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9 篇“ 非清髓 “的相关文章
老龄小鼠非 清 髓 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2024年 目的构建老龄小鼠非 清 髓 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PSCT)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选用6~8周龄C57BL/6(H-2 b)雄性小鼠作为供鼠,14~16月龄CB6F1(H-2 b×d)雌性老龄鼠作为受鼠。供鼠于移植前5 d皮下注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将受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G)、脾细胞低剂量组(SL)、脾细胞中剂量组(SM)、脾细胞高剂量组(SH),每组各16只,均接受总剂量为6 Gy的直线加速器X射线全身照射(TBI),照射后4 h内经尾静脉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不同剂量的脾细胞(SL组、SM组和SH组分别为0.5×10^(7)/只、1.0×10^(7)/只和2.0×10^(7)/只),CG组仅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观察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变化,观察期为30 d,并定期监测小鼠血常规变化。移植后21 d取小鼠外周血检测供体嵌合率。移植后21 d取小鼠颈背部皮肤、肝脏、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aGVHD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移植成功。各组小鼠TBI后体重、活动度均下降,并出现骨髓 抑制现象。观察期内CG组和SL组小鼠全部存活,SM组死亡3只,生存时间为(26.0±5.8)d,SH组小鼠死亡6只,生存时间为(20.9±7.3)d。SH组小鼠体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移植后21 d体重低于CG组、SL组和SM组[分别为(25.0±0.7)、(25.5±0.4)、(25.0±1.4)比(20.8±0.8)g,均P<0.05]。移植后21 d,与CG组、SL组和SM组相比,SH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降低(均P<0.05)。SL组、SM组和SH组供体嵌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8%±0.8%)、(95.5%±1.4%)和(95.1%±1.3%),均P>0.05]。与CG组、SL组、SM组相比,SH组aGVHD靶器官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SL组、SM组(均P<0.05)。结论对于老龄CB6F1小鼠,给予直线加速器X线6 Gy TBI预处理之后,输注PBMC(1×10^(7)/只)、脾细胞(2.0×10^(7 苗文艳 徐建丽 张凯乐 王洪波 江明关键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非清髓性预处理 老龄小鼠 非 清 髓 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 系白血病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改良非 清 髓 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次完全缓解期中危急性髓 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并发症,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2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进行亲缘HLA全相合非 清 髓 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首次完全缓解期中危急性髓 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造血恢复、供体植入及并发症情况,计算总生存率、无白血病生存率、治疗相关死亡率、累积复发率,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10(6-16)和13(6-33)d。移植后1个月,22例(44%)患者形成完全供体嵌合体,22例(44%)形成混合嵌合体,其中18例在1-11个月逐渐转变为完全供体嵌合体,维持混合嵌合体状态4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为36%,其中II-IV级发生率为18%,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5(20-70)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为34%,其中局限型、广泛型分别为20%、14%;感染、间质性肺炎和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0%、10%和16%。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白血病生存率、治疗相关死亡率和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8%、64%、16%和20%。回输CD34+细胞数量的增加缩短了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恢复时间(r=0.563,r=0.350);回输CD34+细胞数量能够显著影响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OR=1.36,95%CI:1.06-1.84,P=0.024)。结论:改良非 清 髓 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中危急性髓 系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患者疗效肯定,但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石艳萍 蔡博 余长林 乔建辉 陈鑫蕊 雷阳阳 王一 姚波 李冰霞 刘铁强 艾辉胜 郭梅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非清髓性预处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非 清 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例恶性血液病长期生存并自然生育的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非 清 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MA allo-HSCT)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报道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NMA allo-HSCT治疗的过程及生育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为25岁MDS转化的AML女性患者,1例为32岁NHL女性患者,均接受NMA allo-HSCT,截至随访日期(2022-10-01),2例患者分别无病生存190个月和115个月,且均自然生育健康子女。结论:NMA 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取得了长期生存,并保留了生育功能。 刘娟 吕攀攀 黄晓梅 曲媛媛 杨亚坤 孙万军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生育 非 清 髓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2023年 目的探讨非 清 髓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HSC)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接受HSC移植的T1DM患者9例及MSC移植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同时期仅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且临床特征相匹配的T1DM患者1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2个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将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血清 FCP和(或)2hCP较移植前增加10%以上定义为临床缓解。观察两种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断其安全性。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MSC移植组和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占比分别为7/9、2/8和1/10,HSC移植组临床缓解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05);3组的HbA_(1c)分别为(6.5±1.3)%、(7.7±1.5)%和(9.2±3.5)%;HSC移植组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下降幅度、FCP的增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其2hCP的增高幅度大于MSC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HSC移植组有2例患者脱离胰岛素,MSC移植组和对照组均无患者脱离胰岛素。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的HbA_(1c)(t=-3.85,P=0.008)和胰岛素注射剂量(t=-2.47,P=0.039)均下降,而2hCP(Z=-2.07,P=0.039)升高;MSC移植组HbA_(1c)(t=-3.11,P=0.017)和2hCP(Z=-2.38,P=0.016)均下降。安全性方面,HSC移植组患者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而MSC移植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两种干细胞技术均有助于改善T1DM患者血糖及保护胰岛功能,HSC移植在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方面有优于MSC移植的趋势,而MSC移植安全性更高。 庞建波 陆婧 沈山梅 张溦 李莉蓉 毕艳 朱大龙关键词: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微小残留病监测在评估非 清 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监测微小残留病在评估非 清 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接受非 清 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在患者移植前35 d内,及移植后的1、2、3个月,随后间隔3个月至移植后2年,分别采集骨髓 检测微小残留病。微小残留病≥0.5%即可判断为阳性,统计移植前不同微小残留病水平的复发率;移植后按照0.2%的微小残留病统计复发情况,计算预测效能。结果:移植后,高水平组的累计复发率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下意义(P<0.05);以0.2%微小残留病水平为界限,评估患者复发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5.0%,阳性预测值为46.43%,阴性预测值为95.74%,准确率为77.33%。结论: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能有效评估非 清 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情况,其中0.2%微小残留病水平的诊断效能较高。 冯广辉 包丰昌关键词:微小残留病 急性白血病 用于非 清 髓 性骨髓 重建的方法和组合物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使用非 清 髓 性化疗剂和化疗抗性细胞进行骨髓 移植的方法和组合物。使用本文描述的方法和组合物,患者的骨髓 可被重建并且患者避免了不利的副作用,包括骨髓 肃清 和/或免疫系统受损。 S·居姆吕克曲文献传递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非 清 髓 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非 清 髓 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为9例年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同胞HLA结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并发症情况,移植后观察近期情况,采用40d、180d以及360d短片段重复序列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所有患者需接受供者外围MNC细胞数以及CD34+细胞,ANC平均增加到0.5×10^9/L用时为14.5d,PLT平均增加到20×10^9/L用时为23.5d。所有患者中有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MV血症出现5例,更昔洛韦治疗出现效果,1例曲霉菌性肺炎和2例念珠菌肠炎,抗真菌治疗后治愈,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口腔溃疡。结论:非 清 髓 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血功能恢复快,移植效率高,并发症少,为了在其他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是必要的。 陈根定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用于非 清 髓 性预处理的组合物和方法 本文公开了靶向细胞表面标志物例如CD34、CD45或CD117受体的非 清 髓 性抗体‑毒素偶联物和组合物,以及在植入或移植之前使用它们有效地预处理对象的组织(例如骨髓 组织)的相关方法。本文公开的组合物和方法可用于在例如造血干... 大卫·T·斯卡登 拉胡尔·帕尔乔杜里 德里克·J·罗西 阿格涅兹卡·D·切霍维奇文献传递 非 清 髓 预处理及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小鼠生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化疗药非 清 髓 预处理与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小鼠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白消安(BU)联合环磷酰胺(CY)非 清 髓 预处理(BU+CY)组、HSCT组。除对照组外,BU+CY组和HSCT组使用BU 10 mg/kg和CY 120 mg/kg预处理造成睾丸损伤,HSCT组进行人脐带血HSCT。HSCT移植3周后,称重法计算睾丸指数,进行小鼠精液质量常规分析及睾丸、附睾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U+CY组小鼠睾丸指数、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精子畸形率升高(P<0.01)。HSCT组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评分较高,睾丸指数、精子密度和活力均高于BU+CY组(P<0.05),精子畸形率低于BU+CY组(P<0.01)。病理学检查发现,BU+CY组小鼠睾丸体积较小,生精小管破坏明显,生精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生精上皮变薄,生精小管与附睾管内精子数目大大减少;与BU+CY组比较,HSCT组睾丸体积增大,生精小管完整性较好,生精小管内精子数量较高,但生精上皮层数和精母细胞数量仍较少。结论 BU+CY非 清 髓 预处理可造成明显睾丸损伤,轻度急性GVHD情况下,脐带血HSCT可一定程度促进睾丸生精功能的恢复。 张萌 姚观平 何方 李玉香 范振海 余丽梅关键词:白消安 环磷酰胺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睾丸损伤 不同照射剂量建立非 清 髓 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建立非 清 髓 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变化,了解GVHD发病中T细胞的作用。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10只/组),包括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8Gy单纯照射(IRD)组:仅接受8Gy全身照射(TBI);7.5 GyIRD组:仅接受7.5 GyTBI;8 GyGVHD组:接受8 GyTBI后<24 h移植供鼠(10只C57BL/6)1×107个骨髓 细胞和2.5×107个脾细胞;7.5 GyGVHD组:除接受7.5 GyTBI,其他实验条件同8 GyGVHD组。观察2个GVHD组小鼠移植后GVHD临床症状,肝、肺与肠病理变化,嵌合率以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8与7.5 GyGVHD组小鼠移植后均为供鼠H-2Kb阳性细胞>90%。10、17、24 d的GVHD评分,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7.25±0.29 vs 5.63±0.25(P<0.01),5.00±0.41 vs 4.00±0.41(P<0.05),6.50±0.41 vs 8.00±0.41;GVHD评分组内两两比较,除8 GyGVHD组10与24 d比较有较大变化(P<0.05)外,其余变化更明显(P<0.01)。CD4+/CD8+比值,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0.42±0.03 vs 0.31±0.03,0.27±0.02 vs 0.19±0.01,0.43±0.03vs 0.32±0.03(P<0.01);CD4^+/CD8^+比值组内两两比较,除10与24 d相近外,10较17 d和17较24 d都变化明显(P<0.01)。CD4^+CD25^+T比例,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0.028 4±0.009 1 vs 0.020 9±0.004 9(P>0.05),0.014 0±0.004 3 vs 0.006 6±0.001 2(P<0.05),0.009 4±0.000 8 vs 0.005 1±0.000 7(P<0.01);组内两两比较,均为17与24d相近,10较17 d和10较24 d变化明显(P<0.01)。结论非 清 髓 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发病过程中CD4+T细胞起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小鼠移植后生存时间的延长,其体内的CD4^+CD25^+T细胞呈阶梯式下降,下降幅度与照射剂量呈负相关。 胡晓丽 李志强关键词:骨髓细胞 脾细胞 照射剂量
相关作者
艾辉胜 作品数:217 被引量:638 H指数:1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放射病 郭梅 作品数:123 被引量:440 H指数:1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异基因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余长林 作品数:111 被引量:368 H指数:10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放射病 非清髓异基因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孙琪云 作品数:96 被引量:409 H指数:1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猕猴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异基因 移植物抗宿主病 李庆山 作品数:128 被引量:228 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TH17细胞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