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xm201102001)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7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月臣曾咺何志明刘琳朱翠霞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2001年~2010年重庆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5
- 2013年
- 以2001年~2010年MOD17A3的年均NPP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重庆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年~2010年重庆地区植被NPP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略有增加,且总体分布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重庆地区植被NPP增加幅度由南到北递减且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仅部分区县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的植被类型的NPP存在差异,其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草地>农田植被>混生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灌丛.就气候因子与植被NPP的相关性而言,NPP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NPP与降水的相关显著性存在空间差异.
- 刘琳李月臣朱翠霞杨扬李琼瑶
- 关键词:NPP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因子
-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县域建成区的提取方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被引量:6
- 2015年
- 以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区县城区面积为数据源,按照"影像校正—阈值提取—最佳因子—拟合方程—方程验证—方程应用"的思路对县级尺度建成区的提取方法进行探索,并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结合影像自校正法和辐射定标法进行数据预处理效果较好;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的建成区面积相对误差在10%以内的占96.87%,表明动态阈值法对于提取建成区面积效果很好;SPSS软件中建立DN总值与23项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为0.999 5,说明采用23项因子反演DN总值是可行的;按照拟合方程提取出来的建成区面积与区县实际城区面积相对误差在10%以内的占93.75%,表明反演效果很好;交叉验证结果显示相对误差在10%以内的占80%,相对误差较大的点主要出现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其余功能区相对误差均较小,表明方法可以应用并推广。县级尺度建成区的提取方法的建立为灯光数据在县级尺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无法获取城区面积数据区域的建成区提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城市化相关研究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 朱康文李月臣刘春霞周梦甜王超黄晶晶史红敏
- SPOT 5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用中数据优化研究
- 2012年
- 为了实现SPOT 5影像应用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过程中影像数据最优的目视效果,首先利用标准差、均值、信息熵、OIF指数等指标对影像融合及目视解译最佳波段进行选取;其次,针对性地引入了亮度信息、空间细节和纹理结构、信息量、光谱特性保持程度等融合效果评价参数,并以高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作为重要参数以反映融合影像空间分辨率特征,把最佳波段作为统计对象对常用的9种像素级融合方法进行了融合效果分析。比较得出PCA融合为9种方法中综合最优,影像亮度、空间分辨率信息较高,视觉效果最佳;乘积融合和Brovey融合虽然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等指标也较优,但是光谱扭曲太大。小波融合等方法总体光谱特征普遍较好,但是噪声较多,空间分辨率信息不佳,不适用于目视解译。定量评价之后的定性评价分析进一步强调了高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做为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 何志明李月臣韩建文胡晓明杨清钰
- 关键词:SPOT遥感影像波段选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优化
- 三峡库区湿地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对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新生湿地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综述,主要包括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生态学研究、湿地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等4个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与周边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动态研究不足;湿地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划分不明确;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十分薄弱。最后指出,三峡库区湿地研究必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构,生态系统演替的长期监测,湿地开发与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热点;长期定位观测技术、"3S"技术、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与方法将会广泛应用于三峡库区湿地的研究。
- 李月臣杨扬何志明袁兴中李若溪王强Kevin L.ERWIN
- 关键词:湿地三峡库区
- 基于GIS的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以重庆都市区为例被引量:11
- 2013年
- 人口分布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09年重庆市的人口统计数据,以居民点为指示因子,使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别为-0.608、-0.902、0.94、0.994、0.952、0.995、0.957。利用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及河流水系4个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726 75、0.000 6、0.026 7及0.248 0,然后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研究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区县实际平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化。
- 朱翠霞陈阿林刘琳
- 关键词:人口分布空间化GIS重庆都市区
- 基于MODIS-NDVI的贵州省2001—2010年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及分异特征被引量:16
- 2015年
- 以2001—2010年贵州省MODIS NDVI为数据源,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近10年贵州省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并结合DEM数据提取不同高程地区,采用最大值(MVC)合成法、分区统计、趋势分析研究和探讨贵州省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1-2010年植被覆盖总体上以改善为主,局部区域有退化和严重退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北部城市周边地区和人口集聚的地区;2)各个高程分区中,以高程大于1900m的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最快,高程小于700m的地区植被退化最为严重;3)研究区2001-2010年10年间植被覆盖减少的地区总面积为21 336.3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11%,其中植被严重减少的地区面积为5 745.7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6%。
- 李威李月臣唐谊娟张军龙唐付平
- 关键词:植被NDVI
- 基于GIS和RS的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以贵州省为例被引量:8
- 2014年
-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岩溶生态现状为背景,选取影响石漠化主要的地形、植被、坡度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将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从结果看,研究区的石漠化敏感性以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从空间上看,呈现连续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区域。
- 李威李月臣唐谊娟
- 关键词:石漠化敏感性
- 中国山地城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被引量:14
- 2015年
- 以重庆市武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25m×25m栅格大小,针对中国山地城镇的特点,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参与评价的弹性因子包括:距离城镇的距离、距离主要道路的距离、高程、地表起伏度、坡度和各种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权重结果分别为0.253 3,0.211 6,0.093 0,0.136 9,0.206 9,0.098 3,刚性因子包括基本农田、重要生态用地和各类保护区,刚性因子作为评价的限制因素。综合运用ArcGIS 10.0软件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选取的评价因子建立武隆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为武隆县城镇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建设用地和较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46.78,70.11km2,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43%。
- 朱康文周梦甜
- 关键词:AHPGIS承载力
- 基于移动窗口法和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被引量:28
- 2014年
-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采用移动窗口法,以250m×250m栅格为基本单元,通过选择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揭示其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介于0.255-0.821,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2)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34.53%;低度适宜区次之,占22.52%;高度适宜区居第三,占21.14%;中度适宜区占17.84%;不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3.96%;(3)重庆市85.19%的人口分布在低度适宜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61.5%。实证表明,该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人口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方针政策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 谢晓议曾咺李军
- 关键词:栅格GIS
- 基于GIS的重庆市长寿区建设用地地形适宜度测评被引量:3
- 2014年
-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未来城镇规划用地选择的基础依据,倍受众多规划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邻域分析工具,基于25 m×25 m的长寿区DEM数据,提取平均海拔、相对高程、平地面积,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计算长寿区地形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揭示了现有建设用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长寿区整体建设用地地形适宜性较高;②现有建设用地中,最适宜地形占49.85%,适宜地形占37.68%,较适宜地形占10.07%,不适宜地形占2.06%,最不适宜地形占0.33%;③长寿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可观。实证表明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镇规划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 谢晓议李月臣曾咺
-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形起伏度GIS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