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
作品数: 214被引量:957H指数:15
  • 所属机构:苏州大学
  • 所在地区:江苏省 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

相关作者

周岱
作品数:390被引量:1,626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周幽心
作品数:304被引量:1,140H指数:1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胶质瘤干细胞 人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
张世明
作品数:262被引量:956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 手术治疗
崔岗
作品数:96被引量:407H指数:1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显微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李向东
作品数:145被引量:855H指数:1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治疗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动脉瘤 基因治疗
突触体素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突触体素(Syn)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均分为正常(BC)组、生理盐水对照(MC)组和5个SAH模型组(D1-5组,用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建模)。D1-5组大鼠分别在SAH后1、3、5、7、14d处死,取颞叶皮层、海马、小脑标本,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测定Syn表达。结果与BC组和MC组比较,D1、D2、D3和D4组Sy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D5组Syn蛋白表达与BC组和MC组相仿(P>0.05)。结论 Syn的表达在SAH后第1天明显下降,其后逐渐上升,至14d时基本恢复正常。
王贤王中胡童陈罡
关键词:突触体素蛛网膜下腔出血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早期诊断,手术入路技巧。方法对苏大附一院3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CT或MR检查对鞍结节脑膜瘤早期确诊提供了帮助。根据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向确定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是鞍结节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陆正缪永华卞杰勇王中张世明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
叔丁基对二苯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二苯酚(tBHQ)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正常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安慰剂组以及tBHQ处理组,经大鼠自体尾动脉或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tBHQ通过灌胃给药,剂量为12.5mg/kg,分别在SAH后2h、12h、36h给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48h后处死。取大鼠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测定水肿指数,凋亡及坏死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及安慰剂组的脑水肿指数、凋亡及坏死指数明显增高(P0.05)。且tBHQ组水平较对照组SAH组和安慰剂组的水肿指数、凋亡和坏死指数则显著下调(P〈0.05)。结论 tBHQ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季骋远王中陈罡吴凌云邱教学
关键词:TBHQ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凋亡指数
尼莫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2002年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病人的预后及脑血管痉挛 (CVS)的影响。方法 选择Fisher’s分类 2~ 3级的tSAH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治疗组中又根据不同的药物分为尼莫地平组、硫酸镁组及尼莫地平 +硫酸镁组。通过动态TCD检查观察CVS情况 ,根据外伤后 3个月时GOS评分评价病人的预后。结果 tSAH后CVS的发生率为 45 % ,以SAH后 7天时最明显 ,不良预后率为 45 % ;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时 ,CVS的发率为 40 % ,不良预后率为 30 % ;单独使用硫酸镁时效果与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时相似 ;联合使用尼莫地平 +硫酸镁时 ,CVS的发生率仅为 1 0 % ,且程度较轻 ,不良预后率为 1 5 %。结论 tSAH后约 1 / 2病人有CVS ,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或硫酸镁治疗时 ,对CVS的发生率并无影响 ,但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联合使用尼莫地平 +硫酸镁时 ,其对预后的改善和CVS的防治作用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或硫酸镁治疗组 。
陈县王中周岱
关键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硫酸镁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颅内动脉瘤被引量:2
2012年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人口的发病率约为1/万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风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年发病率约为10.5/10万人口,仅次于脑栓塞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党宝齐陈罡王中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血压性脑出血年发病率血管瘤样血管异常
脑血管痉挛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及环孢菌素A治疗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该研究在既往经额颞开颅,Willis环前部二次注血制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每次注血后用明胶海绵加ZT胶修补硬脑挑破处,并用人工颅骨板修补骨窗,使注血后造成急性颅内压增高,从而使此模型更接近于...
王中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免疫炎症反应环孢菌素A
依达拉奉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的作用。方法发病后48 h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动脉瘤破裂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点滴,每日两次,共14 d。测定动脉瘤患者术后第1、3、7、10、14天的血清和术后第3、7、10、14天的脑脊液中SOD、MDA和NO含量。TCD测量动脉瘤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液流速评价脑血管痉挛(CV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第3天起血清和脑脊液SOD和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3~10天,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有一定的作用。
印佳王中孙小欧
关键词:依达拉奉氧自由基清除剂丙二醛
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病情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老年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与非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人颅脑外伤影像学表现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减少,硬膜下血肿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术后患者易再出血,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老年急性颅脑损伤预后较普通成人差,应加强病情早期观察处理,采取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措施。
张宜波王中
关键词:老年人颅脑损伤
脑胶质瘤中LRP、GST-π和MGM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耐药相关基因蛋白LRP、GST-π和MGMT的表达,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53例人脑胶质瘤标本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LRP、GST-π和MGMT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织中三个基因的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在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RP、GST-π和MGMT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3.4%、43.4%和50.9%;LRP和GST-π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LRP、GST-π和MGMT在人脑胶质瘤中均有较高表达,检测多种耐药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对合理选择胶质瘤化疗药物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孙春明王之敏周幽心王中左剑玲许期年王秀英周岱
关键词:胶质瘤耐药基因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R2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2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4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SAH后1d(D1)、3d(D3)、5d(D5)、7d(D7)、14d(D14)共7组,各6只。SAH模型制作:经大鼠自体尾动脉(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分别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5、7、14d处死,取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做标本,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测定NR2B。结果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后1d组NR2B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SAH后3、5、7d组NR2B蛋白水平降低(P〈0.05),SAH后14d组NR2B蛋白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R2B在SAH后24h明显下降,之后逐渐上升,至14d时基本恢复正常。
李琦王中陈罡胡童
关键词:NR2B蛛网膜下腔出血WESTERNBLOTSD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