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勋
所属机构: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所在地区: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研究方向: 农业科学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宋瑞清 作品数:191 被引量:917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樟子松 绿木霉 外生菌根菌 内生真菌 生物学特性 宋小双 作品数:35 被引量:141 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樟子松 内生真菌 深色 漆酶 褐环乳牛肝菌 尹大川 作品数:62 被引量:291 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樟子松 绿木霉 褐环乳牛肝菌 外生菌根菌 内生真菌 遇文婧 作品数:22 被引量:57 H指数:5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深绿木霉 植物 山新杨 蛋白基因 植物响应 周琦 作品数:7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樟子松 光肩星天牛 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黑腐病
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分泌物与生殖器官内容物组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雌虫产卵分泌物与生殖系统内各生殖器官内容物鲜重及组分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室内饲养产卵期光肩星天牛成虫采集其产卵分泌物及其生殖系统内生殖器官内容物,利用Bradford法、蒽酮比色法、茚三酮试剂显色法对其组分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产卵分泌物鲜重与卵巢内容物鲜重差异显著,而与交配囊、受精囊腺体及侧输卵管萼内容物鲜重差异不显著。卵巢和交配囊内容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产卵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侧输卵管萼内容物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产卵分泌物中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与产卵分泌物中含量差异不明显;受精囊腺内容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与产卵分泌物中含量差异不显著,其组分与产卵分泌物中组分基本一致。光肩星天牛雌虫受精囊腺为其产卵分泌物的贮藏器官。 马晓乾 宋小双 范海娟 周琦 邓勋 赵红盈关键词: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树干注药技术防治红松球果害虫的无公害农药筛选 被引量:10 2012年 该文对树干注药防治红松球果害虫的农药种类和用药剂量进行筛选,对注药方法、注药时机、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速率以及对树体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做了探讨。结果表明:20%吡虫啉可溶液剂防效最佳,在树干胸径0.6 mL/cm和0.9 mL/cm剂量条件下,强力注药方法防治15 d后效果分别为66.35%和69.19%,蒸腾作用加快,有利于药剂的快速传导和富集。7月防治效果明显高于6月,防治10 d后树冠的药剂富集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杀虫效果。内吸性药剂对树体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同对照氧化乐果相比,吡虫啉和噻虫啉均提高了针叶的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注药30 d后,树体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打孔注药防治球果害虫切实可行。 宋小双 邓勋 遇文靖 马晓乾 申国涛关键词:球果害虫 树干注药 光肩星天牛产卵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013年 通过室内饲养产卵期光肩星天牛成虫并采集其产卵分泌物,对光肩星天牛产卵分泌物进行组分分析。利用烘干法、Bradford法、蒽酮比色法、茚三酮试剂显色法、SDS-PAGE对其组分中水、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蛋白质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产卵分泌物组分中含水量为81.98%,蛋白质含量为4.14%,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依次为0.51%和0.06%(均为质量分数),蛋白质组分中主要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07.1、86.7、62.2、47.5、39.0 ku,其中107.1~86.7 ku与47.5 ku为强谱带区。 马晓乾 赵红盈 周琦 邓勋 宋小双 遇文婧 范海娟关键词:光肩星天牛 蛋白质 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针叶苗木立枯病拮抗细菌SB-SF5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2008年 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东京城林业局苗圃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苗木立枯病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EU286527。 宋小双 邓勋 马晓乾 周琦关键词:苗木立枯病 拮抗细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 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探 2018年 【目的】研究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的刺激响应功能,为开发新一代提高植物免疫的新型诱导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棘孢木霉ACCC30153菌株中克隆获得一个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原核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进行互作,初步探讨rEpl1蛋白对山新杨生长、生理指标、以及生长和防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的cDNA序列全长为417bp,预测蛋白分子量12.6 kDa,属于Cerato-platanin家族;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重组蛋白rEpl1;在1μg/mL rEpl1诱导下,山新杨组培苗生长较快、根系旺盛,生物量明显增加,CAT活性在诱导第1 d时为对照的3.51倍,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在诱导初期急剧积累;山新杨生长素基因LAX2/AUX和水杨酸防御基因JAR2的转录水平分别在蛋白诱导2 d和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873.10和388.02倍。【结论】Epl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l1蛋白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互作实验,初步Epl1蛋白能够刺激木本植物在生理及分子水平上的响应,从而促进生长,提高抗性。 遇文婧 宋小双 邓勋 平晓帆 周琦 刘志华关键词:原核表达 山新杨 木霉菌株对金黄壳囊孢菌的抑菌效应及机制 被引量:23 2012年 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从29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3株对金黄壳囊孢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T-33,T-14,T-09,并对3个菌株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复筛确定T-33菌株培养液的正丁醇浸提物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94%,并能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该抑菌活性成分可显著提高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病原菌蛋白质含量和SDH,PK,HK,LDH,MDH与辅酶Ⅰ的活力,同时导致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急剧下降。结果表明: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严重,糖酵解途径、TCA循环、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等代谢途径均不能正常进行,产能下降。抑菌活性成分通过破坏病原菌的防护系统和代谢途径抑制其生长。 李冲伟 杨立宾 邓勋 Ilan Chet 宋瑞清关键词:木霉 提取物 平菇菌株对稻草生物降解的能力 被引量:10 2004年 选用稻草作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 ,接种平菇 (Pleurotusostreatus(JecaexFr.)Quel.)菌株 ,测试平菇菌株生长对稻草木质素及纤维素的降解率。通过对接种平菇菌株 30d后的稻草与对照稻草组分分析 ,结果表明 ,接种平菇菌株的稻草木质素降解率为 2 3.36 % ,纤维素降解率为 16 .0 4 % ,蛋白质含量增加了 4 5 .85 %。平菇菌株对稻草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具有分解能力。蛋白质含量增加表明了稻草转换成饲料的可能性。 宋瑞清 杨谦 邓勋关键词:平菇 稻草 生物降解 木质素 降解率 盐胁迫对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575和D377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研究樟子松根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耐盐性,笔者采用菌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了樟子松根部深色有隔内生(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真菌D575和D377在菌株生长和营养代谢方面对盐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NaCl和Na2SO4胁迫条件下,菌株D575和D377的生长和营养代谢与盐浓度呈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盐浓度条件下菌株生长和营养代谢差异显著(P<0.05),在CNaCl≤0.2 mol/L和CNa2SO4≤0.2mol/L的低浓度盐胁迫条件下,D377和D575菌丝生长和对碳、磷相对利用率受抑制程度均较低,生长速率同对照相比相差不大,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高(CNaCl≥0.3mol/L和CNa2SO4≥0.3mol/L),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代谢缓慢。菌株间比较,DSE菌株D575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好于菌株D377。 宋小双 邓勋 遇文婧 尹大川 宋瑞清关键词:盐胁迫 菌丝生长 营养代谢 菌根辅助细菌与外生菌根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16年 菌根际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根际微生物对菌根合成可起到调控作用。菌根辅助细菌可以促进菌根真菌生长、在宿主植物根部定殖形成菌根共生结构,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是外生菌根菌际重要微生物类群。菌根辅助细菌与外生菌根菌存在协同进化,在促进菌根合成的同时,菌根菌对植物根际细菌类群和功能也可产生调控作用。菌根辅助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菌根菌菌丝生长、降低菌根际土壤中有毒物质浓度、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发育、提高菌根侵染几率等,通过上述功能可以提高菌根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存活几率,增加与宿主植物接触侵染并最终形成菌根共生结构的效率。形成菌根后,菌根辅助细菌与菌根菌—植物共生体的互作中,可以提高植物对矿物质养分的吸收转运水平,抑制土传病害发生。菌根菌—植物共生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宋瑞清 邓勋 宋小双关键词:外生菌根菌 互作机制 Study on biodegradated ability of thirteen edible fungi to straw 被引量:9 2004年 The biodegradated abilities of 13 edible fungi to straw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experimental fungi except Tricholama mongolicum had definite biodegradated abilities to the lignin and cellulose of straw. The Ideal fungus for straw degradation was screened out as Pleurotus ostreatus, which showed a higher degradation ability for lignin (17.86%) and lower degradation rate for cellulose (2.24%), with a Selection Factor (SF) of 7.97.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for other fungi ranged from 2.30% to 16.54% and 5.60% to 17.32%, respectively, and the SF was very low in range of 0.14 to 2.24.The ratio of colony's diameters to the color-zone (d1/d2) and SF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1476. 宋瑞清 邓勋关键词:BIODEGRADATION STR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