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瑞坤
-

-

- 所属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所在地区:山东省 东营市
- 研究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晓燕

- 作品数:47被引量:12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流变性 疏水缔合 表面活性剂 海上油田 表观黏度
- 康万利

- 作品数:378被引量:1,69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两亲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乳状液 驱油体系 驱油剂
- 孟令伟

- 作品数:58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两亲聚合物 黏度 流变性 原油采收率 驱油体系
- 范海明

- 作品数:111被引量:19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两亲聚合物 压裂液 两性 乳状液 粘弹性
- 刘述忍

- 作品数:26被引量:12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预交联凝胶颗粒 流变性 硫离子 两亲聚合物 硫
- 新型双尾疏水缔合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流变性能评价被引量:5
- 2011年
- 通过丙烯酰胺(AM)与N-苄基-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BDAM)反应,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后加减水解法合成了双尾疏水缔合三元共聚物(AM-NaA-BDAM).用FTIR红外光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并研究了共聚物溶液的流变性能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加,在临界缔合浓度以上,表观黏度迅速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疏水缔合行为;共聚物溶液具有良好的黏弹性,G′(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且共聚物具有较强的耐温抗盐能力.
- 吴晓燕康万利范海明孟令伟吴瑞坤刘述忍徐斌杨治超
- 关键词:疏水缔合聚合物流变性黏弹性
- 适于北布扎奇油田的聚合物弱凝胶体系研究
- 北布扎奇油田油层埋藏浅,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地层水矿化度高等问题,研究了适合其油藏特征的聚合物弱凝胶体系.利用黏度法筛选出了弱凝胶调驱体系的配方,其中聚合物主剂为国产的耐盐聚合物SD6800,交联剂为柠檬酸铝,聚交比为40...
- 吴瑞坤康万利吴晓燕范海明戴彩丽冯其红
- 关键词:油田储层调驱体系流变性能
- 一种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流变性能评价被引量:14
- 2011年
- 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法以丙烯酰胺(AM)和N-苄基-N-辛基丙烯酰胺(BOAM)为原料,合成了疏水缔合共聚物(AM-NaA-BOAM),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溶液的流变性实验表明,当共聚物浓度大于600mg/L时,表观黏度显著增大,表现出疏水缔合行为,溶液的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且共聚物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
- 吴晓燕康万利孟令伟吴瑞坤刘述忍徐斌
- 关键词:疏水缔合流变性
- 北布扎奇油田聚合物弱凝胶体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研究了适合北布扎奇油田地层水油藏条件下的聚合物与酚醛树脂交联的弱凝胶体系.利用黏度法筛选出了弱凝胶调驱体系的配方,其中聚合物主剂SD6800的质量浓度为1 500mg/L,酚醛树脂交联剂TD-2A和TD-2B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0和200mg/L;SEM图片证实了其凝胶网络结构的存在.同时利用MCR 301流变仪测定了最佳凝胶体系的动态黏弹性,发现交联反应7d时体系的黏弹性达到最大,且G′<0.1Pa.温度越高,凝胶体系的黏度越低,90℃时,最低黏度保持在500mPa.s以上.确定了高矿化度油田产出水配制较高黏度的弱凝胶体系是可行的.
- 吴瑞坤康万利孟令伟吴晓燕蔡晓军
- 关键词:酚醛树脂
- 北布扎奇油田弱凝胶调驱技术研究
-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其采出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期,甚至特高含水期,油藏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导致许多常规的开采技术不足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技术是我国目前应...
- 吴瑞坤
- 关键词:动态粘弹性三次采油调驱体系
- 新型N-(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丙二胺合铜(Ⅱ)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被引量:2
- 2010年
- 将N,N′-二(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丙二胺(H2L1)与CuCl2的乙醇溶液混合,调pH=9,获得新型不对称的铜(Ⅱ)配合物Cu(Ⅱ)ClL2(L2=N-(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丙二胺)(1).采用元素分析、1H NMR和FTIR光谱等手段对H2L1和配合物1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墿;晶胞参数a=0.7990(3)nm,b=0.8290(3)nm,c=1.0704(4)nm,α=87.676(4)°,β=73.034(4)°,γ=85.987(5)°,V=0.6764(4)nm3,Z=2,F(000)=358,Dc=1.720g/cm3,μ=1.826mm-1,R1=0.0344,wR2=0.0995.在配合物1中,Cu原子均为五配位,构成扭曲四方锥构型.并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抑菌活性.
- 吴瑞坤康万利吴晓燕胡尚林
- 关键词:晶体结构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