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中望更多>>
- 相关机构:湘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政治与学术的复调话语——论瞿秋白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维度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维度中,瞿秋白一方面以"文艺阶级性"为核心,致力于建构文学理论的"政治话语",注重发挥文艺的煽动作用、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尊重与理解文艺的内部规律,强调文学理论"学术话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色彩。缘于瞿秋白文学理论生成的时空条件、"二元式"独特个性、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资源的复杂性等因素,政治与学术的复调话语在瞿秋白的思想世界中处于互补与矛盾的关系之中。
- 刘中望
- 关键词:瞿秋白复调政治话语学术话语
-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被引量:7
- 2012年
- 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观念、原则和方法的确立直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范式。但在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路的总体框架中,他的编译式即"撰述"翻译方式却带有极大的政治功利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便捷手法和现实策略。立足当时中国文坛,诉诸对俄文原著的"撰述",瞿秋白以现实主义取代自然主义并为其成功"正名",激烈批判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为确立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扫清道路。瞿秋白熟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实际效用、评价嬗变,策略性引入适合中国需要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重对其改造,使其在中国的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他密切关注俄苏文坛、理论界、政治界的最新动向,灵活采用消息报道、理论阐释、思想溯源等多种形式,在中国语境内对其适时调整,以实现理论资源与中国现实语境的对接与平衡。瞿秋白更多地是从现实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思想视域面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阶段性的现实逻辑、动态式的政治倾向居主导地位,这样就容易生出影响与接受、紧随与自创的二元对立式焦虑。这体现了瞿秋白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理论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反映了他"半政治家"、"半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及其人格的分裂。
- 刘中望
- 关键词:瞿秋白撰述
- 资源与语境的对接——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的批评被引量:1
- 2014年
- 瞿秋白从文艺与政治功利、阶级本位、哲学观念等维度出发,围绕客观主义、象形论、不充分的辩证法等论题,深入批判了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其主要成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苏联风潮的误导、研究视界的影响。瞿秋白的批评服务于具体历史语境,推导逻辑的基础是政治立场、阶级身份,客观促进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话语实践与价值建构。
- 刘中望
- 关键词:瞿秋白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
- 资源批判与语义转移——瞿秋白的“五四”观
- 2011年
- 瞿秋白从资产阶级革命、"欧化"视域、文艺宗派论争等角度审视"五四",遵循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文艺大众化的具象法则、俄苏文化建设经验的资源平移等理论逻辑,诠释了20世纪30年代思路与"五四"思路理论范式的对立性,具有鲜明的列宁主义色彩,代表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水平;它偏激主张废除汉字,轻视"五四"的思想文化革新意义,社会科学范式遮蔽人文科学思路,资源批判服膺于语义转移,表征"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初步确立。
- 刘中望
- 关键词:瞿秋白文化领导权列宁主义
- 瞿秋白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与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瞿秋白接受与运用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特定时代与主体选择的对接产物,其动因包括十月革命引发"以俄为师"学习热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大规模的译介与传播,瞿秋白长期旅俄、精通俄语、文艺兴趣浓厚、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援用目的明确等。
- 刘中望
- 关键词:瞿秋白文学理论
- 思想资源与政治语境的对接——瞿秋白与列宁文艺理论关系研究
- 2013年
- 瞿秋白所全面接受的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阶级性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所构成。在评价托尔斯泰、高尔基等经典作家,批判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以及与"自由人"、"第三种人"进行文艺论战等批评实践中,瞿秋白广泛运用了列宁的文艺理论。瞿秋白之所以全面接受、广泛运用列宁文艺理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理论除了具有明显的正面价值,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反映了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 刘中望
- 关键词:列宁瞿秋白文艺理论
- 政治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论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批评热潮被引量:9
- 2010年
-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 刘中望
- 关键词:武侠小说大众化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