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0篇“ 身份叙事“的相关文章
- 论马瑞戴尔·勒苏尔《女孩》中的交叠性身份叙事
- 2024年
- 马瑞戴尔·勒苏尔是美国左翼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为当今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勒苏尔的小说《女孩》是一部有关身份叙事,构建以“姐妹情谊”为纽带的女性共同体的作品。小说以经济大萧条时期边缘女性群体的叙述为主线,其叙事声音中透出权力之间的交锋,揭露了男权统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现出边缘女性群体的反抗和对身份的诉求。不仅如此,小说关注性别、阶级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交叠性与融合性,这超越了单一的“女性共同体”信念,展现出边缘弱势群体寻求团结一致、突破重围、寻找自我身份的努力。
- 韦清琦刘丹丹
- 关键词:身份叙事姐妹情谊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下藏族题材电影中身份叙事的历史衍变与书写框架
- 2024年
- 在族群文化方面,藏族题材电影从“他者”的想象性建构慢慢转变为本土导演的自我表达,从以政治语境为主转变为以文化和市场语境为主;在叙事模式构筑上,其大致分成“民族——国家”“追寻——离散”“伦理——人性”三种叙事模式,血脉亲缘、纲常伦理、文化认同始终是人物主体绕不开的话题;在民族意识上,狭义上的民族文化差异被归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彰显。
- 徐爽
- 关键词:藏族题材电影身份叙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身份叙事视角下的师范生实习获得感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
- 2024年
- 以身份叙事方法为获得感研究思路,通过采访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实习生,结合对实习简报文本资料的分析,将师范生实习获得感构成要素划分为专业获得感、精神获得感、物质获得感等三个方面和专业知识获得感、专业信念获得感、专业成就获得感、生活意义获得感、身份价值获得感、成长体验获得感、物质获得感等七个维度,进而推导了实习获得感情感支持、榜样召唤、教学反思、他人辅助的生成方式,探讨了夯实师范实习生专业基础、做好实习动员和行前培训、精准定位实习生自身身份、发挥指导教师作用、明确多主体权责等师范实习生获得感生成的提升路径。
- 王惠霞
- 关键词:师范生
- 国际制度封闭性与中国的身份叙事被引量:1
- 2023年
- 国际制度经常通过成员资格及分类标准设置区隔以排斥或限制后来者。探究后来者参与这类制度的实践既有助于拓展国际制度研究,也契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与既有研究的预期不同,后来者的身份承认问题可能在其加入该制度后变得更为突出,同时矛盾在制度环境中也能得到一定控制。面对封闭性制度,后来者权衡自身参与目标、参与条件及制度封闭规则,有针对性地构建并调整身份叙事,创造可提升自身影响力的空间。中国参与相关国际制度的实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寻求进入制度的阶段,参与目标相对有限,基于自身条件有望在封闭规则下达成所期待的参与水平,倾向于依循制度封闭逻辑,在其框架内展开身份叙事;伴随参与进程的推进,参与目标提高,虽自身条件有所优化,但在既有规则下可能难以转化为制度地位的提升,因此倾向跳出制度封闭逻辑,扩展身份叙事框架。中国在参与北极治理过程中,针对北极理事会等封闭性制度的“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方”的身份叙事充分展示了这种实践能动性。
- 陈拯
- 关键词:身份叙事
- 大国身份叙事重塑与印度的新“全球南方”外交被引量:5
- 2023年
- 俄乌冲突爆发后,开拓“全球南方”新议程成为印度外交的新抓手。莫迪政府之所以会“重新找回全球南方”,不是要回到“动员南方对抗西方”的旧模式,而是为了服务其大国战略转型。在历史化的“全球南方”中,印度作为地缘中心、文明中心的历史地位不仅形塑了其“全球南方”身份,也建构了印度独立以来的不结盟外交传统。但莫迪上台后打破这一传统外交框架,将“领导型大国”“西南大国”和“全球南方领导者”打造为新的身份叙事,加速推进印度大国战略。“全球南方”的作用因此被重新定位。政策取向上,印度的新“全球南方”外交主要表现为推动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强化以印度教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外交,倡导改革多边主义,以及联合西方对华进行“全球南方领导者”的地位竞争。尽管现有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印度,但莫迪政府过分追求大国地位而虚化“全球南方”身份,将“全球南方”工具化,使之服务于自身的短期收益和地缘政治博弈,势必会受到多方制约。当前,需警惕西方利用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急切心理,操弄“全球南方”议程,激化中印竞争,加剧“全球南方”陷入集团政治困境的风险。
- 吴琳
- 关键词:印度外交身份叙事
- 器以载道 砚中乾坤——乾隆御制瓷砚诗的身份叙事
- 2023年
- 器物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建构着等级制度与自我认同;还是历史叙事的表现方式,演绎着华夏历史的轨迹。瓷器是中华先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作为中国最具有特点的文房器物——瓷砚,它不仅仅是文人书房的常用之物,也是帝王权贵的喜爱之物,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把瓷砚作为吟诗的对象。在乾隆皇帝249首御制瓷诗中以瓷砚为主体的诗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对乾隆御制瓷砚诗进行研究,一方面从历史叙事角度窥见乾隆皇帝的汉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以器物美学的视角解读御制咏瓷砚诗中的美学意蕴。
- 李兴华马瑞李航
- 关键词:乾隆叙事研究文化认同
- 叙事武术:对中国武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尝试——以李小龙双重身份叙事为中心
- 研究目的:站在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新起点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之下,坚守文化立场,提炼文明精髓与精神标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新...
- 罗均
-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故事
- 帝国遗产、身份叙事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主义析论
- 2023年
-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五国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治局势相对不稳定的国家之一。民族主义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主义被吉国当局及反对派用来制造公民群体的排他性和族裔群体的差异性,身份叙事成为推动叙事者(政权精英)与听众(普通民众)促进或反对某一群体共识的政治安排。分析表明,吉国民族主义具有公民民族主义对外排他性、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共生关系脆弱性以及主体民族内部矛盾性等特征。吉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叙事,与古已有之的传统部落部族身份叙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构成理解吉尔吉斯斯坦成为民族主义重灾区的基本逻辑。摆脱帝国遗产、重构身份叙事,从而把民族主义情感引向理性之路,或许是吉尔吉斯斯坦走出民族主义泥沼、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方向。
- 尹如玉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主义身份叙事
- 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加勒比身份叙事——以《抵达之谜》为中心
- 2023年
- 在细读《抵达之谜》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虽奈保尔将其视为小说,但它更是一部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自传体叙事。以这样一种主观的形式,奈保尔追溯了他与自己曾经鄙视的加勒比身份的和解路径,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录,也是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象征叙事。这种和解后的加勒比身份超越了东方在西方“凝视”下的被动性和自卑性,也有别于法农所说的戴着“白面具”的“黑皮肤”人的身份,其本身具有颠覆和解放的力量;如同奈保尔一样,叙述者凭着这个和解的加勒比身份,得以从作为殖民体系中他者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还获得了新的力量来反思造成这一切的殖民历史。而这种和解,正是经由(自传)写作实现的。
- 周敏
- 关键词:《抵达之谜》殖民历史
- 身份叙事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身份建构被引量:10
- 2022年
- 国家身份可以划分为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具体身份是总体身份在不同场域的具体投射。作为话语实践的一种形式,叙事则是身份建构的主要机制,它将一系列关于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的隐喻以特定逻辑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总体身份是负责任大国,而这一身份的主要表现则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身份通过领域或功能以及地域两个维度被投射到北极场域,形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具体身份。本文在论述叙事和国家身份形成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身份隐喻通过叙事被投射到具体场域中的过程。通过叙事,"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同中国的国际责任、各国的共同利益等话语联系在一起,成为负责任大国身份在北极场域的延伸,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目标的组成部分。
- 赵洋
- 关键词:叙事话语实践负责任大国
相关作者
- 李厥云

- 作品数:34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研究主题:文化身份 身份认同 创伤记忆 戏仿 细读
- 陶久胜

- 作品数:26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奥尼尔 焦虑 戏剧 莎士比亚 话语
- 邴波

- 作品数:25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昌吉学院科研处
- 研究主题:《永生羊》 少数民族题材 贾樟柯 身份叙事 《文学理论》
- 陈明华

- 作品数:5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化 本土化 本土 陈可辛 关锦鹏
- 何丽

- 作品数:27被引量:13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身份构建 汉英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 语言接触 语言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