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
作品数: 6被引量:12H指数:2
  • 所属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
  • 所在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汉日移动表达方式对比研究
2011年
本研究通过对比考察汉日移动表达方式,明确了汉日在移动动词的系统位置和起点表达方式这两方面的异同。首先,通过"路径表达方式"的对比,论证了汉日移动动词的系统位置差异为日语的移动动词和动作动词处于平行的地位,而汉语的移动动词处于动作动词的下位范畴;其次,通过对"起点表达方式"的语料考察,指出是否必须呈现"视角"是"从"和「から」关涉的起点句式的根本差异。
徐靖
关键词:移动动词汉日对比
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2015年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对比考察汉日场所惯用语。首先,分析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基础;其次,考察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对应关系;最后,指出基于"共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激活是汉日对应关系的动因。
徐靖
关键词:汉日对比
汉日空间转喻、空间隐喻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利用"棱柱形模式"证明了汉语和日语均存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续体";通过考察与空间场所有关的日语惯用语及其汉译,明确了日汉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上存在三种对应倾向,并进而指出"认知激活"和"规约性"是造成上述对应的根本动因。
徐靖
关键词:汉日对比空间隐喻连续体规约性
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研究在认知视域下,对比考察了和场所、空间、方位有关的汉日惯用语。首先,分析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处于转喻—隐喻连续体中,转喻空间系统中其它的场所、方位或邻近的人(物),隐喻地位、身份、立场、境况等;其次,考察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对应关系,指出了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探讨和阐明汉日的对应动因,是以"共识文化""民族文化"为基础,"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心理规约"交织作用下的"认知激活"。
徐靖
关键词:转喻隐喻汉日对比
“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一系列移动路径的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移动的方式、手段(如"走小路")。介词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限定移动发生的场所或经过的地点,此场所或地点往往也是后续行为发生的"舞台"。
徐靖
关键词:移动动词处所宾语语义功能介词结构
谈移动的起点——汉日空间表达方式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从对比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日语和汉语关于移动起点的表达方式。日语的场所格助词“から”和“を”都可以引进移动的起点,但前者强调移动离开的场所,后者则着眼于移动的连续性,因此“を”可以进一步用于表达抽象性移动。汉语介词“从”和处所宾语结构也可表达移动的起点,但是两种结构中名词的性质不同,句式语义也有差异。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汉语和日语在表达移动起点时的对应关系,并分析了对应范围内的例外现象。
徐靖
关键词:汉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