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英
作品数: 19被引量:161H指数:7
  • 所属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相关作者

黄磊
作品数:22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注CO2 CO 沥青质 数值模拟 CO2驱
孙雷
作品数:395被引量:2,628H指数:27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研究主题:凝析气藏 CO 相态 凝析气井 注气
严谨
作品数:50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气井 致密气藏 水平井 压裂井 致密
孙良田
作品数:177被引量:1,562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凝析气藏 多孔介质 相平衡 CO 相态
史云清
作品数:80被引量:22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SUB 气藏 致密气藏 致密 采收率
向油藏中注CO_2时引起的沥青质沉淀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关于注CO2引起油藏中沥青质沉淀资料的基础上,对注CO2引起的沥青质沉淀的实验、数值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注CO2引起的沥青质沉淀性质,并对今后注CO2引起油藏中沥青质沉淀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贾英孙雷孙良田黄磊
关键词:沥青质注CO2数学模型
川西新场气田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与展布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油气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通过岩心垂向序列特征明确了沙溪庙组砂体成因类型,并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垂积型主河道、侧积/填积型次河道砂体以及溢岸砂体,前缘发育侧积型近端水下分流河道、填积型远端水下分流河道、进积型河口坝砂体以及席状砂体;平原主河道砂体厚度多大于10 m,宽600~1 800 m,通过同位垂向切叠与侧向等高程切叠而形成毯状连片砂体,次河道砂体多位于主河道侧缘,厚度平均7. 5 m,物性较差,并常被主河道切割而零星分布;内前缘近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4~8 m,宽500~1 200 m,多错位切叠或拼接接触,呈带状;远端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于三角洲外前缘,单砂体厚2. 5~6 m,宽200~700 m,平面呈鞋带状,砂体孤立;前缘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少,垂向上常被河道切叠;平原相带两类河道砂体的物性差异造成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而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多在于不同类型砂体的迷宫状展布上。
高阳胡向阳曾大乾赵向原贾英于清艳王勇飞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沙溪庙组新场气田
注CO_2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渗流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为进一步了解注CO2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及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沥青质的沉积、吸附及堵塞和含沥青质原油在低压力梯度时的非牛顿特性,建立了注CO2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组分模型。为检验该模型的准确性,对一组长岩心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组分模型相比,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更接近;建立单注单采模型研究注CO2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吸附降低了原油采收率、沥青质沉积吸附推迟了生产井气体突破时间、含沥青质原油的流变性对原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体注入初期,因此,注CO2过程中沥青质的沉积吸附及其流变性对原油产量的影响不应被忽视。
贾英孙雷孙良田黄磊黄春霞洪玲
关键词:沥青质注CO2渗流规律流变性数值模拟
低温CO_2驱替含沥青质原油模型化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为进一步了解CO2注入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在注气井近井地带中的渗流规律和温度变化对沥青质沉淀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沥青质的沉积、能量的转化及CO2温度的变化,建立了注CO2含沥青质原油数值模型。以某实例油田为例,将该模型应用于注气井近井地带模拟,结果表明:低温CO2驱油过程存在液相驱替,并随注气压力的增大,温度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沥青质沉积主要发生在近井地带;低温CO2引发的沥青质沉淀比模拟的常温CO2引发的沥青质沉淀小。在模型计算过程中,将低温CO2驱油效率分两方面讨论,作出四类基本低温驱油机理图,认识到合理的注入参数选取是关键。
贾英黄磊孙雷石志良
关键词:沥青质注CO2数值模拟温度变化
枯竭气藏CO_(2)埋存潜力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温室气体CO_(2)地质封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枯竭气藏是埋存CO_(2)优势显著的靶点。基于CO_(2)在气藏中的不同存在形式,考虑溶解埋存和矿化埋存等机理,在气藏CO_(2)理论埋存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气藏CO_(2)有效埋存量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枯竭气藏CO_(2)埋存潜力。建立低渗气藏机理模型,在开发后期进行CO_(2)埋存,考虑CO_(2)溶解于地层水及CO_(2)与水和岩石发生矿化反应,对比计算结果与数模结果,超临界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的误差分别为2.81%、7.37%和6.25%,有效埋存量误差仅为3.06%。
唐良睿贾英严谨李广辉汪勇何佑伟秦佳正汤勇
关键词:枯竭气藏数值模拟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新进展
2024年
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技术条件。CO_(2)封存与利用研究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①CO_(2)地质封存体表征和建模采用表征体元(REV)技术,将微观尺度的属性应用于宏观尺度的地质模型,用应变张量数据进行封存体动态表征和监测。综合应用地球化学成像、微地震、地温以及大气监测技术方法进行封存体泄漏监测。建立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模拟技术,模拟封存体内不同CO_(2)羽流迁移情景和封存潜力。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CCUS。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和耦合地质力学的CO_(2)封存风险快速评估代理模型。用机器学习预测或评估剩余油区CO_(2)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效率。③CO_(2)驱油新技术及应用新领域取得新进展。发展了CO_(2)驱与低矿化度水驱交替注入、CO_(2)微纳米气泡驱油、CO_(2)加增黏剂驱油和CO_(2)泡沫驱油等技术,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CO_(2)驱油领域从中-低渗透砂岩油藏、致密砂岩油藏拓展到残余油带、页岩油藏及天然气藏。CCUS也面临长期封存安全性、经济性、技术不确定性等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多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新技术,保障CO_(2)长期封存安全性,提高商业运营经济性。
王光付李阳李阳王锐贾英
钻遇大型溶洞的油井参数及储层参数动态评价方法被引量:4
2020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大型溶洞、溶孔及多尺度裂缝发育,储集体形态不规则、尺度差异大、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大型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为渗流通道,油水分布复杂。目前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的缝洞型储集体静态雕刻方法对油井地质储量评价的误差较大,且该静态方法无法评价其他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利用油井实际生产数据,基于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运用动态数据评价油井动态储量及其他储层参数和油井参数的新方法,即:将大尺度溶洞储集体模型视为大型溶洞与周围小尺度孔洞缝组成的多重介质复合模型,大型溶洞内的流体流动等效为自由流,周围复杂小尺度孔洞缝内流体流动等效为达西渗流,进而建立渗流-自由流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获得缝洞体中油井的产量不稳定分析曲线,并进行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同时,经过规整化处理,构建归一化的Blasingame典型曲线图版,并通过图版的拟合最终建立储集体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的评价方法和流程。通过塔里木油田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获得的储集体各项参数可评价油井生产动态及指导油藏下一步的合理开发部署。
于清艳胡向阳李勇贾英
关键词:多重介质动态储量塔里木油田
基于迎风差分格式的TVD聚合物驱数学模拟被引量:1
2017年
聚合物驱替过程中存在饱和度和聚合物质量浓度2个间断,在2个间断之间有"油墙"形成。文中分别运用特征线法(MOC)、一阶迎风差分(SPU)方法和显式全变差递减差分(TVD)方法对聚合物驱替过程进行求解,通过与特征线解进行对比,考察了SPU方法和TVD方法的数值模拟效果。研究表明:SPU方法的精度低,数值耗散严重,对2个间断特别是聚合物质量浓度间断的捕捉能力较差;高阶精度TVD方法分辨力高,但在"油墙"处会产生非物理"振荡"。利用迎风的思想,对传统TVD方法进行了改进。数值实验表明,改进的TVD方法在保持高精确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非物理"振荡"的产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贾英汤昌福黄磊
关键词:聚合物驱TVD
松南火山岩气藏流体相态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松南火山岩气藏流体CO_2含量高,相态变化复杂,特别是近临界区域密度、黏度随温度压力的变化不同于常规烃类气体,因此,进行了高含CO_2气藏流体相态研究。开展了高含CO_2流体高压物性实验,观测了不同温度压力下不同CO_2流体的高压物性参数,并观察到在低温条件下高含CO_2流体的近临界现象。在PVT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CO_2流体的偏差因子、体积系数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针对含CO_2体系的近临界特征,修正高含CO_2体系状态方程,分析了近临界区域密度、黏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了实验观测中的近临界现象。应用修正高含CO_2体系状态方程绘制p-T相图,可对松南气田开采及生产过程中的流体相态特征进行判断。
贾英严谨孙雷石志良郑荣臣
关键词:火山岩气藏相态分析
CO_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预测被引量:26
2010年
注入CO2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可能出现沥青质固相沉淀。鉴于沉淀沥青质的强极性,采用Anderko建立的缔合混合物状态方程描述沥青质的相行为,并由此推导沉淀沥青质组分的逸度计算公式,建立注气过程中气-液-沥青质三相相平衡数值计算模型。以某油田实际原油为例,利用模型计算了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结果与实验数据相近,表明沥青质沉淀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变化规律:注入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沥青质沉淀量随着注入CO2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CO2-原油体系中出现气相时,沥青质沉淀量达到最大;当CO2-原油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分数一定时,在泡点压力附近沥青质沉淀量达到最大。
黄磊沈平平贾英叶继根李实别爱芳
关键词:CO2驱沥青质沉淀相平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