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永强
-

-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李进华

- 作品数:49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心房颤动 风湿性心脏病 左心房血栓形成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戴江

- 作品数:40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左心房血栓形成 外科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P-选择素 血小板活化
- 任长伟

- 作品数:43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覆膜支架 累及 神经系统并发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腔内修复术
- 刘岳

- 作品数:30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不停跳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 李景伟

- 作品数:19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二尖瓣成形 外科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二尖瓣成形术 左心室舒张功能
-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多态性与左心室肥厚——Meta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C/T)基凶多态性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查阅1992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的有关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左心事肥厚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NKI(中剧期刊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VIP(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及万办数据库。以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分布的Oil值为统计量,应用RevMan5.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相关数据的合并,最终入选6篇病例对照试验文献,为避免文献间的异质性,将纳入文献分为高血压与种族两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左心室肥厚患者541例,对照组553例。左心室肥厚组与对照组CC/(CT+TT),在i苗血压亚组中OR值1.15(95%CI:0.74—1.80),显著性检验z值为0.63,P=0.53;在种族亚组中OR值1.15(95%CI:0.74~1.80),显著性检验z值为0.63,P=0.53。左心室肥厚组与对照组C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OR值1.15(95%CI:0.76~1.74)/0.87(95%CI:O.58—1.31),显著性检验z值为0.67,P=0.50。结论无论是高血压人群或是不同种族人群,醛固酮合成酶CYPI182(-344C/T)基因多态性与左心室肥厚无关。
- 刘冬来永强李进华韦能宝戴江姜文剑
- 关键词:META分析
- 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后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分析了2007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安贞医院就诊的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单纯感染性心内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并根据年龄、性别按1∶1的比例配对,每组67例。结果:与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相比,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LVEF和心功能分级均明显较低[(61.2±7.5)%vs.(56.9±10.1)%,P=0.003;(2.9±0.9)vs.(2.4±0.7), P=0.006],其它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再次手术后住院时间[12.0(19.5,20.5)vs. 7.5 (6.0,10.8)d,P=0.03]、体外循环时间[145.0 (118.5,203.0)vs.100.0 (81.0,132.0)min,P<0.001]均明显延长。经过平均(87.9±42.5)个月的随访,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26.9%vs.11.9%,P=0.03)发生率和远期死亡率(19.4%vs.7.5%,P=0.04)均明显增加,但术后30 d内病死率、再次手术率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并没有明显区别。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手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约为59.4%,而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手术后的10年生存率约为86.4%。结论:与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相比,两组患者早期死亡率没有区别,但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远期死亡率明显较高。
- 戴江李进华刘岳朱恩军刘克敏王生伟来永强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手术临床预后
- 肥厚性心肌病中MST1 (Mammalian Ste20-like kinase)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目的:探讨MST1基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信号通路对肥厚性心肌病心肌肥厚的影响,明确一条与肥厚性心肌病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提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之间收集的20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室...
- 刘冬来永强
- 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基因学
- 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1对大鼠心肌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1(SERP1)对大鼠心肌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芯片数据,筛选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基因表达差异;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通过氧葡萄糖剥夺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检测SERP1表达增强对心肌细胞活性、凋亡和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SERP1转录水平明显下降(t=6.83,P=0.006)。构建大鼠心肌细胞氧葡萄糖剥夺模型,结果显示,SER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表现出时间依赖性(F=8.50、15.70,P=0.007、0.001)。同时,氧葡萄糖剥夺导致大鼠H9C2心肌细胞活力降低,凋亡增加;外源性加入SERP1后能够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表现为促进细胞活力和减少细胞凋亡。lncRNA芯片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显示,SERP1升高可以抑制lncRNA CDKN2B-AS1表达,并进一步导致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和信号转异子与激活子3(STAT3)磷酸化水平增强,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与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SERP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糖氧剥夺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CDKN2B-AS1以及增强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 刘岳张晓岩任长伟朱文军戴江来永强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
- 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
- 目的:探讨左室流出道疏通术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以了解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87例实施左室流出道疏通术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胸切口,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切口切除主动脉瓣下肥厚心...
- 来永强李进华戴江李景伟刘冬姜文剑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远期疗效
- 文献传递
- 胃网膜右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2例经验被引量:1
- 2005年
- 黄方炯杨禁非来永强许春雷吴强
- 关键词:网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
- 一种引流管固定扣组件和护理用固定胸带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扣组件和护理用固定胸带。所述引流管固定扣组件包括:第一按扣,其轴向一端开设有卡槽;第二按扣,其轴向一端凸出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卡台,所述卡台适于与所述卡槽相卡接;...
- 何萌张喜维来永强邱霏
- YAP2通过磷酸化Akt促心肌细胞肥大在肥厚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 目的:旨在研究YAP2及其转录辅助调控的下游因子Akt与肥厚性心肌病发生的关系,阐明肥厚性心肌病发生的新的分子机理,为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治和从分子水平找到药物治疗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该类疾病的病死病残率.方法:无血...
- 来永强宋邦荣刘冬姜文剑戴江李进华
- 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分子调控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从亲情教育入手提升医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 2015年
- 把亲情教育作为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口,既有其理论基础,也有其现实需要。由于社会"物质化"、文明多元化以及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等原因,当前大学生亲情淡漠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注重亲情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尽其职,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的亲情培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帮助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使命感。
- 来永强任长伟
- 关键词:亲情教育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1年 1月 ,连续 32例病人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中、术后对各吻合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 32例、右冠状动脉 2 6例、回旋支 2 8例、对角支 8例。结果 本组死亡 1例。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右心功能。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 ,导致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AWP)、中心静脉压 (CVP)明显升高 ,每搏指数 (SV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 (LVSWI)有明显下降 ;心排指数 (CI)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行主动脉近心端吻合时尽管已无心脏搬动 ,但MPAP、SVRI及肺循环阻力指数 (PVRI)仍较诱导后有明显升高 ,CI有明显下降。术毕及术后 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CI有明显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 ,术毕及术后 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
- 来永强黄方炯燕振中高宇翔吴强白涛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血液动力学非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