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篇“ 雷电分布“的相关文章
2010-2021年辽宁省雷电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2023年
利用2010—2021年辽宁省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分析辽宁省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等雷电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雷电流幅值分布最为集中,但正闪分布比例最小,冬季白天的雷电流幅值明显大于夜间。除8月外,其他月份白天的雷电频次几乎均多于夜间。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较大,正负闪回击密度总体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负闪回击密度减小速度较快。正闪幅值辽宁西部地区最大,正闪幅值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负闪幅值总体呈增大趋势。正闪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和西部,负闪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两侧。41°N剖面的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远大于东部地区,负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丘陵地区明显低于辽宁中部地区;负闪幅值与海拔高度变化在辽西的丘陵地带一致性更强;正闪强度在辽宁西部最大,东部地区正闪强度最小,辽河平原东部迎风坡地区负闪强度最大。
程攀刘成瀚蔡冬梅孙虹雨孙虹雨陈晟源陈传雷张浩楠朱智晔姜东哲
关键词:闪电定位雷电流幅值
一种配电线路雷电分布式监测终端多源供电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线路雷电分布式监测终端多源供电方法与系统,包括随动机构,其包括俯仰件,设置于所述俯仰件底部的旋转件,设置于所述旋转件底部的底座,设置于所述俯仰件一侧的俯仰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底部的旋转电机,配电机...
李跃肖小兵蔡永翔付宇刘安茳郝树青何肖蒙王扬李华鹏王颖舒高正浩张洋郑友卓龙秋风陈诚苗宇何心怡李新皓张恒荣宋子宏班诗雪金庆远李前敏王卓月孔祥伦
一种配电线路雷电分布式监测组网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线路雷电分布式监测组网方法,其包括,在配电线路沿线选取采集节点,节点包括A相电路、B相电路和C相电路,并各放置一台终端设备,三相电路与通信模块进行通信,通信模块包括zigbee通信模块和LoRa通信模...
李跃何肖蒙肖小兵蔡永翔付宇刘安茳郝树青李华鹏王扬鲁彩江熊楠张洋郑友卓窦陈龙秋风陈诚苗宇何心怡王颖舒古庭赟代奇迹李新皓张恒荣宋子宏李前敏王卓月金庆远孔祥伦
雷电分布特征与雷击森林火预警
2023年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对雷电分布特征、影响雷电密度的因素以及我国雷暴日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其与雷击火的发生和预测相关联,探究闪电规律与雷击火发生之间的关系。闪电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特点,闪电发生地域不同,其特征也不相同,闪电密度东部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陆地比海洋高。森林雷击火是由地闪电流的热效应所导致,引燃与否与闪电的极性、电流强度等特征密切相关。闪电密度还受到海拔、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以及火烧迹地等因素的影响,海拔升高引起强制对流,雷击,林地、灌木和草原由于地表加热程度不同导致雷击密度也不同,而大型火烧迹地通过增强自由对流或中尺度环流引发雷击。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如城市、采矿区和工业区)的闪电活动更多。从土壤类型来看,冲积土、过渡性红砂土和淋溶土与闪电活动的增加有关。森林大火产生的火积云也可能会引发又一场火灾。我国东经105°以东地区的平均雷暴持续时期随纬度减小而递增。闪电引起雷击火的过程包括放电加热阶段、热反馈阶段和自燃火焰阶段3个阶段,且气候变化会影响闪电的发生和点火概率。在未来,闪电发生次数和着火概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空间和时间上火灾风险的增加。目前,闪电预测雷击火模型中往往没有严格评估闪电的发生情况,未来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检测闪电长期趋势的系统,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航拍、利用现有的大气电场测量系统,同时结合人工引雷、野外点火等试验手段,建立
司莉青王明玉陈锋舒立福赵凤君李伟克
关键词:雷击火雷暴日云地闪气候变化
太行山地形因素对雷电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揭示太行山雷电活动规律,提升雷电防御水平,基于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研究太行山雷电空间、时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地形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行山闪电发生频数为中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平均闪电强度较高区域在山脉南侧较为集中;5—10月,闪电多发,以负闪电为主,1—3月、11月,正闪电发生次数高于负闪电,低海拔区域4月、5月雷电平均发生次数变化率高于高海拔区域,8月闪电最为多发,高海拔区域闪电多发月为7月;闪电发生频率与高程、坡度存在一定相关性,较高海拔区域,发生频率随高程、坡度增加而增加。
冯鹤臧舒杨蕊
关键词:雷电分布
一种可远程接收雷电分布情况的横担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远程接收雷电分布情况的横担。该横担包括横担本体,还包括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控制终端用于发送雷电分布信号,无线收发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控制终端发出的雷电分布信号,中央处理单元...
王强黄胜军叶建扬廖正
文献传递
基于遥感影像大数据、卷积神经网络的福建省有效致灾雷电分布模型及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研究福建省有效致灾雷电分布情况,基于福建省2004—2012年闪电定位数据及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福建省L17级谷歌遥感影像瓦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遥感影像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人员活动的属性进行建模、训练和预测,得到福建省人员活动属性的格点产品,结合福建省历史雷电数据对有效致灾的雷电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设计的遥感影像+CNN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假设检验;(2)福建省有63.55%的格点为无人员活动区域;(3)平均有45.36%的闪电落在无人员活动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对其他致灾闪电进行预警是提高应急减灾服务效果的可行途径;(4)有效致灾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远大于常规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有效致灾雷电分布在表征雷电灾害上比常规雷电分布更具有指示意义。
张烨方刘冰冯真祯朱彪
关键词:遥感影像卷积神经网络应急减灾雷电灾害
基于LLS的沪蓉高铁湖北段沿线雷电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湖北省2007-2017年雷电定位系统(LLS)监测的雷电流相关参数资料,采用线路走廊网格、层次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沪蓉高铁湖北段沿线雷电活动特征,提出基于雷电参数的风险区划方法。结果表明:一年中,4-8月铁路沿线闪电频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89.82%,属雷电主要发生期;一天中,14:00-20:00时段是铁路沿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也是雷电防护重点时段。以0.41,0.68为阈值分割点,将沪蓉高铁湖北段划分为较高、中等、较低三个雷电风险等级,其结果可为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雷电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等提供参考依据。
余田野余田野文舸一朱传林李国梁
关键词:高速铁路雷电活动闪电密度
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被引量:18
2019年
为进一步了解山区与平原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山区和平原地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ADTD地闪定位系统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监测的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地闪频次、极性、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等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区地闪密度略高于平原地区,平原正地闪百分比稍高于山区,近10年的正地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②正地闪平均强度山区比平原大1.16kA,负地闪平均强度山区比平原小3.67kA,平原总地闪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46kA。③总地闪小雷电流幅值(I≤30kA)概率山区比平原大8.9%,大雷电流幅值(I>100kA)概率平原比山区大0.6%。④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2.44kA/μs和2.31kA/μs,平原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山区大3.41kA/μs、5.77kA/μs和5.64kA/μs。可以得出,山区小雷电流绕击率大于平原,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原地区大雷电流反击率比山区大,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山区。
王学良张科杰余田野汪姿荷
关键词:雷电参数
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及雷电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张有业郑羽
关键词:地闪数据质量控制闪电强度

相关作者

俞立婷
作品数:3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雷电分布 数据挖掘 高程数据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特征
陈家宏
作品数:165被引量:1,442H指数:25
供职机构: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雷电定位系统 输电线路 雷电参数 雷电 电网
孟祥飞
作品数:11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雷电灾害 雷灾 雷电分布 雷暴 地闪
焦雪
作品数:25被引量:308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雷电灾害 闪电定位 雷达回波 雷电 高速公路
李霞
作品数:68被引量:296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高校 闪电定位仪 闪电密度 雷电 雷电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