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18) 作品数:29 被引量:614 H指数:12 相关作者: 董力 石应康 曹广庆 周敏 司在霞 更多>> 相关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山东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系统评价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1990年1月至2010月12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图书馆有关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中文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估,对照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叙述性研究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61篇,其中对照研究4篇,叙述性研究57篇.荟萃分析及描述性分析结果均提示,低强度抗凝组的抗凝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率均较传统强度组明显降低(RR=-0.06,95%CI:-0.08~-0.03,P<0.001;RR=-0.06,95% CI:-0.08~0.04,P<0.001),而两组间栓塞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RR =0.01,95% CI:-0.01~0.03,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取得了在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高的基础上,出血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显著降低的成果,该治疗安全、有效,是适合中国人凝血特点的治疗方法. 董力 石应康 付博 滕晓 陈进 张本贵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 抗凝治疗 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53 2016年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在医学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人类疾病谱正在发生改变,疾病种类不断增多,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加。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探究,通过对医学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海量的知识中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这对于提高医学信息管理水平,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和方法学的支持,促进临床实践和决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对大数据的由来、意义、分类、特征、数据挖掘和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综述。 秦文哲 陈进 董力关键词:大数据 数据挖掘 A型主动脉夹层保留主动脉瓣手术经验 2014年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 A 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45例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外科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6~57岁,平均(45±10)岁。手术方法包括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5例、单片技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5例,David 技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5例,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45例主动脉瓣均获得保留。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各1例。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诊12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40例无反流,4例为少量反流,1例为少中量反流。结论A 型主动脉夹层保留主动脉瓣手术早期效果满意。 洪昊 董念国 刘金平 蒋雄刚 张凯伦 孙图成关键词:主动脉瓣 外科手术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评估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抗凝依从性问卷及抗凝知识问卷对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 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的抗凝依从性平均得分为(36.44±3.70)分,33.6%的患者抗凝依从性差,抗凝知识平均得分为(13.52±5.86)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抗凝知识、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年龄是抗凝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其中抗凝知识对患者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最大。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加患者的抗凝知识,加强对较低文化程度和收入及年轻患者的干预指导以提高其抗凝依从性。 司在霞 郭灵霞 周敏 李莹 曹广庆关键词:依从性 抗凝 华法林 机械瓣膜置换术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停抗凝治疗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总结单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结果,探讨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低危患者采用短期抗凝的可行性。 方法 对1996~1999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3年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5~75 (40.0±11.4)岁。患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抗凝,3年后停服(停抗凝组)。并从坚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同时段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抗凝组),停抗凝组和抗凝组在华法林抗凝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之间。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 停抗凝组失访1例,无血栓栓塞和死亡,人工瓣膜无血栓形成,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级。抗凝组失访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例,Ⅱ级1例。在随访期间因抗凝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突发大量吐血死亡1例,猝死1例。两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6.7%。 结论 单纯行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低危患者,有可能采用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作短期抗凝治疗,3年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案。 黄焕雷 刘小元 卢聪 郭惠明 肖学钧 吴若彬 陈寄梅 庄建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 人工机械瓣 抗凝治疗 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的抗凝研究 2014年 目的 比较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以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出院144例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男76例、女68例,年龄36~60 (47.4±7.0) 岁,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2组。A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B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同时加用拜阿司匹灵0.1 g。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结果 A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为2.03±0.11,B组INR 2.01±0.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4,P>0.05)。20例出血,总出血率为13.9%,两组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P>0.05),两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A组中9例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6.3%)。A组患者晚期死亡3 例(2%),均为颅内出血死亡,B组1例术后60 d 因反复出现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死亡,1例院外死亡,具体原因不详。 结论 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加用拜阿司匹灵,可有效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洪昊 张凯伦 董念国 孙宗全 肖诗亮 杜心灵 蒋雄刚 夏家红 胡志伟 苏伟 刘金平 孙图成 史嘉玮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 抗凝治疗 拜阿司匹灵 东北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东北人群特点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856例 [男406例、女450例,年龄(45.2±13.3) 岁] 置换人工机械瓣膜的东北人群患者,采用了低强度的抗凝标准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2,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1.8;二尖瓣置换术 (MVR):1.8~2.2],通过术后随访,分析该抗凝标准下人工机械瓣膜术后与抗凝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78 (18.3±12.2) 个月,总随访率为75.4%,发生血栓栓塞12 例(1.86%)。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0例(1.55%)。随访口服华法林剂量(3.4±0.8) mg/d,随访INR 1.94±0.54。 结论 在我国东北患者中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 1.5~2.2:AVR 1.5~1.8,MVR 1.8~2.2)标准,可以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等并发症的效果。 朱志成 李丹 王天策 许日昊 张曙东 王勇 柳克祥关键词:人工机械瓣膜 随访研究 抗凝治疗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3000例随访1年报告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 研究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低强度抗凝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心脏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外科有完整住院资料的3 000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访1年,分析抗凝治疗强度、方法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共2 657例获随访,随访率88.57%,随访总量1 726.1患者/年(Pty)。华法林剂量0.625-12.0(2.68±6.45)mg/d;阜外医院国际标准比值(INR)实测均值为2.01±1.10,华西医院1.86±0.69,两院间实际抗凝强度(INR均值1.8-2.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抗凝总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5.79%Pty与0.12%Pty;其中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3.59%Pty与0.12%Pty;严重性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Pty与0.12%Pty;栓塞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2.03%Pty与0.00%Pty,血栓形成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Pty与0.00%Pty。结论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 1.5-2.5),取得了栓塞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的疗效。国人抗凝治疗强度并无明显地域差别。 许建屏 石应康 董力 魏宇 付博 刘若凡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随访 非遗传因素与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临床用药稳定维持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非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患者华法林用药稳定剂量的影响,为华法林个体化用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正在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连续2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达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200人,记录其基本信息和临床用药情况,用Sanger直接测序法进行4种基因共8种多态性的检测,用统计学分析评价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对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在非遗传因素中,年龄和身高对华法林用药剂量有显著的影响,用药剂量随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而随身高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2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华法林用药剂量差异达到1.81mg/天,身高140cm组与180cm组的用药剂量差异达1.06mg/天。在遗传因素中,VKORCI-1639G/A位点、CyP2C9430c/T位点、CYP2C9107SA/c位点、Cyf)4F2V433M位点对华法林用药剂量有显著影响,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差异从0.35mg/天到0.84mg/天不等。结论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均为影响华法林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建立合理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预测算法对华法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侯江龙 董鑫 王玉庆 王刚 董力 李岭关键词:华法林 抗凝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近中期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 FⅦa)进行止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总结r FⅦa在术后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本科行CABG术后应用r FⅦa共22例患者,其中20例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2例采用非体外循环下CABG。CABG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生物瓣6例,机械瓣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机械瓣)。给予r FⅦa(初始剂量以35~70μg/kg),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桥血管通畅情况采用64排螺旋CT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无二次开胸,应用r FⅦa后第一个小时引流量与应用前一小时引流量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 <0.05),止血效果良好。随访0.5~7年,平均随访时间(2.98±2.36)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总的桥血管通畅率为94.45%,其中动脉桥通畅率94.11%,静脉桥通畅率96.30%。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血压、血糖、血脂控制良好,术后未出现明显出血情况;随访期间无新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r FⅦa在CABG后渗血的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r FⅦa,不影响术后近中期桥血管通畅率,不增加血栓形成及MACE的风险。 李东 肖苍松 任崇雷 吴扬 王嵘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