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亮华
作品数: 30被引量:60H指数:4
  • 所属机构:福建医科大学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

相关作者

吴梅琼
作品数:32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球囊 冷冻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导管消融
张建成
作品数:119被引量:397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组织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
陈林
作品数:99被引量:337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组织 心房纤维化 心动过速
林亚洲
作品数:71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房纤维化 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组织 心力衰竭
陈建泉
作品数:32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球囊 冷冻 肝细胞生长因子 冷冻消融
心电图Ⅱ导联R波第一峰时限分布特征及其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导联R波第1峰时限(RWPT)分布特征及其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生理研究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68(46.1±13.4)岁。32个病例164份心室不同部位起搏12导联心电图,2名心电工作者双盲法手工测量RWPT,并比较不同部位心室起搏RwPrr差异。结果164份起搏心电图中152份(92.7%)RWPT≥50ms,12例(7.3%)RWPT〈50ms均位于左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组;右心室高位间隔组(91.4±13.6)ms、右心室中位间隔组(80.2±12.8)ms具有较高RWPT,左心室心底部组(54.6±15.5)ms、左心室游离壁组(51.3±9.5)ms,RWPT较低(P〈0.05)。结论心电图Ⅱ导联第1峰时限RWPT≥50ms是宽QRS波心动过速判定为室性心律失常的简单、快捷、有效指标,特别对于右心室间隔部、流人道起源窜性心动过速(窜速)。而对于左心室心底部、左侧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鉴别敏感性较差。
杨志平林亚洲张建成陈建泉吴梅琼连亮华吴卫陈林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肺静脉电位恢复的术中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CB)消融术后复发的好发部位与术中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房颤再次手术的房颤患者39例(阵发房颤21例,持续房颤18例)。术中左心房行基质电压标测,记录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GAP)。回顾性分析患者首次手术肺静脉电位记录,肺静脉电位隔离时间(TTI),冷冻30 s时的温度(T30 s)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电位恢复好发于右前三叉处,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②有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78%,阳性预测值为80%;③T30 s<-25℃,TTI<60 s的敏感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87%;④T30 s<-25℃,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0%。结论右前三叉、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是肺静脉电位恢复的好发部位,可记录肺静脉电位、T30 s<-25℃可以预测房颤冷冻消融术效果。
吴梅琼陈林林亚洲张建成杨志平陈建泉连亮华
关键词:心房颤动
一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单中心一年随访结果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观察一代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单中心1年随访结果,探讨CBA的中期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CBA治疗房颤患者159例,分析3、6、12个月及1年后成功率,研究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23 mm球囊组和28 mm球囊组,根据学习曲线1~50例与51~159例阶段不同组别进行统计比较各组单次手术成功率.结果 单次CBA术后平均随访12~22(16.9±2.9)个月,43例空白期外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其中20例接受2次射频消融手术.单次CBA手术成功率在3、6、12个月及1年后随访期可达91.2%(145/159)、87.4%(139/159)、78.5%(117/149)及72.7%(101/139);联合2次手术后1年及1年后随访期,其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到83.9%(126/149)和81.1%(129/159).比较阵发性房颤(n=115)与持续性房颤(n=44),不同随访时间点单次成功率为(91.3%对90.9%,P=0.81)、(88.7%对84.1%,P=0.43)、(82.6%对70.0%,P=0.09)和(77.7%对61.1%,P=0.048).分析28 mm球囊(n=112)和23 mm球囊(n=47),不同随访时间点单次CBA成功率为(93.8%对85.1%,P=0.052)、(91.1%对78.7%,P=0.03)、(84.9%对65.1%,P=0.006)和(80.0%对59.0%,P=0.01),学习曲线时间截点分析中前1~50例和后51~159例 3、6个月和1年随访期成功率分别为(80.0%对96.3%,P=0.002)、(72.0%对94.5%,P=0.007)和(66.7%对86.5%,P=0.005).结论 应用一代冷冻球囊治疗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具有良好的中期成功率,28 mm球囊与丰富的手术经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林亚洲陈林连亮华陈建泉吴梅琼杨志平张建成翁川晴廖学文
关键词:心房颤动随访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即刻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BC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PVI)的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方法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律失常介入中心接受CBCA 治疗的房颤患者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即刻 PVI 成功率、并发症、冷冻球囊大小与 PVI 成功率关系。结果200例房颤患者共818支肺静脉接受 CBCA 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08.8±30.9) min,X 线曝光时间(18.4±5.6) min,冷冻消融时间(41.9±13.0) min,单一术者手术操作例数达到41~60例时,各种时间参数均趋于稳定。 CBCA 术 PVI 成功率94.0%(769/818支),左上肺静脉(LSPV)97.5%(195/200支)、左下肺静脉( LIPV)96.0%(192/200支)、右上肺静脉( RSPV)98.5%(197/200支)、右下肺静脉( RIPV)83.5%(167/200支),需射频消融补点肺静脉占6.0%(49/818支),CBCA 术隔离肺静脉患者占84.0%(168/200例)、需射频消融补点患者占16.0%(32例);术中发生膈神经损伤麻痹2例(1.0%),左锁骨下静脉出血致血胸1例。23 mm 球囊 PVI 成功率99.0%(300/303支)、隔离肺静脉患者97.3%(72/74例),28 mm 球囊 PVI 成功率90.7%(449/495支)、隔离肺静脉患者75.2%(91/121例)。结论 CBCA 治疗技术是一项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高的肺静脉电隔离方法。
连亮华陈林林亚洲陈建泉吴梅琼杨志平张建成翁川晴
关键词:心房颤动
“缺血后适应”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连亮华陈德伟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
川芎嗪干预心力衰竭犬心房纤维化及MMP-2与TIMP-2的mRNA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川芎嗪(TMP)治疗心力衰竭(HF)实验犬心房颤动(AF)与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2013年9—12月,我们将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室快速起搏致HF组和TMP干预组,每组7例。观察TMP干预HF实验犬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与MMP-2及TIMP-2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 HF组与对照组相比,AF发生率(2/7 vs 7/7,P<0.001)及持续性AF发生率(0/7 vs 6/7,P<0.001)增加,AF持续时间[(462.1±181.4)s vs(3.24±3.56)s,P<0.001]均明显延长,左右心房纤维化程度亦明显增加[右房(8.36±1.46)%vs(2.88±0.45)%,左房(11.25±1.76)%vs(3.05±0.46)%,P<0.001]且AF持续时间与左心房纤维化程度呈密切正相关(r=0.841,P=0.018);MMP-2的m RNA表达明显上调[右房(1.16±0.40)vs(0.70±0.22),P<0.05;左房(3.08±0.76)vs(1.54±0.45),P<0.001],而左心房TIMP-2则下调明显[(2.40±0.61)vs(4.47±0.87),P<0.001]。TMP组相对于HF组,持续性AF诱发率(3/7 vs 6/7,P<0.05)明显降低,纤维化程度下降[右房(5.64±0.99)%vs(8.36±1.46)%,P<0.05;左房(5.46±1.14)%vs(11.25±1.76)%,P<0.001],而左房MMP-2的m RNA表达明显下调[(1.77±0.50)vs(3.08±0.76),P<0.01],左房TIMP-2上调明显[(3.94±0.79)vs(2.40±0.61),P<0.01]。结论TMP通过调节心房组织MMP-2与TIMP-2的m RNA表达改变并促进恢复平衡,可能是其改善HF时心房纤维化并减轻AF发作的分子机制之一。
林亚洲陈林连亮华吴梅琼陈建泉杨志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川芎嗪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电生理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本文通过三维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寻找起源点,结合接触式电压标测,探寻与比较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因RVOT起源的室早、室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51例,分为室速组和室早组。研究病例接受非接触式标测(EnsiteArray球囊,美国圣犹达公司),最早起源点(EA)、突破口(BO)标记后进入传统接触式双极标测,生成窦性心律下RVOT包括肺动脉瓣上区域电压图,并与非接触标测起源点进行匹配分析。结果51例患者消融术总体成功率为94.1%(48/51)。室速组(23例,均为非持续性室速)成功率为95.7%(22/23),室早组(28例)成功率为92.9%(26/28)。窦性心律状态下,消融成功靶点电压室速组低于室早组[(1.0±0.9)mV对(1.8±1.6)mv,P=0.045];心律失常发作时,室速组和室早组靶点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靶点领先体表QRS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4.0)ms对(39.2±3.6)ms,P=0.180]。室速组[19/23,(0.9±0.6)mV]起源点EA位于低电压区比例高于室早组[14/28,(1.0±0.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6%对50%,P=0.031]。室速组心室激动前10rns斜率(dV/dt)小于室早组(O.9±0.7对1.7±1.1,P=0.010)。室速组EA到BO时限(EA—BO)长于室早组[(14.3±6.0)璐对(10.2±4.3)瞄,P=0.044]。室速组需要≥2次扩大消融范围病例多于室早组(11/23对6/28,P=0.034)。结论非持续性室速起源点初始除极速率慢于室早,EA.BO时限较长且需更广泛消融。RVOT起源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好发于心室低电压区(0.5~1.5mV),非持续性室速为著。心室低电压区常位于RVOT-肺动脉过渡区域,RVOT局部电压标
林亚洲陈林杨志平连亮华陈建泉吴梅琼翁川晴廖学文
关键词: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阿托品对房颤冷冻消融患者迷走反射的预防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阿托品对房颤冷冻消融患者术中及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经皮心脏冷冻消融术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应用阿托品分为阿托品组(n=153)和非阿托品组(n=87),比较两组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阿托品组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例(发生率2%),非阿托品组发生10例(发生率11.4%)。两组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9.839,P<0.05)。结论术中静脉应用阿托品对迷走反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
彭一鸣陈林林亚洲张建成陈建泉连亮华杨志平吴梅琼廖学文
关键词:阿托品房颤血管迷走反射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犬心脏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犬心脏保护作用及其与氧自由基关系。方法:21只杂种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Con组),结扎左前降支(LAD)1h,再灌注3h;缺血预适应组(Pre-C组),结扎LAD1h前行缺血预适应(5min结扎/5min再灌注,4次循环);缺血后适应组(Post-C组),结扎LAD1h后,再灌注前行缺血后适应(30s再灌注/30s再关闭,3次循环)。实验犬分别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2、3h抽血检测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实验前、结束时抽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结束时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再灌注3h后,Pre-C组及Post-C组血清MDA含量低于Con组,P<0.05,而SOD活性高于Con组,P<0.05。再灌注3h后各组血清CK水平均升高,Pre-C及Post-C组低于Con组,P<0.05。心肌梗死范围在Pre-C和Post-C组小于Con组,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相似,对缺血-再灌注心脏有保护作用;氧自由基的减少在其保护机制中可能发挥部分作用。
连亮华陈德伟陈群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
一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70岁以上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2017年
目的评估一代冷冻球囊消融(the first-generation cryoballoon ablation,CBA-1)治疗70岁以上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住院期间院接受28 mm一代冷冻球囊消融术隔离肺静脉(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26例,依年龄分为2组(≥70岁组,24例,<70岁组,102例)。分析房颤冷冻消融术后随访1年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平均随访(14.3±2.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6、12及1年后成功率分别为:(87.50%v.s 89.20%,P=0.55)、(83.30%v.s 87.60%,P=0.57)、(80.90%v.s 84.60%,P=0.68)、(75%v.s 79.30%,P=0.76)。最常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phrenic nerve palsy,PNP),共出现4例(3.17%),年龄≥70岁组1例,年龄<70岁组2例(4.17%v.s 2.94%,P=0.78)。结论冷冻消融可作为年龄≥70岁组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与<70岁组人群相比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廖学文陈林张建成彭一鸣连亮华陈建泉杨志平
关键词: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