:石蜡蜂蜡烷醇酰胺乳化
陈庄原油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开展了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及碱+表面活性剂体系与陈庄原油间动态界面张力的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BET-13在较宽的质量分数范围内(0.05%~0.15%)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质量比为4∶1的SLPS与KAS复配体系,当总质量分数在0.075%~0.15%的范围内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平衡值降至10-4 mN/m数量级;总有效质量分数为0.1%、质量比在(9∶1)~(6∶4)范围内的CBET-13与CBET-17复配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到超低;0.2%NaOH+((0.05%~0.2%)SLPS、(0.025%~0.05%)AS-0-4、(0.01%~0.075%)AS-3-0、(0.03%~0.09%)HSBET-12)体系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以下。以上体系,可以作为陈庄油田超低界面张力驱油配方的选择。
王冲张贵才张建强冯岸洲付欣
关键词:毛管数表面活性剂复配超低界面张力
河口油田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以河口油田普通稠油油藏油样为实验对象,通过微观驱替实验研究碱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机理,通过填砂管驱替实验观察碱驱、碱/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驱3种体系的驱油效果。研究发现:碱驱波及系数高于水驱波及系数;碱质量分数越高,波及系数越大,采收率也越好;碱渗入原油中产生泡状流,是导致碱驱波及系数高的主要原因。聚合物和碱进行复配后,虽然黏度较高,但抑制了碱液向原油中的渗入。表面活性剂的引入也会对泡状流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碱/表面活性剂驱的波及系数较低。
毛源唐存知葛际江唐硕蒋平
关键词:普通稠油油藏碱驱复合驱
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10年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而且经济上不适合于热采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技术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综述了各种方法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不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裴海华张贵才葛际江刘清华王洋王冲
关键词:稠油聚合物驱碱驱提高采收率
筛选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方法初探被引量:14
2011年
为解决原油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乳化快慢程度难以表征的问题,自制乳化测定仪器,并提出了乳化速度的概念,对其测定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最终的驱油实验将乳化速度与最终采收率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速度都较低,适量加入碱剂可以大幅度提高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度;在模拟地层温度(40~60℃)条件下,温度越高,乳化速度越大,乳化效果越好;最大乳化速度分别对应着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质量分数。室内驱油实验发现:对于高乳化速度体系(1.8mL/min),驱替达到含水率为98%时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4.5;而对于低乳化速度体系(0.2mL/min),驱替达到同样条件,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仅为3.5,高乳化速度体系能多提高最终采收率超过10%。
王东方崔晓朵尹海峰梁玉凯张贵才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含水率采收率
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29
2010年
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气窜问题,从而减小了蒸汽波及体积;同时,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在蒸汽波及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被剥离下来,即洗油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主要对稠油热/化学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热/化学驱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大热采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主要包括热/碱复合驱、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热/聚合物复合驱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种开采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热/有机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发展趋势.
李锦超王磊丁保东王静张贵才
关键词:稠油波及体积洗油效率
稠油驱油体系界面张力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在55℃下研究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9AS-5-0(壬基酚聚氧丙烯醚(5)硫酸钠盐)与胜利桩西脱水稠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和驱油特性。稠油样取自桩106-15-X18井,含胶质沥青质20.54%,55℃密度0.9302 g/cm3,黏度238 mPa.s。不同盐(NaC l)浓度的2 g/L 9AS-5-0水溶液与稠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盐浓度0-80 g/L时随盐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盐浓度80-120 g/L时随盐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小均达不到超低值,盐浓度80 g/L时迅速达到超低值;60 m in时的平衡界面张力值,在盐浓度为1、60、80 g/L时分别为0.3050、0.0262、0.0014 mN/m。用这三个9AS-5-0溶液驱替渗透率3.0-4.0μm2、饱和原油的环氧树脂胶结岩心,段塞体积0.5 PV,最终采收率分别为38.99%、38.30%、36.81%,低界面张力体系的驱油效率反而较低。根据采收率、驱替压力与注入体积关系曲线,认为该表面活性剂体系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
王东方张贵才葛际江蒋平赵楠裴海华
关键词:驱油效率矿化度稠油表面活性剂驱
油田井筒防蜡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被引量:7
2011年
先合成侧链碳原子数为14~30的聚丙烯酸酯(PA)防蜡剂,再对聚丙烯酸酯类防蜡剂进行极性改性,考察改性PA防蜡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侧链碳原子数等于26时PA防蜡剂效果较好;引入含氮的极性基团会改善防蜡剂的防蜡效果;当极性基团的摩尔分数为25%时防蜡剂的防蜡效果最好;防蜡剂的加入使原油中的蜡结晶成小晶体,由于电性排斥,蜡晶高度分散而稳定存在。
张玉祥宋昭峥
关键词:防蜡剂蜡晶聚丙烯酸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