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篇“ 野生蕈“的相关文章
野生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编制
2023年
目的编制野生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NSWMPES),探讨临床使用方案。方法在经典测量理论(CTT)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病历资料、查阅书籍和文献、参照现有评分系统量表、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形成条目池,依据德尔菲法(Delphi)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形成初测量表。对初测量表进行临床适用性初步评价,以临床典型病例情景模拟方式收集不同年资、不同专业背景的使用者对初测量表使用情况的访谈结果。抽样选取2023年6月至8月就诊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内科的野生中毒神经精神型患者使用初测量表进行测评,并记录不同使用者测评的情况。相关测评访谈结果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在不改变大体结构的基础上对条目进一步修订,探讨修订后量表的临床使用方案。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小组讨论、临床适用性初步评价访谈后修订形成的《野生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V2.4.9)》包含两大部分,评价量表条目项目14个,症状描述用词48个,各条目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量表目标使用对象为从事野生中毒救治的急诊科医师,访谈结果显示,目标使用者对量表的接受度较好,实际使用情况及评分结果存在个人差异。初步临床使用中发现,因患者和家属配合度,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等客观因素,使用者经验等客观差异,测评结果存在一定误差。结论野生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编制有一定临床实际使用价值,测量学检验需进一步收集临床使用数据,从而提高量表的科学性、准确性与适用性。
符阳山何利平李娅兰言馨杜兆伦刘林郑粉双
关键词: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量表编制
2017—2021年云南省野生中毒疾病负担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采用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指标分析云南省2017—2021年野生中毒的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云南省野生中毒死亡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年份进行整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负担Excel计算模板进行YLLs的计算,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年份等YLLs比较后,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云南省野生中毒间接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 2017—2021年云南省野生中毒累计死亡139例,死亡率为0.29/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是0.34/10万和0.23/10万,YLLs为2 760人年,其中30~59岁人群的YLLs是最高的;全人群YLLs强度为5.70人年/10万,以5岁以下儿童YLLs强度最高,男性YLLs和YLLs强度均高于女性;云南省139例野生中毒死亡病例总体间接经济负担为7 079.42万元,人均50.93万元。结论 野生中毒是云南省食源性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加强野生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有效减少野生中毒事件的发生。
刘志涛苏玮玮赵江张强李娟娟董海燕陈留萍杨彦玲郭云昌闵向东
关键词:野生蕈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
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中毒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中毒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21年每月野生中毒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云南省2015—2020年共报告野生中毒事件3428起,中毒13931人,死亡180人。6~8月为云南省野生中毒的高峰期,报告起数占总数的85.0%。报告起数前3位的州市为:文山、玉溪和楚雄,报告起数占总数的48.7%;家庭是野生中毒高发的场所,事件报告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1.7%、85.2%和93.9%。采用季节趋势模型预测云南省2021年野生中毒事件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6~8月。结论野生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6~8月份是野生中毒的好发季节,家庭是野生中毒的好发场所。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广泛开展预防野生中毒知识宣传教育,避免野生中毒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建立的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野生中毒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野生中毒流行预测。
刘志涛赵江李娟娟闵向东阮元苏玮玮朱晓陈留萍杨彦玲张强董海燕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2种提取野生菌DNA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CTAB法和SDS-CTAB法分别提取真菌DNA,通过分析比较DNA产量和PCR扩增效果,以筛选优势提取方法应用于野生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能提取获得目的 DNA,并可直接用于PCR扩增分析,但SDS-CTAB法提取的总DNA产量高、质量好,操作方法简便,故作为优势DNA提取方法分析鉴定了16个供试野生菌,其序列提交NCBI获得了基因登录号,进行了分子系统鉴定。
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关键词:DNA提取CTAB法
一起野生中毒事件的调查
2016年
目的通过一起野生中毒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总结经验,为该类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指南》开展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一家8口人同桌进餐,发病8人(男5人、女3人),住院8人,无死亡病例。8名患者24 h内均食用了炒野生、炒猪肉、淡青红豆、炸花生、炒洋芋和米饭,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以恶心为主。结论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褐鳞小伞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钟晓顾华康李荣发张攀黄智文方双勇
关键词:野生蕈中毒
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中毒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李娟娟万蓉万青青王晓雯余思洋张强阮元赵江彭敏刘志涛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食品安全
时空扫描统计量在云南省野生中毒聚集性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时空扫描统计量在野生中毒聚集性探测及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时空扫描统计量建立模型,以区/县作为基本地理单位,对云南省2011—2012年野生中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与三间分布描述结果及实际监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基于回顾性时空聚集性分析:2011年,野生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7月12日至7月18日文山州丘北县,理论发病人数0.051人,LLR=149.330,P=0.001;2012年,野生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6月5日至6月18日文山州麻栗坡县和西畴县,理论发病人数0.057人,LLR=91.767,P=0.001。基于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对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的预警结果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均发出预警信号,昭通市盐津县在7 d内实际发病数为6例,预期发病例数为0.039例,LLR=24.234,P=0.001。结论回顾性时空聚集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信息,使得探测结果更为精确,能准确有效的探测出野生中毒的发病模式;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前瞻性预警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王晓雯赵世文刘志涛余思洋陆林
关键词:食物中毒食品安全
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中毒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中毒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野生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运用Map 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中毒事件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图,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系数探测云南省野生中毒的空间分布模式,最后用局域自相关Gi^*统计量探测聚集位置与属性。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中毒事件211起,每年中毒高峰为5~9月。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景洪市为野生中毒高发区域。中毒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滇西北、滇东北扩散。结论云南省野生中毒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上存在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中毒的防控措施。
刘志涛吴少雄万蓉赵世文张强王晓雯李娟娟阮元余思洋赵江万青青彭敏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
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菌的驯化研究
我国野生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用菌(包括药用菌)约2000余种,其中已驯化成功的有50余种,主栽品种20多个,支撑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18S rDNA和28S rDNA基因间...
刘红霞
关键词:野生菌菌丝体形态学
云南省野生中毒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2年云南省野生中毒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与云南省野生中毒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状况,为有效防控野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云南省野生中毒事件数据和有关的环境资料,运用Map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中毒事件地理分布图,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野生中毒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5—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中毒事件187起,地理分布上有2个聚集区,分别位于滇东南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以及滇西南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临沧市的沧源县、凤庆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野生中毒发生的高低存在一致性,纬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则存在反一致性。结论云南省野生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发生的地理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中毒的防控措施。
刘志涛万蓉王晓雯张强赵江万青青余思洋李娟娟彭敏阮元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地理分布影响因素

相关作者

李娟娟
作品数:61被引量:441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流行病学 野生蕈
赵江
作品数:84被引量:479H指数:14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食物中毒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 食源性疾病 病死率
刘志涛
作品数:112被引量:719H指数:15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 食品安全
张强
作品数:91被引量:717H指数:14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慢性病
阮元
作品数:46被引量:293H指数:12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食物中毒 影响因素 野生蕈 流行病学 城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