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307004) 作品数:6 被引量:154 H指数:5 相关作者: 刘友良 刘俊 刘怀攀 章文华 周一峰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周口师范学院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盐胁迫下大麦幼苗多胺的种类和状态与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56 2004年 200 mmol/L的NaCl胁迫8d大麦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三种形态多胺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游离态多胺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多胺含量变化较小。根系中PAO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叶片中PAO的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游离态多胺中,亚精胺和精胺(Spd+Spm)的含量变化与相应部位PAO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表明PAO在盐胁迫下可能调节了游离态多胺的含量从而影响高氯酸可溶结合态与高氯酸不溶结合态多胺的含量。 刘俊 刘友良关键词:大麦 盐胁迫 多胺 多胺氧化酶 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大麦幼苗体内多胺和离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2004年 外源甜菜碱对 2 0 0mmol LNaCl胁迫下大麦幼苗的伤害有显著的缓解效应 ,0 .5~ 1 0 .0mmol L的甜菜碱均可以有效抑制盐胁迫导致的叶片中MDA含量的上升 ,增加根系含水量与幼苗鲜重 ,降低植株体内Na+ K+ 比 ,尤以 1mmol L甜菜碱的效应最明显。甜菜碱可以显著提高盐胁迫下大麦幼苗根系多胺含量 ,促进叶片内腐胺与亚精胺向精胺的转化 ,提高叶片的 (Spd +Spm) Put的比值。表明外源甜菜碱对大麦幼苗盐胁迫下离子平衡和多胺合成和代谢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缓解盐害的一个重要机制。 刘俊 刘怀攀 2.刘友良关键词:甜菜碱 大麦 盐胁迫 多胺 核蛋白体上结合态多胺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 被引量:1 2005年 刘怀攀 张胜 杜红阳 刘友良外源多胺对盐胁迫下玉米叶绿体结合态多胺水平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6 2006年 在100 mm o l/L N aC l胁迫下,研究了外源多胺-腐胺(Pu t)、尸胺(C ad)、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玉米幼苗生长、光合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叶绿体结合多胺和叶片丙二醛(M 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 mm o l/L的Pu t、Spd和Spm可显著增加盐胁迫下玉米幼苗干物质重、叶绿体内结合态多胺的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并降低了叶片中M DA含量.外源Spd和Spm明显增加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源Pu t可增强APX和POD活性,对CAT活性的影响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多胺对玉米盐害的缓解作用可能是由于提高了叶绿体中结合态多胺的含量和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盐胁迫下的玉米光合能力. 刘俊 周一峰 章文华 刘友良关键词:盐胁迫 多胺 叶绿体 光系统 保护酶 小麦幼苗根系核蛋白体上结合态多胺与渗透胁迫关系 多胺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多胺生物合成能力缺失的突变体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生理条件下,多胺除了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外,还以带正电荷的氨基和亚氨基通过离子键、氢键等非共价键形式与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如酸... 刘怀攀 牛明功 杜红阳 刘友良关键词:幼苗根系 渗透胁迫 核蛋白体 文献传递 高等植物体内的多胺分解代谢及其主要产物的生理作用 被引量:21 2005年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多胺的分解代谢途径、与分解代谢有关的酶(多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氨丙基转移酶、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及其主要产物(二氨基丙胺、γ-氨基丁酸、稀有多胺和H2O2)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苏国兴 刘友良关键词:Γ-氨基丁酸 多胺氧化酶 过氧化氢 分解代谢 生理作用 植物体内 小麦幼苗根系核蛋白体上结合态多胺与渗透胁迫关系 被引量:5 2005年 检测了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核蛋白体(deoxyribonucleic acid-protein,DNP)上的非共价结合态多胺(noncovalently conjugated polyamines,NCC-PAs)和共价结合态多胺(conjugated polyamines,CC-PAs)的含量.两个品种的NCC-Spm(精胺)含量都因渗透胁迫而上升,而且抗旱性强的豫麦18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弱的扬麦9号;豫麦18的NCC-Spd(亚精胺)含量因胁迫明显上升,而扬麦9号的NCC-Spd变化不明显;在两个品种中未检测到NCC-Put(腐胺).外源Spm处理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下扬麦9号核蛋白体上NCC-Spm和NCC-Spd含量的上升,也提高了扬麦9号幼苗对渗透胁迫的抗性;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即MGBG:Spd和Spm的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处理豫麦18的效应相反.两品种小麦幼苗在渗透胁迫下根系核蛋白体上共价结合态腐胺(covalentlyconjugated,CC-Put)和CC-Spd水平上升,抗旱性强的豫麦18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弱的扬麦9号.菲咯啉(即o-Phen,CC-PAs合成酶,转谷酰胺酶(TGase)的抑制剂)处理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下豫麦18小麦幼苗根系核蛋白体上CC-PAs的上升,而且明显降低其幼苗的抗性.这些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核蛋白体上NCC-Spm和NCC-Spd以及CC-Put和CC-Spd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增强小麦幼苗适应渗透胁迫的能力. 刘怀攀 於丙军 纪秀娥 刘友良关键词:渗透胁迫 小麦 小麦幼苗 核蛋白体 结合态 多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