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倩
-

-

相关作者
- 王嘉琪

- 作品数:8被引量:21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负面 行政改革 自由贸易区 内在悖论 党政领导干部
- 过程产出型经济增长——“央—地”关系和地方干部激励视角下的再阐释
- 2017年
- 中国经济相对稳定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其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央—地"关系和地方干部激励机制密不可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在20世纪后2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性"分权"使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行为上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性。而中央对政治性资源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及其党政领导干部致力于围绕实现中央制定的政绩目标这一过程而持久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经济增长可以视为一种过程产出型经济增长。有效克服其局限并最大程度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从干部选任机制、考核评价标准、监察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 袁倩
- 单向度整合——由政策工具看维稳“内卷化”困境被引量:1
- 2013年
- 政策工具提供了一个描述和分析的切入点,由此来观察当代中国政府对社会矛盾的处理风格。本文以2012年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为样本,针对其中的社会管理部分,透过政策工具这一概念将政府的治安风格指标化,进而分析政府的社会管理政策。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应对社会冲突和进行治安管理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单向度整合特征。这种单向度整合植根于国家与社会两方主体地位的差距、所持有资源的巨大差异,体现在政府对社会问题的政策风格中,其特征体现为政府重视政治合法性、贯彻工具理性、强调社会控制等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维稳"内卷化"困境的原因之一。
- 袁倩
- 关键词:社会管理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冲突
- 政治妥协与现代中国政治转型——从全能主义到民主法治的理论与历史探源
- 2012年
- 现代民主法治离不开政治妥协的文化,然而历史地审视中国传统政治特征,政治妥协的文化相当匮乏。政治妥协匮乏的文化传统是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文化源流,使中国政治始终囿于"全输全赢"的模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妥协的因素逐渐增加,但从目前改革的困局尤其是政治与社会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来看,政治妥协文化缺失的困境依然存在。发展当前中国政治系统中的党内民主,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妥协正是政治妥协文化培育发展的有益途径。促使政治妥协成为一种常态,将有助于全能主义政治向民主法治政治的转型。
- 袁倩
- 关键词:政治妥协全能主义民主法治政治转型
- 苏联转型困境再思考——以改革议程与转型结果为视角
- 2014年
- 文章针对1985—1991年的苏联改革过程和结果,沿着改革议程如何影响转型结果这一思路,探讨苏联末期的转型为何与成功的转型背道而驰,指出改革的议程范围会极大影响转型结果。苏联末期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政策议程迅速扩大,将导致改革落入旧制度陷阱中,使得新创设的制度质量无法保证,进而引发国内的整体性政策冲突。当国家无力解决这些系统性冲突时,改革极有可能脱离发起者的控制,甚至以失败告终。
- 袁倩
- 论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的原因被引量:3
- 2013年
- 在中央政府推行农村基层自治与税费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生了变化。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态,政府提供不足,且缺乏市场等主体提供公共产品。既有研究表明,基层民主选举与村民自主提供公共产品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其中的内部机制尚未被发现。调研显示,民主选举出来的"小型集体"能够综合乡村熟人社会网络和正式制度,通过小型集体内部的低成本协商、广泛的利益卷入、共享规则与信息、长远眼光、共容性利益、正式问责、信任与互惠这一系列因素的联合机制,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以达成合作,通过自主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
- 袁倩
- 关键词:集体行动的困境公共产品
- 社会运动中的国家行为——“类型—回应”视角的综述与反思被引量:1
- 2013年
- 有关社会运动的既有研究采取的是一种"类型—回应"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对社会运动的应对方式与应对风格。但实际上,基于对国家内部复杂性的认知,将国家、执行者和社会运动三方纳入分析框架,观察国家的宏观背景和行为者的微观互动如何共同塑造国家行为这样一种中层视角更能良好地描述社会运动中的国家行为,更有益于通过经验研究寻找因果关系。
- 袁倩
- 关键词:社会运动
- 行政改革的“内在悖论”:一个解释框架——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为例被引量:18
- 2015年
- 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变革,也即政府内部的制度变迁。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变革中,政府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改革的发起者、推动者和改革对象皆处于政府内部,变革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密切,甚至存在相当大的"重叠",因而行政改革蕴含着难以避免的"内在悖论"。通过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创制这一案例的回顾,发现"负面清单"创设所面临的困境,恰恰折射出行政改革进程中的"内在悖论"。基于"结构-角色-行动"这一解释框架,认为行政改革"内在悖论"的形成机制在于改革过程所"嵌入"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的影响、改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叠、改革过程难以避免路径依赖,以及改革目标存在模糊性等问题。尽管这种"内在悖论"不可避免,但通过推进基层创新式的"边际改革"、强化改革领导者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局部性的改进。
- 袁倩王嘉琪
- 关键词:行政改革内在悖论
- 作为“过程产出”的经济增长:基于“政绩合法性”和干部理性的一个解释
- 2016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一种"过程产出",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在追求个体理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产品"。基于理性人假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致力于实现多元化的个体理性目标。而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分权"和对干部任免权的控制,使地方政府行为一方面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完成以"政绩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目标成为实现个体理性目标的必经过程,而作为政绩的重要体现的经济增长则成为该过程的产出之一。
- 王嘉琪袁倩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胡汉民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坚持与阐扬被引量:1
- 2017年
- 胡汉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在探索救国救民良方的过程中选择了三民主义。他从三民主义思想内涵,民族、民权、民生的关系,以及三民主义与世界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等理论层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三民主义。胡汉民还通过毕生的实践捍卫着三民主义,表现在讨袁与护法、"联共"与"反共"、党治与反蒋、力主抗日等活动中。胡汉民继承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并开创了现代法制的先声。然而,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其思想难免存在局限性。
- 王嘉琪袁倩
- 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法制思想
- 城镇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困境成因及对策探析被引量:3
- 2017年
-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低碳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大型城市发展陷入"高碳锁定"困境;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发展面临"优先选择"难题。城镇化与低碳发展之间的矛盾,原因既在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导致出现的"低碳转型悖论",也在于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偏差,还在于当前阶段低碳技术与相应资金支持的不足。面对上述挑战,未来需要合理制定低碳城镇化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空间规划、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袁倩
- 关键词:城镇化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