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0篇“ LASIODIPLODIA“的相关文章
- 芒果蒂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对苯醚甲环唑代谢抗性生化机制的研究
- 2025年
- 为探索芒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on&Maubl.]对苯醚甲环唑产生代谢抗性的生化机制,针对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3株可可毛色二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个菌株表现抗性,EC50值为5.61~28.70μg·mL^(-1)。选择马来酸二乙酯(DEM)、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苯醚甲环唑与代谢酶抑制剂的混用增效作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分别与DEM(或PBO、TPP)联合处理后表现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处理后,菌株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酶(P450)、羧酸酯酶(CarE)的酶活普遍升高;处理12 h,抗性菌株的酶活均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此外,UPLC-MS/MS测试结果显示,敏感菌株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抗性菌株。上述结果表明,解毒代谢酶GST、P450和CarE参与可可毛色二孢对苯醚甲环唑的代谢可能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杀菌剂抗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探析杀菌剂代谢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李鹏声刘锦霖杨叶
- 关键词:芒果苯醚甲环唑生化机制
- 肉桂内生真菌Xylaria sp.DYR-1-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肉桂枝枯病菌活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肉桂内生真菌Xylaria sp.DYR-1-4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肉桂枝枯病菌的活性。方法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手段,包括反相中压层析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方法分离纯化Xylaria sp.DYR-1-4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现代波谱技术包括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MS)等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测定抗肉桂枝枯病菌的活性。结果从肉桂内生真菌Xylaria sp.DYR-1-4中分离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Xylariaopyrone I(1)、3-(4-methoxy-2-oxo-2H-pyran-6-yl)propanoic acid(2)、nodulisporipyrones B(3)、nodulisporipyrones C(4)、nodulisporipyrones A(5)、4R,6S,9S-环(D-4-OH-L-Pro-L-Leu)(6)、环(4-OH-Pro-Phe)(7)、5-carboxymellein(8)、(2S)-butylitaconic acid(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和亚油酸(11)。其中化合物4对肉桂枝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IC50值为(3.29±0.11)μg/mL,其他化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抑制活性(IC50<60μg/mL)。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化合物3、4和5的差别主要集中于侧链上C-8位-OH的存在与否及其相对构型,其抗枝枯病菌活性表现为化合物4>3>5,说明当侧链上C-8位存在-OH时,其抗枝枯病活性更强,且R-OH比S-OH活性更强。结论α-吡喃酮衍生物类化合物可能是炭角菌Xylaria sp.DYR-1-4的抗肉桂枝枯病菌主要特征性成分,这为进一步寻找新型环保的生物农药提供新思路。
- 庞亚琪吕佳黄宏杨廖沛然罗碧潘利明
- 关键词:肉桂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 葡萄VvERF655基因响应可可毛色二孢的表达模式及VvERF655与VvWRKY75的互作
- 2024年
-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葡萄溃疡病是葡萄上的主要枝干病害之一,对葡萄生产造成巨大影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葡萄VvWRKY75负调控葡萄溃疡病的发生,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VvERF655基因与VvWRKY75共表达。为明确VvERF655是否参与葡萄对葡萄溃疡病的调控过程,本研究克隆了VvERF655,运用生物信息学对VvERF655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通过RT-qPCR对VvERF655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vERF655响应L.theobromae侵染并明显受脱落酸、水杨酸激素诱导。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发现,VvWRKY75与VvERF655在酵母中存在互作关系。以上结果表明,VvERF655可能参与寄主对可可毛色二孢的侵染以及激素调控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葡萄VvERF65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董梦迪邢启凯周悦妍郜雨晴张圆梦韩彦卿
- 关键词:葡萄酵母双杂交
- 芒果可可毛色二孢咪鲜胺抗药性菌株的转录组分析
- 2024年
- 为探析芒果可可毛色二孢对咪鲜胺的解毒代谢分子机制,挖掘相关功能基因。本研究使用RNA-seq技术对咪鲜胺处理和未处理的可可毛色二孢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敏感菌株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半数有效浓度EC_(50)值为0.12 mg/L,2个抗性菌株的EC_(50)值分别为敏感菌株的7.67倍和32.67倍。对咪鲜胺敏感菌株(DF04)和抗性菌株(HL02、M108)间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未用咪鲜胺处理(CK)相比,10 mg/L咪鲜胺处理后的DF04、HL02、M108菌株分别有5342、1148、2568个DEGs;其中,3个菌株之间共有566个DEGs重叠。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分别有2078和3096个DEGs上调表达,1527和1793个DEGs下调表达。通过GO富集结果显示,咪鲜胺处理后的抗性和敏感菌株之间富集到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的DEGs最多,在HL02和M108中分别占比18%和16%、17%和15%。KEGG富集结果显示,咪鲜胺处理后抗性和敏感菌株之间DEGs显著富集在代谢通路中,HL02和M108中分别占比64.98%和63.39%。针对解毒代谢相关的DEGs的分析发现,抗性菌株中具有显著差异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基因分别为27、17、59个。随机筛选8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证实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根据抗敏菌株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明显上调表达,共筛选出7个P450s基因、8个GSTs基因、11个ABC转运蛋白基因,可能与可可毛色二孢对咪鲜胺的代谢抗性机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杀菌剂抗性机制提供新见解,也为深入探析咪鲜胺代谢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刘锦霖李鹏声杨叶
- 关键词:芒果咪鲜胺转录组
- 可可毛色二孢菌全基因组非经典分泌蛋白的预测及致病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500余种木本植物,危害严重。分泌蛋白在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定殖以及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经典分泌蛋白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非经典分泌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L.theobromae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238个候选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基因功能预测及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碳硫裂解酶活性(Car-bon-sulfur lyase activity)通路中被富集。基于PHI-base病原-宿主互作数据库的注释信息,其中有15个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可能参与了L.theobromae的致病过程。ApoplastP软件预测结果显示,其中4个定位于植物细胞质外体,11个定位于植物细胞内。经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证实,这些候选关键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葡萄枝条组织诱导条件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本研究结果,非经典分泌蛋白在葡萄—L.theobromae互作体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深入解析非经典分泌蛋白对L.theobromae致病力影响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邢启凯王欣芳彭军波张玮燕继晔李永华
-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预测功能分析
- 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101个蒂腐病菌菌株对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建立该种群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蒂腐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6±0.04)、(0.72±0.49)、(0.86±0.98)和(1.25±1.38)μg/mL。其中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将相应的平均EC_(50)值作为鳄梨蒂腐病菌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分别有4%和8%的菌株其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值大于5μg/mL;91%和100%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性很低,平均EC_(50)值分别高达(371.03±353.38)和(622.86±771.28)μg/mL,且为非正态分布。同时,针对上述可能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测序和表达量分析,qRT-PCR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靶标基因CYP51未发生任何点突变,但经药剂处理12 h后,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的过表达与病原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形成有关;然而,抗性菌株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靶标基因Cyt b却既没有发生点突变也没有呈现过表达,因此其抗药性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我国鳄梨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2种杀菌剂可考虑作为鳄梨蒂腐病防治的优先候选药剂,但该病原菌对另外2种供试杀菌剂的潜在抗性也不容忽视。
- 徐璐茜高银洁叶倩倩贺瑞王萌杨叶
- 关键词:内吸性杀菌剂敏感性抗药性
- ε-聚赖氨酸对西番莲果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被引量:1
- 2024年
- 为研究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对西番莲果实采后果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抑制作用和抑菌机理,本实验测定了ε-PL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细胞内物质渗漏、细胞膜和细胞壁组分含量、腺苷三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碘化丙啶染色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变化,并探究了ε-PL对L.theobromae侵染所致西番莲采后果腐病的抑制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ε-PL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ε-PL浓度升高而增强,100 mg/L为最佳抑制浓度。ε-PL还提高了L.theobromae菌丝体的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等细胞内物质渗漏,降低麦角固醇、总脂质和几丁质含量及腺苷三磷酸酶活性。另外,ε-PL可改变L.theobromae菌丝形态,使其卷曲和弯折,减少其菌丝体的亚甲基、甲基、羟基、碳氧键等数量。此外,ε-PL延缓了接种L.theobromae西番莲果实采后果腐病发生。因此,ε-PL可破坏L.theobromae细胞膜与细胞壁结构,促进内容物溶出,扰乱能量代谢,破坏生物大分子结构,进而起到抑菌作用。
- 林育钊彭泽甜陈洪彬郑宗平陈亚珍蒋璇靓陈艺晖
- 关键词:果腐病Ε-聚赖氨酸抑菌机理
- 樟树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室内筛选
- 2024年
- 为了掌握樟树枝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防治有效的杀菌剂,于2020—202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以强致病力病原菌株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JY-6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杀菌药剂室内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JY-6菌株菌丝以PDA培养基(pH 5.0)、30℃全光照恒温培养生长最快,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硝酸铵;菌株分生孢子以PDA培养基(pH 6.0~7.0)、30℃恒温培养萌发率最高,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硝酸铵,萌发率的高低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水滴中培养6 h萌发率高达92.63%,但受光照条件的影响不显著;筛选出精甲·咯菌腈、多菌灵、吡醚·甲硫灵、氟硅唑和戊唑醇等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EC50、EC90分别介于0~0.1、0~5 mg·L^(-1)之间,尤以精甲·咯菌腈(EC50、EC90分别为0.008、0.058 mg·L^(-1))抑菌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樟树枝枯病的病害野外监测和防治筛选提供参考。
- 叶小真张龙华陈红梅林曦碧李渊顺杨晓文陈全助
- 关键词:枝枯病生物学特性杀菌剂
- 樟树溃疡病菌糖苷水解酶基因LtGH88的克隆与表达
- 2023年
- 【目的】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樟树溃疡病的主要致病菌。糖苷水解酶是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可可毛色二孢糖苷水解酶基因LtGH88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为研究LtGH88在樟树溃疡病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樟树枝干组织中获得LtGH88基因的CDS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编码蛋白的特征和功能,通过qRT-PCR测定LtGH88在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樟树过程中的表达量;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初步分析LtGH88基因的功能。【结果】LtGH88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1152 bp。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8 kDa,等电点(pI)为4.56,二级结构由49.09%的α螺旋、11.23%的延伸链和34.99%的无规则卷曲组成。蛋白N端包含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属于糖苷水解酶88(GH88)家族,能酶解果胶物质。LtGH88基因在樟树溃疡病菌侵染早期显著表达,不引起本氏烟叶片细胞坏死,且可抑制Bax引发的烟草叶片过敏性坏死反应。【结论】糖苷水解酶LtGH88可能通过抑制寄主免疫反应促进溃疡病菌可可毛色二孢在樟树枝干中的侵入和定殖。
- 唐文彬林杉杉郭建酉张龙华陈全助
- 关键词:基因克隆
- 老枞根际放线菌鉴定及其对可可毛色二孢抑制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从老枞根际土壤分离可培养放线菌,获取潜在新物种,并筛选可可毛色二孢菌拮抗菌株。【方法】采用土壤稀释涂布法和三区划线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放线菌菌株;通过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1)共获得81株不同放线菌菌株,分别隶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54.32%)、节杆菌Arthrobacter(27.16%)、微杆菌Microbacterium(11.11%)、北里孢菌Kitasatospor(4.94%)和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2.47%)5个属;(2)与已知模式菌株相比,相似度小于98.65%的潜在新种共有20株;(3)经可可毛色二孢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后,获得7株高抑菌活性链霉菌,其中链霉菌ON316885的抑菌率最高,达到63.92%。【结论】武夷山老枞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深度挖掘研究的价值,其中一些链霉菌具有较高的生防应用价值。
- 陈小尘徐金荣高培妍罗正朵郑智胜吴宝川周艳黄兆斌陈洪彬张秋芳
- 关键词:放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