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30747)

作品数:39 被引量:1,581H指数:24
相关作者:吴健生彭建王仰麟刘焱序宋治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6篇建筑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城市
  • 11篇生态
  • 9篇生态系统
  • 7篇生态系统服务
  • 7篇土地利用
  • 5篇景观
  • 4篇PM2.5
  • 3篇灾害
  • 3篇生态风险
  • 3篇PM2.5浓...
  • 3篇城市化
  • 2篇多尺度
  • 2篇遥感
  • 2篇灾害风险
  • 2篇生态安全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生态系统健康
  • 2篇农业
  • 2篇污染

机构

  • 39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城市规划...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台南大学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吉林省汪清林...

作者

  • 21篇吴健生
  • 20篇彭建
  • 16篇王仰麟
  • 12篇刘焱序
  • 6篇宋治清
  • 5篇张小飞
  • 4篇魏海
  • 4篇曹祺文
  • 3篇张甜
  • 3篇张曦文
  • 2篇谢苗苗
  • 2篇薛怡珍
  • 2篇赵志强
  • 2篇谢盼
  • 2篇王茜
  • 2篇马琳
  • 2篇李嘉诚
  • 2篇刘浩
  • 1篇黄秀兰
  • 1篇李正国

传媒

  • 9篇地理学报
  • 7篇生态学报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9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市PM2.5浓度空间分异模拟及影响因子被引量:47
2015年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模拟重庆市PM2.5浓度分布,获取了高分辨率结果图.从重庆市环保局网上获取了1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数据,利用16个监测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路网数据、DEM数据和人口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利用剩余的1个监测点数据来对回归映射结果进行检验.按照模型设置的变量生成方法,对监测点建立多种尺度的缓冲区,提取变量数据,最终生成了56个变量.按照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设置,56个自变量最终有3个变量进入PM2.5的回归方程,模型的R2逐步增大,且最终R2为0.84,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回归方程中,与研究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的因素是空气质量监测站点500 m范围内的农用地面积,然后依次是DEM和1 000 m范围内一级公路总长度,它们与PM2.5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依次是:0.695、-0.599和0.394.回归映射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点的误差率为2.7%,误差可以接受.回归映射结果显示,PM2.5浓度以高值分布于主城区,沿一级公路分布趋势明显,与高层紧密相关,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吴健生廖星彭建黄秀兰
关键词:PM2.5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28
2017年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选取类型水平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PLAND),边缘密度(ED),以及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斑块数量(NP)和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道路长度、餐饮点分布数量、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PM2.5浓度的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深圳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中,植被对PM2.5浓度的削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组成特征(PLAND)和结构特征(ED)对PM2.5浓度的影响显著;3)城市整体景观中,景观水平的破碎度与PM2.5浓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以加深对景观生态学中过程–格局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监测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借助景观指数估算PM2.5浓度的方法。
谢舞丹吴健生
关键词:土地利用PM2.5
自然资本科学和决策实践: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2018年自然资本项目年会述评被引量:3
2018年
2018年自然资本项目年会(Natural Capital Project Symposium)于3月19日至22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自然资本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发起,旨在推进将科学和融入自然多元价值的实践纳入管理决策过程。会议正式邀请并宣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项目伙伴。会议吸引了来自33个国家363名政府工作人员、非政府组织成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加。本届年会的两大主题是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会议包含9个大会主题报告和3个平行分会场,平行分会场归纳为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淡水和流域管理、海岸带恢复力、投资标准化制定、模型培训和探索等6个方面;会议同时设有专题讨论和小组研讨、InVEST模型培训和讨论、墙报展示等。会议推进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发展和实践应用,将自然资本纳入科学决策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学和决策的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赵明月彭建郑华王仰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氮排放估算的城市发展过程生态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氮元素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生物生长、人类活动的指示性,本研究选择人类活动氮排放为切入点,广东省深圳市为研究区,估算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氮元素排放量。研究主要由农业、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1-2012年深圳市人类活动氮排放分析结果表明,氮排放总量呈现波动而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城市发展,深圳市农业氮排放比重明显减少,工业生产氮排放明显增加,人类生活方面的氮排放则先上升,后面呈现下降的趋势,显示高强度的工业生产及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为深圳市带来一定生态影响。
苏瑀王仰麟张小飞谢苗苗薛怡珍赵志强刘焱序
关键词:城市化
基于居民健康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与框架被引量:71
2015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近年来城市高温热浪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已有的高温热浪灾害研究大多关注热浪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灾害特征,以城市居民健康作为承灾体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的评价框架和方法亟待梳理和完善。本文从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主题、脆弱性框架和定量化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广义脆弱性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了基于"暴露—敏感—适应能力"的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概念框架,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居民感知等多角度的定性、定量数据综合表征城市居民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以期为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并为规避高温热浪灾害风险、响应高温热浪紧急事件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指引。
谢盼王仰麟彭建刘焱序
基于DLS模型的城市土地政策生态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33
2014年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降低、生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风险,生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生态风险。(2)数量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和增强景观连通性,但可能造成城市开发强度上升,对城市用地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空间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维护生态用地格局,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但在维护景观连通性方面作用有限。(4)两种政策同时使用会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两种政策。
吴健生冯喆高阳彭建
关键词:生态效应
耦合恢复力的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被引量:42
2015年
本研究试图将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纳入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典型林业县土地生境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R/S分析等手段,分别进行生境质量评价、植被变化与驱动分析、趋势可持续性判断。基于流域单元的评价结果良好展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异,即自然生境本底条件较差、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低适宜区域,和有较好生态本底条件、可持续生态恢复能力的高适宜区域。在研究整体概念框架上,本研究提出将判定持续性的Hurst指数作为恢复力的空间表达手段,可以有效对具体区域林业管理进行实际应用;在具体方法上,研究所采用的SOFM神经网络聚类、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计量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主观评价导致的不确定性。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魏海宋治清张小飞
关键词:恢复力偏相关HURST指数
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9
2014年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日趋受到关注。城市景观结构和空间形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区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成为城市生态风险及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明晰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基本概念内涵及单一、综合自然灾害作用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过程之间的逻辑关联,综合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态风险评价、自然灾害生态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相互影响机理探索、景观时空尺度分异与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情景模拟等三大重大研究趋向,以期实现基于景观优化的城市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防范的研究目标。
彭建刘焱序潘雅婧赵志强宋治清王仰麟
水体景观可视度对住宅地价溢出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研究"招拍挂"机制下水体景观可视度对地价的影响,使政府认识水体景观的意义,也为市场参与者做出理性竞买决策提供参考,基于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的住宅土地交易数据、Google Earth和百度地图POI数据以及Landsat数据,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水体景观对住宅地价的影响,讨论水体景观可视度溢价的区位差异。结果表明,海域可视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住宅地价溢价为0.4~0.79元/m^2,增加0.005%~0.009%;水库可视面积等级每上升1级,对于地价的贡献为1176~1991元/m^2,增加13.490%~22.838%;二级河网可视长度每增加100 m,溢价为122~503元/m^2,增加1.399%~5.770%。水体景观可视度对深圳市住宅地价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二级河网可视长度的溢价从东至西逐步下降;海域可视面积溢价峰值区在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并向东西方向递减;水库可视面积等级对地价的溢价峰值主要在福田区、罗湖区、龙华和龙岗,并向东西方向递减。研究结果丰富了地价区位影响因素理论,并为景观可视度量化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吴健生吴健生廖星
关键词:住宅地价GWR溢价效应
基于步行指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被引量:34
2017年
城市公园绿地是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方便地享用公园绿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地关系和谐状况、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对象,计算单点绿地步行指数,衡量均质区域的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法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基于面域绿地步行指数耦合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格局,评估深圳市福田区居民通过步行方式到达城市公园绿地的便利程度,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水平。结果表明:深圳市福田区在区域均质假设下,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整体较好,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优西劣的趋势,梅林公园周边、莲花山公园南部、荔枝公园周边及皇岗公园周边是四个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最好的区域,福田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差;供需平衡视角下,70%街道的居民可以便捷、公平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所提供的服务,华强北街道、莲花街道、园岭街道和华富街道公园绿地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且绿地格局与人口格局配置合理,香蜜湖街道与沙头街道开放性公园绿地建设状况有待改进。将步行指数应用于公园绿地建设状况评估,为步行城市建设、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吴健生沈楠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