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227) 作品数:10 被引量:53 H指数:5 相关作者: 李文滨 韩英鹏 赵雪 滕卫丽 王艳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教育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大豆种质对花叶病毒病和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SSR标记辅助鉴定 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与花叶病毒病(soybeanmosaicvirus,SMV)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attll4对30份大豆种质进行分子辅助鉴定,共发现10个抗SMV的种质,经摩擦接种法表型验证其中9个种质表现为抗病,即分子辅助鉴定的准确性为90%。另外,利用与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rootrot,PRR)相关的SSR标记Satt325、SatG43、Satg28、Sate05、Satt600、Satt611、Satt689、Sate79、Satt252、Satt274对相同的30份大豆种质进行分子辅助鉴定,共在2,3,5,6,12,2份大豆种质上分别检测到0,1,2,3,4,5个抗PRR的QTI.,并利用菌土法盆栽验证种质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拥有0~1个抗PRR的QTL大豆种质的病害损失率平均为94%,拥有2~3个抗PRR的QTL大豆种质的病害损失率平均为77.82%,拥有4—5个抗PRR的QTL大豆种质的病害损失率平均为36.70%。通过本研究筛选获得了1份既高抗SMV又高抗PRR的种质合05-31。 韩英鹏 赵雪 李修平 滕卫丽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病性 大豆种质资源耐疫霉根腐病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片层接种法对全国54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耐病性进行评价,获得耐疫霉根腐病大豆种质4份,中度耐病种质12份,进一步通过Solexa测序获得5 000个高质量SNP标记,并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耐病优异等位位点的挖掘进行初步探索,挖掘到与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联的SNP标记34个,通过等位基因评价,获得31个优异等位变异,本研究结果将为大豆耐疫霉根腐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赵雪 孙明明 韩英鹏 李修平 张洪建 滕卫丽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 疫霉根腐病 耐病性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脂肪含量分析及SSR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被引量:4 2013年 以黑龙江省92个主栽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2010年和2011年的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发掘与脂肪含量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用以辅助鉴定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脂肪含量变异范围2010年为17.10%~23.14%,2011年为17.70%~23.04%,两年平均为17.40%~23.09%。结合SSR数据的品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将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总体上分成大于20%和小于20%两类。此外,鉴别出2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SSR标记(Satt428-900、Satt502-150),标记指数与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1*)。 孙梦阳 王艳 武林 韩英鹏 赵雪 滕卫丽 王桂玲 李文滨关键词:脂肪含量 大豆品种Maple Arrow耐菌核病生化机制 被引量:5 2014年 以世界公认的菌核病抗性品种Maple Arrow以及感病品种合丰25为材料,在大豆V1期进行活体接种,比较不同抗感材料在接种核盘菌后的72h内6个时间点的菌丝扩展速度和4种生化酶活性,旨在明确MapleArrow抗菌核病的生化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侵染后0~72h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明显,接种前期病原菌在Maple Arrow叶片上的扩展速度明显低于合丰25.接种后期,Maple Arrow叶片病健交界明显,菌丝体周围寄主组织结构保持相对完整;合丰25叶片布满菌丝体,叶片结构崩溃.动态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接种后24h Maple Arrow的PPO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48h Maple Arrow的POD和PAL的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合丰25.由此得出结论,抗病品种Maple Arrow的保护酶系统对核盘菌侵染的响应比感病品种合丰25更为活跃,四种保护酶中的PPO、POD和PAL是两种抗性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中PPO主要作用于感染前期,POD和PAL主要作用于后期. 吕春梅 赵月 赵雪 王强 孟宪新 魏淑红 韩英鹏 李文滨 张俊华关键词:核盘菌 抗病机制 大豆GmC4H基因的克隆及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本研究分别在大豆品种中豆27和九农20中克隆大豆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Glyma.20G114200),得到长度为1797bp的C4H基因eDNA序列。比对两者eDNA序列发现4个碱基差异位点。通过对二者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及结构与功能分析发现,C4H基因编码蛋白的5—24位氨基酸之间和32—55位氨基酸之间存在跨膜区域;C4H蛋白含有细胞色素P450结构域。大豆C4H基因的四个拷贝分别分布于第2、第10、第14和第20号染色体上,Glyma.20G114200与Glyma.10G275600的蛋白质同源性高,而另外两个同源基因Glyma.02G236500和Glyma.14G205200的蛋白质同源性高。结果表明,可能大豆4个C4H同源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功能的较大分化。 张东雪 王艳 井妍 吴德鹏 李冬梅 韩英鹏 赵雪 李文滨 武小霞关键词:大豆 异黄酮 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豆维生素E五个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以合丰25和Bayfield两个大豆品种作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相关酶基因(HPPD、HPT、MPBQ-MT、TC及TMT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推测对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合成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结果表明,五个基因中对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合成起关键作用的可能为MPBQ-MT和TC基因。 李海燕 隋美楠 聂腾坤 史帅 韩英鹏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 维生素E 生育期 大豆种质资源对胞囊线虫病1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5 2014年 选育抗病品种(系)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抗源是抗病品种选育的基础。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在温室内对200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3号,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得到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的品种资源2份,表现中抗的23份;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的品种资源5份,表现中抗的26份;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的品种资源3份,中抗的14份。其中兼抗1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品种资源4份;兼抗1号和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资源5份;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品种资源3份;兼抗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品种资源3份。这些抗源的发现拓宽了抗性遗传基础,将推进大豆胞囊线虫抗病品种选育的进程。 曹广禄 赵雪 王强 孟宪新 魏淑红 韩英鹏 武小霞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胞囊线虫 生理小种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大豆花叶病毒病和疫霉根腐病抗性的SSR标记辅助鉴定 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东农93046、抗疫霉根腐病品种Conrad、耐疫霉根腐病品种合丰25和高产品种东农L-5两两杂交后再复交衍生的146个F2:5重组自交系,利用与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Satt325、Satt343、Satt428、Satt005、Satt600、Satt611、Satt689、Satt579、Satt252、Satt274进行分子辅助鉴定,进而分别通过摩擦接种法和菌土法来验证分子辅助鉴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通过Satt114分子辅助鉴定共发现32个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家系,经摩擦接种法表型验证其中28个家系表现为抗病,即分子辅助鉴定的准确性为87.5%。通过与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10个SSR标记的分子辅助鉴定,共发现23个家系含有4~8个抗性位点,经菌土法表型验证其中含有4,5,6,7,8个抗病位点家系的病害损失率分别可达61.11%、47.08%、32.92%、26.11%、18.34%,即后代家系聚合越多的QTL则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能力越强。另外,本研究得到了4份既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又高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新种质。 韩英鹏 程章 赵雪 滕卫丽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病性 大豆脂肪酸Fad3a基因HRM检测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可准确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稳定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建立基于HRM的SNP检测方法,确立最佳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是后续基因分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Fad3a基因为大豆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以Fad3a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序获得大豆品种合丰25(亚麻酸含量5.94%)和L-5(亚麻酸含量2.75%)在Fad3a基因序列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这2个品种的Fad3a基因测序结果,利用Lighter scannerprimer design软件设计产物长度不同的SNP突变引物5对,探索PCR产物长度和不同的退火温度对HRM分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RM分型的扩增子适宜长度应小于150 bp,且在扩增成功的基础上使用相对较高的退火温度可使待测PCR产物熔解峰单一,熔解曲线平稳。 武林 王艳 孙梦阳 赵雪 韩英鹏 滕卫丽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 SNP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7个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PAL,C4H,4CL,CHS,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情况。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籽粒发育过程中豆荚(含籽粒)中异黄酮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利用SAS 8.2分析了F5∶1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豆荚中异黄酮含量与部分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部分基因(PAL,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量普遍有显著提高;PAL,C4H,CHS和IFS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峰出现在R1期,大部分基因在2个品种豆荚中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的时期为R6期。在R6期,豆荚中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CH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黄豆黄素(GC)呈显著负相关,IF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3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所有异黄酮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明确了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于理解异黄酮含量变异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王艳 武林 孙梦阳 韩英鹏 赵雪 滕卫丽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异黄酮 REAL-TIME 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