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2篇“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相关文章
简明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本书共3篇12章,包含600余幅图片,涵盖临床上常见的眼前段疾病。第一篇介绍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
付庆东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了解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诊断意义。方法 60例PACG患者(研究组)及60例健康人(对照组)行UBM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晶状体、睫状突厚度均较大(P<0.01),而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睫状体晶状体距离及小梁睫状体距离较小(P<0.01)。与慢性PACG患者比较,急性PACG患者的周边巩膜厚度、巩膜形态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睫状体距离较小(P<0.01)。结论 UBM可为PACG提供早期诊断依据。
潘丽军赵子文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
用于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护耳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护耳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时时观测以及及时擦拭从外眦流出的生理盐水,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透明的生理盐水会给医护人员的观测造成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
郭震环
文献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在青光眼治疗方法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青光眼是一种多发眼部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极易引发患者失明,普通人均有1%的青光眼发病率、5%的视力下降及盲目发生率^([1])。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青光眼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在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中,前房深度检查、房角结构检查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方法。近年来,在青光眼的诊断与手术治疗中,前房角/裂隙灯检查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无法对虹膜形态、房角结构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2])。
王双喜
关键词:裂隙灯检查前房角镜前房深度房角结构青光眼
眼前节异物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诊断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眼前节异物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的特点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BM检查36例(36只眼)可疑眼前节异物患者,分析UBM影像特征,同时行常规眼眶薄层(1 mm)CT检查。结果UBM显示36例(36只眼)在手术后都证实眼前节有异物存在。影像显示异物以高强度回声为特征,其中17只眼有声影,7只眼有明显的“慧尾征”。有30例(30只眼)病例同时行眼眶薄层(1 mm)CT扫描,有26只眼见高密度异物影,6只眼无明显异物显影,阳性率为86.7%。结论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UBM能准确地确定异物的位置及其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眼前节异物的诊断和定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确定异物位置和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路璐张驰张丹付天英许建锋郭金喜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节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关系的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在判定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8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小梁切除术,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这2个阶段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患者眼部滤过泡形态进行检查,观察并比较不同阶段滤过泡分型、不同分型滤过泡和眼压的关系。结果:98例青光眼患者接受小梁切除术后的眼部滤过泡包括通畅型、阻塞型和临界型三种形态;同一阶段不同分型滤过泡所占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阻塞型滤过泡眼压高于通畅型滤过泡和临界型滤过泡,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对青光眼术后不同分型滤过泡作出准确判断:通畅型滤过泡术后眼压基本保持不变,阻塞型滤过泡术后早期眼压上升,临界型是特殊类型的滤过泡。
曹敏吴江浩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青光眼眼压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在选取青光眼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析在青光眼治疗方案选择中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12月接收的100例青光眼患者,均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100例患者(198只眼)中25例(50只眼)为开角型青光眼;40只眼检查提示为虹膜根部膨隆,巩膜突部分被遮挡;81只眼检查提示为虹膜根部膨隆,前房浅,巩膜突全部被遮挡;27只眼检查提示为虹膜根部膨隆,前房极浅,巩膜突全部被遮挡,为睫状体浅脱离。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随访,眼压控制理想。结论: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对青光眼治疗方法进行选择,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采纳并推广。
宋婷婷李哲清王震
关键词: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在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武警总医院泪器病中心诊治的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的7例患者(涉及12眼,14根泪小管)的临床资料,排除同时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泪小管UBM检查,观察病变泪小管的形态,探测泪道塞的形态、是否有移位及定位。之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10眼,12根泪小管)配合完成UBM检查,检查完成率为85.7%(6/7)。完成UBM检查的患者所涉及的泪小管均探及形态特异的高回声影,泪道塞发现率为100%,检查所探及的泪道塞形态与术中所见泪道塞形态完全对应。UBM检查结合手术所见,发现泪道塞在泪小管内鼻侧移位最常发生在泪小管中段至鼻侧段,塞子近端距离泪道平均为7.9 mm。结论 UBM检查对于泪道塞泪小管内移位导致泪小管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判断泪道塞的移位情况及其具体位置。
白芳陶海王朋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泪小管塞
改良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法在眼表热化学烧伤后中度及重度睑球粘连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改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法在眼表热化学烧伤后中度及重度睑球粘连的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眼表热化学烧伤导致的中度及重度睑球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例(33眼)。通过改进UBM检查方法,将其应用于患者眼前段检查,分析患者眼角膜、前房、虹膜、房角、睫状体以及晶状体的损伤情况,对比中度与重度睑球粘连合并眼前段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33只眼均完成UBM检查。其中角膜基质混浊深度>1/2的有29眼,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有1眼,角膜层间积液有4眼,角膜基质床变薄有2眼,虹膜前粘连有6眼,虹膜后粘连有2眼,前房变浅有2眼,前房高反射渗出有1眼,房角狭窄有6眼,晶状体回声增高有6眼;重度睑球粘连合并的眼前段损伤明显比中度睑球粘连合并的眼前段损伤更严重。结论·UBM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在改进检查方法后可对中度及重度睑球粘连的眼前段组织进行细致观察,显示出常规检查方法不能揭示的病变,为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方案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指导。
陈良波何芳邻严晨曦陆琳娜范先群傅瑶
关键词:睑球粘连超声生物显微镜
闭眼和睁眼时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泪小管管内径的对比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比闭眼和睁眼时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泪小管管内径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12/2014-12在我院眼科诊断为鼻泪管阻塞的知情同意的患者20例20眼,经上泪小点打入玻璃酸钠直到下泪小点返流为止后,下泪小管行UBM检查,分别测量下泪小管相同部位闭眼及睁眼时的垂直部长度;垂直部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管腔的前后径;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的前后径和垂直径,根据椭圆面积公式S=πab(a,b分别为1/2前后径和1/2垂直径)计算出下泪小管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闭眼、睁眼时相同部位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各段前后径间的比较以及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间的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闭眼、睁眼时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分别为:2.56±0.33、2.76±0.34mm,垂直部远心段前后径分别为:0.29±0.04、0.32±0.04mm,中段前后径分别为0.32±0.03、0.35±0.04mm,近心段前后径分别为0.38±0.02、0.40±0.04mm。闭眼、睁眼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远心段、中段、近心段见管腔前后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5.346、-5.12、-4.94、-4.682,P<0.05)。下泪小管水平部闭眼、睁眼时管内横截面积:远心段分别:0.88±0.18、0.95±0.15mm^2,中段分别:0.67±0.04、0.75±0.08mm^2,近心段分别:0.51±0.10、0.56±0.15mm^2。下泪小管水平部各段管内横截面积闭眼、睁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3、-6.73、-6.43,P<0.05)。结论:和睁眼相比,闭眼时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变短,垂直部管腔前后径小及水平部管内径变小。
胥利平刘豪杰周明沈健
关键词:泪小管超声生物显微镜睁眼闭眼

相关作者

陈秀琦
作品数:58被引量:98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超声生物显微镜 青光眼 超声生物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闭角型
刘磊
作品数:147被引量:1,041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脑炎 青光眼 射频消融 抗N CT引导
廖奇志
作品数:26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唐山市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眼外伤 玻璃体切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 光凝治疗 联合激光
陶海
作品数:524被引量:72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眼睛 泪道 泪道阻塞 泪小管 慢性泪囊炎
李志坚
作品数:65被引量:233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眼科疾病 后发性白内障 细胞 超声生物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