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4801)

作品数:31 被引量:353H指数:14
相关作者:刘平刘成海胡义扬张华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肝硬化
  • 11篇中医
  • 7篇证候
  • 7篇纤维化
  • 7篇肝纤维化
  • 7篇肝炎
  • 6篇中医证
  • 6篇中医证候
  • 6篇甲基
  • 6篇二甲基亚硝胺
  • 6篇肝炎后
  • 6篇肝炎后肝硬化
  • 5篇虫草
  • 5篇虫草菌
  • 5篇虫草菌丝
  • 4篇鼠肝
  • 4篇提取物
  • 4篇扶正化瘀
  • 4篇虫草菌丝提取...
  • 4篇大鼠肝

机构

  • 23篇上海中医药大...
  • 18篇上海中医药大...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市公共卫...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教育委...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22篇刘平
  • 9篇刘成海
  • 7篇胡义扬
  • 6篇马利庄
  • 6篇王磊
  • 6篇张华
  • 5篇李风华
  • 5篇张琴
  • 4篇唐志鹏
  • 4篇徐列明
  • 4篇孙明瑜
  • 3篇褚娜
  • 3篇苏越
  • 3篇周忞
  • 3篇王宪波
  • 2篇余江维
  • 2篇胡鑫才
  • 2篇闫秀川
  • 2篇彭景华
  • 2篇陈高峰

传媒

  • 7篇中西医结合学...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Chines...
  • 2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中草药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虫草菌丝提取物对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讨虫草菌丝提取物(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s)损伤和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DMN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3 d、2周、4周作为观察时相点;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窦壁CD44、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造模同时给予CME 0.74 g/kg灌胃,每日1次,共4周。结果DMN造模后第3天,CD44染色减弱、vWF阳性染色明显增强,SECs窗孔减少,血清HA含量显著升高(P<0.05),4周时可见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CME早期(3 d)能够使SECs失窗孔减轻;CME灌胃2周、4周后,大鼠血清HA水平下降(P<0.05),肝窦壁CD44表达增强、vWF阳性染色减弱(P<0.05),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减轻。结论CME能够减轻DMN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
王宪波刘平唐志鹏
关键词:二甲基亚硝胺虫草菌丝肝窦内皮细胞
基于均匀设计分析黄芪汤活性组分抗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的配伍作用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筛选古典方剂黄芪汤抗肝纤维化的有效组分及配伍作用。方法 (1)4周内给大鼠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12次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3周首日开始给药干预至4周末。采用均匀设计对黄芪汤中4种组分(分别为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甘草酸、甘草总黄酮)以4因素8水平安排给药;以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为观测指标,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其抗肝纤维化效应的最优组方。(2)组分复方的再验证: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同上,采用上述实验获得的组分复方,与原方对照,观测大鼠肝组织胶原染色、Hyp含量及血清肝功能等变化。结果通过均匀设计研究,确定最优组方为组分复方(黄芪总皂苷、甘草酸的配伍比例为164:48),并得到有效验证。与模型组比较,组分复方及黄芪汤均可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学变化,显著降低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5);组分复方在降低肝组织Hyp含量及降低血清ALT活性方面均优于其分别单用组(P<0.05),降低血清ALT活性的作用优于黄芪汤原方(P<0.05)。结论黄芪总皂苷和甘草酸是黄芪汤发挥抗DMN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有效组分;两个组分配伍在降低肝组织胶原沉积及降低血清ALT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仝欣陈高峰陆雁宁冰冰刘佳李风华李医明郑青山孙明瑜刘成海胡义扬徐列明刘平
关键词:肝纤维化均匀设计黄芪汤
基于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解析黄芪汤治疗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基于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表达解析黄芪汤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大鼠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4周内给大鼠ip DMN 12次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后停止染毒,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以黄芪汤ig 2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肝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鉴定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生化学方法对过氧化还原蛋白6(Prdx6)、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验证。结果:鉴定的18个蛋白中7个与脂质代谢紊乱及过氧化损伤相关,3个与蛋白合成、加工和降解相关,2个与生物转化相关,3个与能量代谢相关。验证的3个蛋白点(Prdx6,Hsp70,CAT)与双向电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过氧化损伤是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提高机体内在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应激效应是黄芪汤逆转大鼠肝硬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仝欣王高强王磊刘莺孙明瑜刘平
关键词:肝纤维化蛋白质组学黄芪汤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新修订的简明健康生存质量(ShortForm-36Health Survey,SF-36)量表测试10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命质量分值,并采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相关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疾病的共性证候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等。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筛选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修订后的SF-36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3,提示各项目间内部有良好的一致性。肝炎后肝硬化组修订后SF-36总评分及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的平均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肝炎后肝硬化共性证候评分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活力、总体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均r>0.6,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0.05水平,中医肝炎后肝硬化共同证候、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262、-0.2978、-0.4839、-0.4839、-0.5123、-0.5719,是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纳入疾病中医共性证候的修订后SF-36量表更为客观,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张琴王磊刘平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生活质量证候中医学
基于以方测证的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证型探讨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在既往发现一贯煎和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模型有显著效应,并从以方测证角度提出该模型可能以"肝阴虚损、瘀血阻络"表现为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论证。方法采用皮下注射CCl412周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以功效相近的六味地黄丸以及功效不同的茵陈蒿汤作为参比对象,与已证实有抗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一贯煎进行同步治疗观察。在造模第9周起,随机分模型组、一贯煎组、六味地黄丸组和茵陈蒿汤组,灌胃给药4周。观察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法观察肝组织α白蛋白(Afam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出现显著的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较之正常组,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Afam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α-SMA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一贯煎可显著降低肝组织Hyp含量及肝脏胶原增生程度(P<0.05),改善肝功能;而六味地黄丸组肝组织Hyp有降低趋势(P=0.09),并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两方均可提高Afamin mRNA表达,降低α-SM AmRNA表达(P<0.05,P<0.01);茵陈蒿汤则无相关药效学效应。结论六味地黄丸和一贯煎的干预效应有一定的"趋同性",支持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证属"阴虚"的推测。
陶庆孙明瑜冯琴彭景华刘成胡义扬刘平
关键词:慢性肝损伤四氯化碳一贯煎阴虚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张华王磊苏越张琴刘平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偏最小二乘法
Xiayuxue Decoction(下瘀血汤)Attenuates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and Sinusoidal Endothelium Defenestration in CCI_4-Induced Fibrotic Liver of Mice被引量:10
2014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formula Xiayuxue Decoction (下瘀血汤, XYXD) on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and defenestration of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SECs) in CCI4-induced fibrotic liver of mice. Metho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XYXD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extraction. C57BL/6 mice were induced liver fibrosis by CCI4 exposure and administered with XYXD for 6 weeks simultaneously. Liver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by hematoxylin-eosin and Sirius-red staining. Sinusoidal fenestration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t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ECAM-1 (CD31). Whole liver lysates were detected of 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and type-I collagen by Western blot. Primary rat HSCs-T6 cells were analyzed by detecting α-SMA, F-actin, DNA fragmentation through confocal microscopy, Western blot, 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assay and cellomics arrayscan, respectively. Results: Amygdalin and emodin in XYXD were identified. XYXD (993 mg/kg) inhibited Sirius red positive area up to 70.1% (P〈0.01), as well as protein levels of α-SMA and type- I collagen by 42.0% and 18.5% (P〈0.05) respectively. In vitro, XYXD (12.5 μg/mL, 50 μg/mL) suppressed the activation of HSCs and reversed the myofibroblastic HSCs into quiescent, demonstrated as inhibition of fluorescent F-actin by 32.3% and 46.6% (P〈0.05). Besides, XYXD induced the apoptosis of HSC-T6 cells by 20.0% (P〈0.05) and 49.5% (P〈0.01), evidenced by enhanced TUNEL positivity. Moreover,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suggested XYXD inhibited defenestration of SECs, which was confirmed by 31.1% reduction of protein level of CD31 (P〈0.05). Conclusions: XYXD inhibited both HSCs activation and SECs defenestration which accompany chronic liver injuries. These data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XY
章李军孙明瑜宁冰冰张文萌陈高峰慕永平张华刘佳边艳琴刘平
基于决策树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自动诊断的方法被引量:3
2008年
决策树方法因结构简单、便于理解和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而在数据挖掘中被广泛采用。本文利用改进的决策树算法C4.5从201例肝硬化病例中自动地提取相应的肝硬化状态识别规则,得到决策树分类模型并归纳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规则,识别正确率为84.6%。实验结果表明决策树能较好的自动从肝硬化病例中归纳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规则。
王彦马利庄褚娜周忞
关键词:决策树肝硬化数据挖掘失代偿期
基于均匀设计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被引量:36
2010年
目的探索基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复方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方法以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胶囊"中4种已知的有效组分或成分(虫草多糖、丹酚酸B盐、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和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2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4因子8水平表"分组设计,治疗性给药;以大鼠肝组织胶原含量羟脯氨酸(Hyp)测定为筛选指标,并经均匀设计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上述2个不同模型研究获得的各自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扶正化瘀胶囊以及四种有效组分合方(最佳配方加被筛除的有效组分)为对照,运用上述2种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Hyp含量和血清ALT活性检测和肝组织纤维化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再次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1)DMN模型试验筛选的A配方(虫草多糖60 mg、苦杏仁甙8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和CCl_4模型试验筛选的B配方(虫草多糖20 mg、苦杏仁甙16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皆提示由虫草多糖、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3种有效组分配伍为最佳,但两者量比不同;(2)验证实验显示A配方和B配方均疗效显著,与扶正化瘀胶囊相当(P>0.05),而A配方和B配方添加被筛除的丹酚酸B盐后,显示疗效下降。结论(1)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2)基于中药传统复方的有效组分的合理配伍可以达到"重现原复方效应"的目的;(3)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有内在的量变和质变规律,有"增效"也有"拮抗"现象,不能简单堆砌。
李雪梅胡义扬段小华冯琴彭景华许丽莉赵刚刘平
关键词:扶正化瘀胶囊配伍肝纤维化均匀设计法
偏最小二乘法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建模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拟定中医四诊等生物信息采集基本要求,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27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等生物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各证候相关指标,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所有变量均经列最大化处理后导入PLS程序中进行计算,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LOO)完成建模和样本的预测。结果:逐步回归建立的5个证候类型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7以上;在此基础上,基于PLS建立的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识模型对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和瘀热蕴结等主证候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3.02%、68.71%、92.45%、84.17%和68.71%。结论:PLS法能提高中医临床生物信息的利用度,在中医复杂证候建模的研究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王磊苏越张琴刘平苏式兵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证候偏最小二乘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