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WK2090050017)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程腾张青川陈大鹏高杰伍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电子电信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5篇红外
  • 4篇光学
  • 4篇光学读出
  • 4篇红外成像
  • 4篇非制冷
  • 4篇非制冷红外
  • 4篇非制冷红外成...
  • 3篇面阵
  • 3篇焦平面
  • 3篇焦平面阵列
  • 1篇杂散
  • 1篇散斑
  • 1篇散斑场
  • 1篇偏振
  • 1篇偏振光
  • 1篇面光源
  • 1篇基底
  • 1篇光技术
  • 1篇光镊
  • 1篇光学检测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微...

作者

  • 5篇张青川
  • 5篇程腾
  • 3篇毛亮
  • 3篇伍小平
  • 3篇高杰
  • 2篇张志刚
  • 2篇吴健雄
  • 2篇陈大鹏
  • 1篇刘丰瑞
  • 1篇高越
  • 1篇张勇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2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的光学灵敏度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不同于传统的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提出了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新概念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它的光学读出系统基于空间刀口滤波原理,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抗震性等优点,但同时也受到了反光板的弯曲变形、粗糙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夫琅禾费近场衍射理论,建立了复杂因素下光学灵敏度的理论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刀口滤波位置、反光板的长度、曲率半径、粗糙度、LED光源的强度以及扩展宽度等对光学灵敏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极限操作使系统的光学灵敏度最大化的光学优化方法。
程腾张青川高杰毛亮伍小平陈大鹏
关键词:成像系统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
基于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的无基底FPA等效电学模型被引量:6
2013年
与传统的有基底FPA(焦平面阵列)相比,基于全镂空支撑框架结构的新型无基底FPA在热学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基于恒温基底假设的热学分析模型不再适用,因此,通过电学比拟方法,将无基底FPA的热响应特性等效为电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无基底FPA在非真空环境下的热学性能,分析表明:该无基底FPA具有在大气压下优良的红外成像性能,其NETD(噪声等效温度差)值仅比真空环境下增加了数倍.
张勇程腾张青川陈大鹏高杰毛亮吴健雄高越
关键词:非制冷红外成像光学读出焦平面阵列
光学读出红外成像中面光源影响下的光学检测灵敏度研究
2013年
在光学读出红外成像的理论分析中,通常将具有一定实际尺寸的非相干面光源简化为理想点光源,导致了分析误差.本文建立了面光源模型,通过夫琅禾费衍射理论,研究了面光源影响下的光学检测灵敏度,发现了光学检测灵敏度随光源半径和焦平面阵列反光板长度的变化关系,提出了面光源影响下的光源尺寸和反光板长度的优化设计准则.针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吴健雄程腾张青川高杰伍小平
关键词:面光源光学读出焦平面阵列非制冷红外成像
利用消杂散光的偏振光技术提高光学读出红外成像检测灵敏度被引量:6
2013年
在基于刀口滤波技术的光学读出的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中,光学元件的反射会在CCD靶面引入杂光光斑,使得检测到的光强信号中FPA的像所占比例降低,因此降低了光学检测灵敏度.采用偏振光学读出系统,即在光路中添加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利用对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偏振方向有选择的偏振分光棱镜代替原有分光棱镜,用偏振光原理消除光路中光学元件的反射杂散光,使FPA像在CCD靶面接收到的光强中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进而提高光学检测灵敏度.偏振光路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检测灵敏度比非偏光实验提高了约47%,与理论分析值一致.
张志刚毛亮程腾张青川
关键词: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偏振光
空间散斑场捕获大量吸光性颗粒及其红外显微观测
2014年
光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捕获和操纵微纳米尺寸颗粒,主要包括捕获水中透明性颗粒和空气中吸光性颗粒两种类型.本文用激光束照射毛玻璃散射片,透射光经透镜会聚后在透镜的像平面附近产生了主观散斑场.该散斑场为空间分布,包含大量的亮斑和暗斑.大量由亮斑包围的暗斑如同一个个空间能量陷阱,被用来捕获大量的吸光性墨粉颗粒,被捕获颗粒的尺寸约2—8μm,密度约1—2 g/cm3.采用红外显微镜拍摄到空间散斑场捕获颗粒的红外像,红外图像显示被捕获颗粒吸光后温度升高,证实了空间散斑场捕获吸光性颗粒的机理为光泳力原理.
张志刚刘丰瑞张青川程腾伍小平
关键词:光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