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051092)
- 作品数:4 被引量:52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立新郭晓红张骞骞张东梅李珏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与诊治进展被引量:19
- 2007年
- 李珏刘立新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病理学
- 丹参酮ⅡA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活化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0
- 2009年
- 目的探索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肝细胞株HL-7702的安全使用剂量并观察丹参酮ⅡA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过氧化氢(H2O2)所致体外培养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丹参酮ⅡA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HL-7702,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并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建立TNF-α和H2O2所致肝细胞损伤模型,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ALT和LDH含量,同时用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存活率。结果①丹参酮ⅡA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肝细胞无细胞毒性,超过该剂量时,其细胞毒性表现为细胞存活率下降和肝细胞合成分泌的ALT、LDH水平增高。②丹参酮ⅡA可改善TNF-α所致肝细胞存活率下降及ALT、LDH水平的增高。③丹参酮ⅡA可改善H2O2所致肝细胞存活率的下降。④丹参酮ⅡA可抑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结论①丹参酮ⅡA对于体外培养肝细胞株(HL-7702)的安全剂量范围为1~2μg/ml。②丹参酮ⅡA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能改善TNF-α和H2O2所致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的损伤。③丹参酮ⅡA在25~100μg/ml的剂量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 郭晓红刘立新张东梅张骞骞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类过氧化氢肝细胞丹参酮
- 肝硬化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3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3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3例肝硬化患者和6名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中IGFBP1、3和TGF-β1的水平;同时采用鲎试验三肽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方法测定肝脏生化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IGF-BP1、TGF-β1和内毒素水平与健康人相比明显增高[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分别为(10985.37±8374.01)ng/mlvs(3360.63±829.13)ng/ml,P<0.05;(11.87±9.90)ng/mlvs(3.30±1.08)ng/ml,P<0.05;(0.69±0.35)Eu/mlvs(0.06±0.01)Eu/ml,P<0.05];而血浆IGFBP3的水平则明显降低[(440.20±421.19)ng/mlvs(3287.97±1158.02)ng/ml,P<0.001]。血浆IGFBP3与TGF-β1呈负相关(r=-0.468,P<0.01);血浆IGFBP3与内毒素的水平也呈负相关(r=-0.355,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ALT的水平明显增高[(39.30±20.46)U/Lvs(18.25±6.39)U/L,P<0.05],而血清AST、GLDH的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14±30.22)U/Lvs(19.33±8.50)U/L,P>0.05;(8.62±9.29)U/Lvs(5.30±1.00)U/L,P>0.05]。结论IGFBP1、3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血浆IGFBP3水平的降低可能与TGF-β1、内毒素水平增高有关。
- 刘立新田小霞郭晓红韩德五
- 关键词:肝硬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类内毒素
- 肝纤维化发生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孙凌云秦桂秀刘立新
- 关键词:肝纤维化患者分子机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连接蛋白肝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