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清
作品数: 91被引量:602H指数:14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

相关作者

贾东林
作品数:99被引量:838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镇痛 超声引导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脉冲射频
王军
作品数:205被引量:1,161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麻醉 麻醉科 气道管理 困难气道 麻醉学
刘晓光
作品数:403被引量:2,134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 脊柱肿瘤 胸椎 颈椎 胸椎管狭窄症
李民
作品数:159被引量:1,876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麻醉 老年患者 超声引导 麻醉学 椎管内麻醉
马柯
作品数:80被引量:30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 慢性疼痛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腰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与射频毁损治疗慢性腰痛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腰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与脉冲射频毁损治疗慢性腰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慢性腰痛主要由腰椎小关节退变引起,当腰椎小关节囊受到牵拉或压迫时,可刺激伤害感受器引起疼痛,而腰椎小关节受腰脊神经后内侧支...
李志强崔立刚江凌蒋洁李水清贾东林贾建文王金锐
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3
2007年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股神经阻滞组(FA,n=15)和持续静脉镇痛组(IA,n=15)。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A组患者术后通过留置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IA组患者术后静脉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3天。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FA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A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5±2)hvs(27±4)h,P>0.05];两组患者镇静程度总体较满意;两组患者的术后24h~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与IA组比较,F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vs12,P=0.009)。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
南兴东贾东林李水清张利萍余家阔李民
关键词:全膝置换术后镇痛股神经阻滞
慢性原发性腰痛诊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2年
慢性原发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不明且致残率高,已成为导致疾病负担上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性原发性腰痛的发病机制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方法层出不穷,诊疗指南不断更新,但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慢性原发性腰痛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梁辰李水清
关键词:慢性发病机制
超声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经颈外侧区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9月~2013年12月对颈源性头痛80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双侧颈外侧区,评估于第6、7颈椎横突水平,经前斜角肌路径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的危险因素。选择安全路径,实时引导穿刺和药物注射。结果80例双侧c。、c,横突水平颈外侧人路探查。32侧穿刺路径上存在危险因素,其中甲状腺下动脉占34.4%(11/32),颈静脉占31.2%(10/32),椎动静脉占12.5%(4/32),其他动脉占21.9%(7/32)。79例完成穿刺,1例因Ca、Cy水平穿刺路径上均存在危险因素,放弃穿刺。79例穿刺后10min内均出现Homer综合征。出现轻微副反应4例(5.1%),其中声音嘶哑2例、上肢麻木1例、头晕1例,均自行缓解。阻滞前79例VAS评分(8.9±0.9)分,阻滞后0.5hVAS评分(5.7±2.1)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3.154,P=0.003);阻滞后1dVAS评分(5.3±2.5)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2.626,P=0.002)。结论高频超声实时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率高,方法安全。
白志勇李水清张华斌栾好梅梁婷婷贾东林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神经阻滞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于北京召开
2022年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纷纷建立疼痛科,疼痛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学科发展起点低、层次不平衡的现状。为共谋中国疼痛学科未来,探讨学术难点,2022年11月12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于北京圆满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方式,共同探讨行业难点、最新学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空间!
李水清
关键词:学术进展医务工作者医药疼痛科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的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2月,对20例慢性盆腔痛行神经阻滞治疗。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查体,制定神经阻滞方案,其中13例行阴部神经阻滞,6例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1例行腰骶脊神经背支阻滞。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疼痛消失或VAS降低〉20%为有效。结果治疗前疼痛VAS(7.6±1.7)分,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3.1±2.7)分、(4.3±2.9)分、(4.2±3.1)分,与治疗前相比,VAS均显著降低(t=8.421、6.716、6.133,P均=0.000)。治疗结束后6个月有效率75%(15/20)。结论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有效方法,掌握好疼痛部位神经支配及适应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贺豪杰郭红燕韩劲松朱馥丽李水清白志勇
关键词:神经阻滞慢性盆腔痛阴部神经阻滞脊神经阻滞
医学生管理疼痛能力情况及对策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医学生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状况,揭示医学院校中疼痛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110名北京某大学医学部医学生,使用临床疼痛知识测验评估疼痛知识掌握水平。结果调查显示,医学生疼痛相关知识掌握相对不足,仅有3.6%系统性学习过疼痛专业知识。学生普遍认为疼痛教学不足(85.5%)。临床疼痛知识测验平均答对率34.3%,以“知识应用”得分最高(63.0%),而“疼痛的多维性”最低(35.9%)。结论鉴于医学生在疼痛管理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建议医学教育体系应更注重疼痛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此外,应加强医学生管理疼痛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模态疼痛控制策略,避免单一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药物依赖。
孙杰胡攀攀李水清
关键词:疼痛管理阿片类药物药物依赖医学生医学教育
B超引导与传统手法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阴部神经痛的比较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阴部神经阻滞(pudendal nerve block,PNB)与传统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阴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阴部神经阻滞的40例阴部神经痛的资料,其中19例行B超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B超组),21例行传统阴部神经阻滞(传统组)。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进行1~3次神经阻滞。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24 h和治疗结束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 2组第一次治疗后24 h、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疼痛V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0),B超组治疗后24 h疼痛VAS较传统组更低(Z=-2.451,P=0.014),治疗后3个月2组无显著性差异(Z=-0.542,P=0.588)。主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臀部及下肢麻木在B超组为31.6%(6/19),传统组为0(0/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007);头晕在B超组为5.3%(1/19),传统组为38.1%(8/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7,P=0.035)。结论 B超引导与传统手法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阴部神经痛均有效,2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疼痛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贺豪杰郭红燕韩劲松李水清白志勇
关键词:慢性盆腔痛阴部神经阻滞
3D打印技术在腰椎微创介入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腰椎微创介入手术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学习腰椎微创介入手术的学员14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观察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新增3D打印技术的教学应用。比较2组学员出科考核成绩、各项教学体验指标和教学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学员出科考核成绩、教学体验评分以及教学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员(P<0.05),且3D打印技术的教学应用在提升临床技能、解剖立体思维、学习兴趣方面尤为显著。结论3D打印技术的教学应用可显著提高腰椎微创介入手术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员们解剖立体思维的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高且对教学的满意度高,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
易端黄鑫罗启鹏李水清贾东林
关键词:3D打印医学教学
高龄患者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总结伴发全身性疾病的高龄患者后腹腔镜手术麻醉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7年1月81例高龄患者(年龄70-86岁,平均74.2岁)后腹腔镜的临床资料,其中有全身性伴发疾病77例,81例手术均在全麻下完成。结果气腹后35例(43.2%)发生高碳酸血症,35例(43.2%)发生酸中毒;41例(50.6%)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66例(81.5%)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手术结束至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时间5-50 min,平均15.1 min;1例(1.2%)带气管插管回本病房;14例(17.3%)术后转入ICU。1例(1.2%)术后第3天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后发生严重谵妄状态。结论高龄患者可耐受后腹腔镜手术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以及气腹后血压升高的风险,但围麻醉期的处理须谨慎。
韩文勇李水清李民王军
关键词:后腹膜腹腔镜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