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胜
-

-

- 所属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保定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黄梧芳

- 作品数:39被引量:2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小麦 致病毒素 小斑病 抗病性
- 董金皋

- 作品数:713被引量:2,397H指数:26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灰葡萄孢 拟南芥 除草活性
- 郭爱国

- 作品数:24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叶锈菌 抗性基因 抗病性 小麦品种
- 邓福友

- 作品数:10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生理小种 玉米 赤霉病 小麦抗赤霉病
- 张凤国

- 作品数:25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马铃薯晚疫病菌 组织病理学 小麦 稗草 叶锈菌
-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6
- 1996年
-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 刘国胜董金皋邓福友郭爱国张凤国臧漫辉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命名法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抗玉米小斑病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4
- 1990年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 刘国胜董金皋黄梧芳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育种抗病
- 玉米组织培养的进展与技术关键被引量:3
- 1989年
- 玉米的花药、花粉,幼穗,盾片、颈片、胚乳以及玉米的原生质体经离体培养均可再生植株。本文着重在玉米花药和花粉培养中从培养配方的优化选择到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器官分化整个过程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玉米花粉植株移栽存活等方面的措施进行了综述。
- 董金皋刘国胜黄梧芳
- 关键词:玉米
-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1996年
-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25、20、20~25℃;而2号小种对温度的要求较1号小种严格,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0、20、25、15℃。此外还发现在适宜的产孢温度时,2号小种的产孢量极显著地高于1号小种。结论指出,长期以来温度可能是限制2号小种扩展、蔓延的主导因素之一,温度一旦适宜,大斑病菌2号小种会成为优势小种,并迅速导致Ht_1基因玉米的抗性丧失。
- 董金皋邓福友王春芬刘国胜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温度效应
- 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抗大、小斑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1991年
-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 刘国胜邹玉华黄梧芳母秋华
- 关键词:玉米过氧化物酶
- 河北省小麦品种(系)与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相互作用初报被引量:3
- 1991年
- 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河北农大植保系锈病组利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先后研究了河北、北京、新疆、甘肃、陕西、山东和山西等省(市)的小麦品种与本省小麦叶诱菌的相互作用。
- 郭爱国刘国胜张凤国朱之堉王贺军张书敏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抗病性
- 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菌丝生长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9
- 1995年
-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与青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光照12h/d、全天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5%)为C源。研究还发现,相同条件下ABG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大于ABW,而产毒量却较为复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白菜更易感染白菜黑斑病菌。此外,白菜黑斑病菌生长后的改良Fries培养基pH值均有变小的趋势,而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 樊慕贞董金皋杨俊国申书兴杨文香刘国胜
- 关键词:白菜黑斑病毒素
- 玉米单倍体细胞无性系统抗小斑病突变体筛选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2
- 1992年
- 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为快速有效地选育抗病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很多单位相继进行了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抗病突变体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把我们近两年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 刘国胜宋俊歧黄梧芳母秋华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过氧化物酶
-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小麦品种抗性分析被引量:3
- 1992年
- 本研究采用离体活动圆法对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21个待推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_1、V_2、V(3b)、V_(3c)和V_5的相对频率高于72.22%,是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的优势群体;V_(4a)较少,相对频率只有8.09%,V_(3a)、V_6和V_7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相对频率为44.10—61.63%。在河北省21个待推广品种中,京农84—45的相对毒力频率位为33.84%,对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冀植88—5138,冀植88—5067等6个品种是高感品种,相对毒力频率值高于76.01%;;冀植87—5003,冀植88—4018等16个品种的相对毒力频率值为41.25~72.70%,属于中间类型,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在推广利用时应密切注意发病程度的变化。
- 郭爱国刘颖超张风国刘国胜朱之堉
- 关键词:小麦毒性基因抗病性白粉病
- 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快速鉴定技术被引量:3
- 1994年
- 在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病育种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抗病突变体,淘汰非抗病类型,是该类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利用较多的中间检验方法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活菌接种鉴定及高浓度筛选剂内培养观察等。本文通过对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筛选的研究,系统测定了愈伤组织离散细胞对环境因子及致病毒素敏感性的变化,旨在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抗病细胞团检测技术。 方法与结果: 1.选用的愈伤组织是在MS培养基上培养18天的玉米花粉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
- 刘国胜黄梧芳
- 关键词: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抗病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