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周莺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刘卫东

- 作品数:381被引量:7,915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经济全球化 碳排放 耕地保护 影响因素
- 刘毅

- 作品数:151被引量:3,402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粤港澳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
- 刘卫东

- 作品数:42被引量:6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碳排放 中国省域 跨境 疫情
- 虞洋

- 作品数:7被引量:3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离子 影响因素 高电荷态离子 玻尔 电子能损
- 郑蕾

- 作品数:12被引量:30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汽车 对外直接投资 大数据 经济应用 贸易网络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被引量:20
- 2019年
-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研究发现:(1)2001-201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印度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较慢;(2)东部沿海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弱;(3)中、印双方均未能识别出明显的敏感行业,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商品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商品;(4)机械设备、化学制品业的出口拉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而非金属矿物制品、矿物的出口拉动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5)出口印度对东部沿海贸易大省的经济拉动比较明显,对于印度毗邻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拉动也相对较大。
- 宋周莺韩梦瑶
- 关键词:中印贸易贸易依存度经济拉动
-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温岭市鞋业集群为例被引量:13
- 2007年
-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网络联系逐渐成为产业集群关系网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深刻理解产业集群演化和升级机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可以使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空间联系的范围扩大、时间成本下降,为其走向全球市场提供便利的条件。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与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最后以浙江省温岭市鞋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
- 宋周莺刘卫东刘毅
-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企业集群
- 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小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信息技术(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和知识...
- 宋周莺
-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企业虚拟企业
- 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44
- 2019年
- 以各省份之间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数作为省域间信息联系的依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以及层级结构。研究发现:①各省域的信息联系强度随时间明显上升,但强度位序较低的大部分省份信息联系增速相对较快。②信息联系并未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束缚,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总体上呈由东到西联系强度递减的态势,大部分联系集中在稳定的'北京—上海—广东'发散的三角空间结构中。③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总体上呈现'一极三核心,多点带动'的'1+2+7+7+14'的层级结构。北京在信息联系中具有极强的中心度和控制力,上海、广州为次核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和四川在省域间信息联系中属于重要的节点。④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教育水平多因素综合作用。
- 虞洋宋周莺史坤博
- 关键词:信息流信息联系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基础设施
- 信息技术对中国服装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9年
-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对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信息技术导致的市场透明化和竞争激烈化正在促使企业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发展,比如生产链的变革及其在不同环节上的体现。这些变化对企业空间组织产生着重要影响。信息技术的角色和作用、企业的变革方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空间组织变化,都需要深入的研究。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回顾了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况和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以上虞市服装企业集群和PPG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在地方层面上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企业销售活动的空间扩散,时间成本正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
- 宋周莺丁疆辉刘卫东刘毅
-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空间组织服装产业
-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特征研究被引量:30
- 2017年
-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环节。文章基于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宏观形势的分析,从贸易规模、贸易联系、贸易平衡、贸易网络等角度综合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测算未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增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迅速,贸易联系日趋紧密;2014年以来贸易平衡从逆差转变为顺差。(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网络可以识别出三个主组团及两个次组团;从我国贸易格局看,东南亚与我国贸易联系最紧密,其次为西亚。(3)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潜力最大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 宋周莺车姝韵张薇
- 关键词:贸易合作贸易潜力
-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被引量:18
- 2019年
- 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城镇是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载体,衡量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陆地边境134个县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评价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通过象限图法评估其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从而为未来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我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线性缓慢增长态势。②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高、低水平边境县域各自集聚呈带状分布,但其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③2000-2015年,边境地区社会城镇化进程较快,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边境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早期的经济、社会城镇化的非可持续转为人口、经济城镇化的非可持续。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内蒙古、新疆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西藏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 宋周莺虞洋
- 关键词:边境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口岸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 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被引量:23
- 2007年
-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产业集群的概念发展,分析Porter产业集群概念大范围流行的原因;进而从产业集群特征要素的角度出发,从空间集聚、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网络、相关机构等四个侧面分析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最后根据西方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提出对我国研究的启示。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和经验,可以为提高我国各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并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 宋周莺刘卫东刘毅
- 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网络
-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被引量:85
- 2018年
- "一带一路"经历了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政治领袖们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伴随这种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研究已经深入到除了基础科学领域外的几乎所有学科。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了4年多来"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特征,而后总结了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核心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研究发文量迅速上升,由2014年的1000多篇飙升到2017年的20000多篇;(2)文献比较庞杂,以宏观性、战略性和一般性文献为主,舆论性很高,基于深入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文献少,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3)对外直接投资、互联互通、"走出去"、全球化、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人民币国际化等得到的关注较多;(4)地理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理论构建、地缘政治经济分析、"中欧班列"、海上航运战略支点、海外投资模式、经贸格局及其经济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最后,本文呼吁加强"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以及建设机制和国别研究,并积极开展中外学者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对话以及合作研究。
- 刘卫东宋周莺宋周莺叶尔肯.吾扎提刘志高牛方曲韩梦瑶
- 关键词:地缘政治对外直接投资
-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被引量:32
- 2020年
- 边境地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深入分析2000—2015年中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于边境地区城镇化特征构建驱动力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面临城镇化发展滞后、动力不足的困境。②同期,西北、西南边境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西藏边境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增速平缓;东北、北部边境的城镇化水平稍高、但城镇化速度缓慢甚至停滞。③交通力和产业力对边境地区城镇化贡献最大,市场力作用较小,各种驱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作用。④西北、西南边境分别形成了以产业力和交通力、市场力和行政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西藏边境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贡献作用的城镇化驱动力;东北、北部边境的交通力对城镇化贡献较大,与市场、产业的交互增强效果明显。
- 宋周莺祝巧玲
- 关键词: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