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萍
作品数: 55被引量:121H指数:7
  • 所属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所在地区:山西省 太原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景雅
作品数:114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胚胎 小鼠 免疫组织化学 流出道 发育
李海荣
作品数:61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胚胎 流出道 小鼠 胚胎 生心
乔从进
作品数:67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胚胎 肥大细胞 小鼠 流出道 免疫组织化学
张涛
作品数:57被引量:186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小鼠胚胎 大学生 实验教学 流出道 小鼠
崔慧林
作品数:77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胚胎 免疫组织化学 流出道 小鼠 胚胎
改良的TBL教学模式在本硕班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解改良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本硕班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本硕91位学生,开展4学时的改良的TBL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评价现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改良的TBL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94.3%的学生认为病理生理学教学现行传统的讲授式模式有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改良的TBL教学模式,80%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病理生理学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良的T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从而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刘福郭建红杨艳萍刘清华王锋周鑫牛利张扬李夏青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TBL教学法
转录因子TBX3在小鼠胚胎动脉囊及弓动脉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TBX3(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3)和动脉囊发育的关系。方法:对胚龄9-12 d(E9-E12)的小鼠胚胎心做连续石蜡切片,抗转录因子TBX3抗体、抗胰岛因子-1(ISL-1)抗体、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对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胚龄9 d,TBX3阳性细胞在呼吸内胚层聚集。胚龄10 d,在动脉囊和第3对弓动脉连接处可见TBX3阳性细胞。胚龄11 d,在第4、6对弓动脉之间可以观察到TBX3细胞的阳性表达。胚龄12 d,TBX3阳性表达集中于咽前间充质。结论:传导系的阳性心肌前体细胞TBX3参与动脉囊及弓动脉的形态发生。
许智慧杨艳萍王晶晶宋励师亮景雅
关键词:免疫组化
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TBL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实施TBL模式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TBL教学模式主要核心是通过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根据指定内容首先进行团队讨论式学习,然后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效果及团队合作优劣进行评估、总结,最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TBL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内容完整而不失灵活。除此外,TBL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比较符合目前国内普通医学院校的实情,因此较PBL更为可行。
李夏青张杨刘福郭建红杨艳萍刘清华周鑫牛莉王锋
关键词:教学改革TBL教学模式
小鼠胚胎流出道心内膜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的分布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早期胚胎心脏流出道心内膜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参与了流出道的分隔,但在流出道分隔中的分布规律及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目的:观察心内膜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在流出道分隔过程中分布的时空规律,探讨其与流出道分隔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单位: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6/2007-12在山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材料:鼠龄3个月的雌性中国昆明小鼠30只,体质量30~32g。方法:妊娠小鼠经乙醚麻醉,收集9~16d胎龄胚胎共32只,制作心脏切片。连续切片每10片取1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其余9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结蛋白、抗α-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胎龄9~16d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的表达。结果:胎龄10d,可见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主肺动脉隔形成,同时,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沿弓动脉壁迁入流出道心胶质。胎龄11d,流出道心内膜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间充质细胞聚集形成流出道嵴。胎龄12~13d,主肺动脉隔将半月瓣远端流出道分隔为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主肺动脉隔分化为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相对的内侧壁。胎龄13d后,半月瓣以下,流出道嵴愈合形成流出道隔,将流出道近段分为左右心室流出道。流出道隔中可见部分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聚集呈漩涡状。间充质性流出道隔形成与其肌性化相伴随。结论:流出道心内膜和主肺动脉隔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强阳性细胞来自神经嵴。流出道不同部位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神经嵴细胞功能不同,与流出道其他细胞成分相互作用,完成流出道的分隔和重建。
杨艳萍李海荣曹锡梅景雅崔慧林
关键词: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
病理生理学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7
2014年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桥梁性学科,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多采用期末集中考试为主。为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考核方式,尝试采用了"平时理论知识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实验课知识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有效提高了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杨艳萍周鑫刘福牛利郭建红刘清华王锋张杨李夏青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考试改革
小鼠胚胎呼吸内胚层相关第二生心区的发育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分隔过程中,前肠呼吸内胚层与咽前第二生心区细胞发育的形态学关系及机制。方法胚龄9~13d小鼠胚胎标本各6例,连续石蜡切片,用抗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A2(Foxa2)、抗胰岛因子1(ISL-1)、抗patched1(Ptc1)、抗patched 2(Ptc2)、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胚龄9~9.5d,前肠腹侧壁ISL-1阳性内胚层局部增厚,呼吸内胚层开始发育,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紧随其后开始出现在呼吸内胚层周围的基质中。胚龄10~11.5d,呼吸内胚层向动脉囊方向生长延伸向喉-气管沟演变,ISL-1阳性咽前间充质细胞围绕呼吸内胚层呈对称的特征性锥体形结构分布,锥体顶端突入动脉囊腔向主-肺动脉隔发育。在喉-气管沟发育过程中,总能观察到1条实心内胚层细胞索位于其腹侧顶端,Ptc1和Ptc2主要局限于发育中的喉-气管沟及实心细胞索表达,喉-气管沟及实心细胞索的内胚层则位于锥体结构的中心。胚龄12~13d,在流出道水平前肠分隔形成气管,内胚层细胞索逐渐消失,气管上皮逐渐失去Ptc1和Ptc2表达,气管腹侧的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密度明显减低,并逐渐停止向流出道添加,动脉囊分隔完成。结论呼吸内胚层的分化发育与咽前ISL-1阳性第二生心区细胞的发育聚集密切耦联。音猬因子(SHH)信号系统在呼吸内胚层发育过程中活跃程度较高,发育中的呼吸内胚层可能作为组织中心,通过SHH信号通路诱导ISL-1阳性细胞的聚集,并通过内胚层生长延伸造成的机械牵拉力驱动ISL-1阳性细胞迁移,参与流出道正常形态发生。
师亮李慧超陈浩杨艳萍景雅
关键词:流出道前肠免疫荧光小鼠
人胚心脏动脉端来自前心区
2008年
背景:对动物胚胎的活体标记试验表明鸡和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及右心室来自心管外的咽部中胚层。人胚是否有相似情况作者经文献检索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并验证人胚心脏动脉端心肌的来源。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10/2006-10在山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材料:山西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药物流产后绒毛膜保存完好的早期人胚标本25例。方法:体视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出胚体。用Carnegie分期法对胚胎进行发育分期,其中C10期、C11期、C12期、C13期、C15期和C16期胚胎各3例,C14期胚胎7例。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了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α-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在C10晚期至C16期人胚心脏及咽部中胚层的表达型,并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期心脏及咽中胚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C10晚期至C12,流出道远端的脏层心包和心包腔的背侧壁为复层上皮,向壁层心包内延伸逐渐变为单层扁平上皮。背侧心包于C13至C15变为单层上皮。C10晚期至C13流出道远端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α-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表达可延伸至脏层心包及咽部间充质细胞。C14至C15,流出道逐渐延长,其远端的脏层心包细胞增生并迁至流出道,在近流出道心肌细胞处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α-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结论:C10至C15,咽中胚层不断分化出心肌细胞添加至心脏的动脉端使流出道延长,为人胚的前心区;流出道远端心肌可诱导前心区细胞增殖分化为心肌细胞。人胚心脏动脉端心肌来自前心区。
李海荣杨艳萍曹锡梅刘慧霞景雅王彤
关键词:人胚心脏肌动蛋白类
发育中小鼠胃G、D细胞的分布及比值变化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发育中小鼠胃G细胞与D细胞的分布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胎龄第 17天 ,小鼠胃窦部出现G细胞 ,第 18天在胃窦和胃体部均可见D细胞。小鼠出生前后 ,胃体中始终未见G细胞 ,而D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体。G/D细胞比值在胚胎期约为 1∶1~ 4∶1,新生期约为 3∶1,成熟期约为 4∶1。结论 小鼠胃窦G。
蔡玉瑾王彤杨艳萍景雅
关键词:G细胞D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胚胎呼吸内胚层形态发生与咽前间充质发育及流出道分隔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呼吸内胚层与咽前间充质细胞发育的关系及对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分隔的影响。方法45只胚龄8—13d小鼠胚胎心连续石蜡切片,用抗胰岛因子1(ISL-1)、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音猬因子(音速波状蛋白,Shh)、抗patched(Ptc1)、抗patched2(Ptc2)、抗smoothened(Smo)及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胚龄8~9d,ISL-1阳性细胞分布在心包腔背侧壁及前肠两侧间充质,并延伸至原始心管动脉端,心管心肌显较强的Ptc1和Ptc2阳性表达。胚龄10~13d,呼吸内胚层向腹侧延伸,Ptc1和Ptc2呈较强表达,ISL-1阳性咽前间充质细胞围绕呼吸内胚层形成对称的特征性锥体形结构,经动脉囊背侧壁伸入动脉囊腔,形成主肺动脉隔。胚龄12d,主肺动脉隔ISL-1阳性表达基本消失,大部分细胞转变为OL-SMA阳性细胞。结论呼吸内胚层的分化发育与咽前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的发育聚集密切耦联。发育中的呼吸内胚层可能作为组织中心,通过Shh信号通路对ISL-1阳性细胞的聚集提供位置信息。呼吸内胚层的正常腹侧延伸不但可诱导ISL-1阳性细胞的正常迁移和流出道的正常分隔,对流出道的正常形态发生及有效的肺循环建立起重要作用。
李慧超景雅师亮杨艳萍李海荣乔从进乔爱秀蔡玉瑾
关键词:音猬因子小鼠
小鼠胚胎流出道嵴内α-SMA阳性细胞的命运
2007年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分隔、重塑过程中流出道嵴内α-SMA阳性细胞的功能与转归。方法用抗α-SCA、抗α-SMA单克隆抗体及TUNEL凋亡染色法对胚龄11-16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染色。结果胚龄11-12d,流出道远端分隔过程中,未见细胞凋亡发生。胚龄13-16d,随流出道间充质隔的形成与心肌化,α-SMA阳性细胞聚集形成高度特征性漩涡状结构,并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不同部位的流出道嵴α-SMA阳性间充质细胞的命运转归不同,其主要功能可能是参与形成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相邻壁,并参与流出道间充质隔的心肌化。
杨艳萍景宜馨郭健津张紫燕刘慧霞景雅
关键词:胚胎心脏凋亡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