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
作品数: 51被引量:491H指数:11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周丽雅
作品数:393被引量:6,758H指数:3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液 消化性溃疡
林三仁
作品数:420被引量:4,858H指数:3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液
孟灵梅
作品数:49被引量:39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胃液 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 随访研究
闫秀娥
作品数:88被引量:313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反流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 胃癌诊断 胃液
陆京京
作品数:32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胃液 内镜 胃癌 和胃 食管
胃癌患者胃液游离氨基酸表达谱的临床研究
刘健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薛艳孟灵梅陆京京索宝军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卡波西肉瘤1例并文献综述被引量:5
2020年
卡波西肉瘤是与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发生卡波西肉瘤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的皮肤卡波西肉瘤,并进行文献综述。患者男性,64岁,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年,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接受激素治疗,4个多月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多发暗紫色丘疹、结节,质地坚硬,下肢为著,经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卡波西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疱疹病毒-8染色阳性,经停用糖皮质激素、并行化疗后病情缓解。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卡波西肉瘤”和“炎症性肠病”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以(“ulcerative colitis”OR“Crohn’s disease”O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ND(Kaposi sarcoma)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38篇英文文献,另从相关文献中补充,共检索到25例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连同本例的26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80.8%,21/26)。平均年龄(51.1±16.4)岁,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克罗恩病6例。22例患者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使用过至少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14例报告人疱疹病毒-8结果的患者中,13例阳性,1例阴性。病变单纯累及肠道者18例,单纯累及皮肤者3例,5例患者同时累及皮肤和肠道。25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3例患者仅停用免疫调节剂,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放疗,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化疗,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总体而言预后良好。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往往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关。鉴别卡波西肉瘤
李军牛占岳薛艳石雪迎张波王媛
关键词:卡波西肉瘤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治疗
胃腺瘤性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及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胃腺瘤性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其癌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分析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25例,女性占51.20%,平均年龄为(66.7±12.3)岁,≥65岁的患者占64.80%,<45岁者仅占5.60%。腺瘤性息肉多分布在胃体和胃窦,分别占40.80%和32.80%,以单发(90.40%)、无蒂(76.81%)为主。65.94%的腺瘤性息肉直径≤1.0 cm。23.20%(29/125)的患者合并增生性息肉和/或胃底腺息肉,其中,合并多发息肉者占58.62%(17/29),1.60%(2/125)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病理类型的息肉,1.60%(2/125)的患者伴发G1期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13.60%(17/125)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伴发胃癌,以进展期(70.59%)、未分化型(66.67%)癌为主。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为18.40%(23/125)。52.80%的背景胃黏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1.20%。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21.60%。胃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0.80%(26/125),癌变以分化型为主,但有的癌变为印戒细胞癌。直径>1.0 cm(OR=5.092,95%CI:1.447~17.923,P=0.011)、表面形态不平伴有糜烂(OR=13.749,95%CI:1.072~176.339,P=0.044)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腺瘤性息肉伴发胃癌的比例高、癌变率高,直径和表面形态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检查时应重视内镜下息肉病理类型的鉴别,并重视全胃黏膜的评估。
牛占岳薛艳张静张贺军丁士刚
关键词:腺瘤性息肉
10年来主要酸相关疾病演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分析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主要酸相关疾病在胃镜室检查中的改变。方法研究对象为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胃镜室进行胃镜检查的全部病例,共计53...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孟灵梅
文献传递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糜烂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糜烂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方法:有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反酸、烧心、胸痛)并且内镜下诊断为糜烂性食管炎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
文献传递
胃内微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和潜在致病菌被引量:7
2020年
胃内所有的微生物和胃内环境共同构成胃内微生态系统,各个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幽门螺杆菌与其他胃内菌群的相互作用、胃内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胃内菌群与胃黏膜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胃内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能促进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胃内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潜在致病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刘金哲刘金哲薛艳
关键词:胃炎幽门螺杆菌
光镜测量EE,NERD,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对糜烂性食管炎患者(EE),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Barrett食管(B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食管下段细胞间隙(ISD)的测量,探讨GERD患者各亚型食管下段细胞间隙的光镜下改变及其对临床...
崔荣丽周丽雅林三仁薛艳段丽萍夏志伟金珠张贺军韩亚京张颖尚惠茹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25年来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发病情况的演变被引量:35
2005年
目的探讨25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胃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镜检查中发生的改变。方法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104987例。选择全部DU、胃溃疡、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80岁及≥80岁8个年龄组。结果DU共13684例,平均检出率为13.03%,199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溃疡共4398例,平均检出率为4.19%,199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癌共1732例,检出率波动于1.02%~2.36%之间,平均为1.68%,无明显变化。检出DU、胃溃疡、胃癌的平均年龄1980年时分别为39.9岁、47.2岁和55.5岁,2004年分别为43.3岁、55.2岁和61.1岁,其平均年龄均呈上升趋势。Hp的平均检出率为43.54%,199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结论DU、胃溃疡、胃癌的检出年龄呈上升趋势;DU、胃溃疡及Hp的检出率近年呈下降趋势,胃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周丽雅薛艳林三仁孟灵梅李传凤闫秀娥高娜王琨段卓洋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治疗对返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bactor pylori,Hp)感染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返流性食管炎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具有反酸、烧心、胸痛等典型返流症状,年龄18~70岁的患者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者纳入本...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
关键词:返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埃索美拉唑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POEMS综合征
2010年
POEMS综合征是一组以多发性外周神经病为主要特征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主要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olyneuropathy,P)、器官肿大(organomegaly,O)、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E)、M蛋白(Mprotein,M)、皮肤改变(skinchanges,S)。由于本病表现涉及全身多系统,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必要的认识,因而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易被误诊、漏诊。本文报道一例。
薛艳顾芳周丽雅林三仁
关键词:POEMS综合征消化系统症状首发表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外周神经病内分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