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均
作品数: 85被引量:698H指数:17
  • 所属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邵宗鸿
作品数:666被引量:3,840H指数:30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贫血
刘鸿
作品数:230被引量:1,063H指数:17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重型再生障碍性 骨髓增生异常 骨髓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洁
作品数:60被引量:58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重型再生障碍性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何广胜
作品数:380被引量:1,452H指数:19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地西他滨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难治
孙娟
作品数:60被引量:56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及CD34^+细胞增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分布及CD34+ 细胞增殖特征。方法 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分析MDS、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MDS AML)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G0 /G1期、S期和G2 /M期细胞比例 ;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 3组患者骨髓CD34+ 细胞中增殖性抗原Ki6 7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MDS患者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 NC)G0 /G1期细胞比例呈明显增高趋势 [(92 .4 8± 4 .4 8) %、(96 .71± 2 .75 ) %对 (86 .94± 6 .77) % ](P<0 .0 5 ) ,而MDS组与正常组相比 ,S期和G2 /M期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 [(6 .79± 3.98) %、(0 .86±0 .82 ) %对 (11.97± 7.0 0 ) %、(1.10± 0 .98) % ](P值均 <0 .0 5 )。MDS AML患者与原发性AML相比 ,G0 /G1期细胞为 (91.16± 7.0 9) %对 (96 .71± 2 .75 ) % ,S期为 (7.90± 6 .70 ) %对 (2 .87± 2 .4 9) %、G2 /M期为 (0 .96± 0 .99) %对 (0 .4 3± 0 .4 2 ) % ,S +G2 /M期为 (8.84± 7.0 9) %对 (3.34± 2 .83) % (P值均 <0 .0 5 )。MDS患者骨髓CD34+ Ki6 7+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 [(1.13± 1.10 ) %对 (0 .2 4±0 .2 2 ) % ](P <0 .0 1) ,MDS低危组患者CD34+ Ki6 7+ 细胞为 (0 .5 4± 0 .4 9) % ,明显低于高危组 [(1.6 9± 1.6 6 ) % ](P <0 .
施均邵宗鸿刘鸿贾海蓉孙娟白洁吴玉红井丽萍何广胜曹燕然王秀丽梅峰郝玉书杨天楹
关键词:MDSCD34^+细胞KI67AML增殖期骨髓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Ⅰ型树突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测定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前、后骨髓中Ⅰ型树突细胞(DC1)亚群 (CD11c+ CD1a+ 细胞、CD11c+ CD83+ 细胞 )的改变 ,评价CD11c+ CD83+ 细胞与Th1细胞、CD3+ CD8+ 细胞及造血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DC1在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正常人为对照 ,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病期和恢复期SAA患者骨髓中Th1细胞、CD3+ CD8+ 细胞、CD11c+ CD1a+ 细胞、CD11c+ CD83+ 细胞百分率及CD11c+ CD83+ 细胞 /CD11c+ CD1a+ 细胞比值的改变 ;评价CD11c+ CD83+ 细胞与Th1细胞、CD3+ CD8+ 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人骨髓中Th1细胞、CD11c+ CD1a+ 细胞、CD11c+ CD83+ 细胞百分率及CD11c+ CD83+ 细胞 /CD1a+ CD11c+ 细胞比值分别为 (0 .4 2± 0 .30 ) %、(0 .38± 0 .2 9) %、(0 .37±0 .32 ) %、1.0 7± 0 .10 ,SAA患者发病期为 (4.87± 0 .5 4 ) %、(1.73± 0 .2 4 ) %、(3.38± 0 .5 6 ) %、2 .2 1±0 .32 ,SAA患者恢复期为 (0 .5 3± 0 .2 2 ) %、(0 .6 1± 0 .2 3) %、(0 .6 5± 0 .2 2 ) %、1.37± 0 .2 5 ;SAA患者发病期Th1细胞、CD11c+ CD1a+ 细胞、CD11c+ CD83+ 细胞百分率及CD11c+ CD83+ 细胞 /CD11c+CD1a+
何广胜邵宗鸿和虹刘鸿付蓉白洁施均曹燕然涂梅峰孙娟贾海荣
关键词:CD1ACD83CD3^+CD8^+细胞骨髓
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相关因素被引量:2
2001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AL)转化(转白)。本文综述了细胞形态学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CD34抗原异常表达、细胞培养及凋亡异常、某些癌基因异常、端粒与微卫星的不稳定性、血清胸苷激酶水平同MDS转白的关系。
施均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前期造血干细胞细胞周期异常基质研究
邵宗鸿施均刘鸿贾海荣孙娟
通过细胞周期分析和免疫荧光双标法首先研究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和白血病组骨髓细胞周期G0/G1、S、G2/M期细胞比例的差异性,骨髓CD34+造血干/组细胞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的异常。
关键词:
关键词:白血病
白血病前期综合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邵宗鸿施均刘鸿宋鲁燕何广胜赵明峰傅蓉贾海蓉孙娟储榆林郝玉书
总结了白血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染色体核型、干/祖细胞体外生长方式等特征,以及上述指标对转白和生存的影响;比较了综合性(多指标)诊断MDS与单纯按WHO标准诊断该病对于“捕获”真白血病前期的...
关键词:
关键词:白血病
单纯+8染色体改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4例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单纯+8染色体改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单纯+8染色体改变 MDS 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并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血细胞数量、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骨髓病理、细胞培养等结果。结果男15例,女9例。
王化泉邵宗鸿邢莉民付蓉施均曹燕然刘鸿白洁涂梅峰孙娟
关键词:染色体改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细胞数量组织化学
70例成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临床分析(英文)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我国PN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诊治的70例PN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发症、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0例PNH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7岁(18-73岁),其中男41例,女29例,临床表现包括乏力(87.1%),血红蛋白尿(44.3%),感染(22.9%),出血(37.1%)和腹痛(2.9%);56例患者(80%)FHb(游离血红蛋白)大于50mg/L,54例患者(77.1%)Hp(结合珠蛋白)小于0.5 g/L和49例患者(70.0%)LDH水平大于220 U/L。患者并发症包括:再发的腹痛(2.9%)、感染(30.0%)、血栓事件(8.6%)、进展为MDS/AML(5.7%)、结石(11.4%)及死亡(17.1%)。经Kaplan-Meier法计算出的10年总体生存率为72.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栓事件、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和再发的感染为影响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详细描述了我国成人PNH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有助于更深入的认识此疾病,尤其是对预后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评估本病的治疗效果。
葛美丽李星鑫邵英起施均郑以州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因素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克隆性造血的研究
范斯斌施均聂能邵英起黄振东张静黄金波李星鑫葛美丽郑以州
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对PNH患者红细胞体外抑制溶血作用的研究
2002年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红细胞体外溶血的作用。方法 采集 6例典型溶血发作的PNH患者外周血 ,采用Ham试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 (mCLST)检测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后对溶血的影响 ;同时检测各种不同剂量的药物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结果 ①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体外对PNH患者的红细胞均有抑制溶血的作用 ,此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同时加入上述两种治疗量的药物时 ,对溶血的抑制作用明显加强。同时 ,在此种剂量下APTT的延长未超过 2倍。②Ham试验检测时地塞米松有抑制溶血的作用 ,mCLST检测时地塞米松随加入方法的不同对溶血的作用不同。低分子量肝素在Ham和mCLST试验中均可发挥抑制溶血的作用。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均有抑制PNH患者红细胞溶血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治疗剂量对出凝血的影响较小 。
赵明峰邵宗鸿刘鸿李克曹增田鹏付蓉施均何广胜白洁崔振珠杨天楹
关键词: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
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克隆性造血再认识被引量:2
2015年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种子”、“虫子”和“土壤”,即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常免疫及造血微环境的病理机制学说堪称经典。60%~80%的AA患者经强烈免疫抑制治疗(IST)获得疗效是支持“虫子”学说的有力证据。AA异常免疫病理机制及IST策略的探索性研究贯穿于AA的研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AA的认识。然而,回顾AA的研究历程,受研究技术手段的限制,我们对HSPC及造血微环境的认识仍较为肤浅。得益于近些年二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我们对血液系统肿瘤,特别是髓系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克隆性造血问题有了诸多新的认知。上述研究手段的发展同样推动了AAHSPC克隆性造血的研究。因此,如何科学认识AA与克隆性造血的关系,廓清克隆性造血在骨髓衰竭性疾病(如AA、MDS)中的病理作用,不仅有助于科学地引导AAHSPC的研究方向,更可针对性地明晰AA诊断及其与MDS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
施均郑以州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病理机制细胞遗传学分析造血微环境免疫抑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