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6篇“ 花岗岩锆石“的相关文章
哀牢山构造带晚二叠世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2025年
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然而,该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强烈改造,其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前人针对哀牢山洋俯冲的地球化学研究,多基于全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缺少更精细的单矿物研究,且全元素易受后期地质过程影响,难以得到准确结果。锆石作为酸性浆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更可靠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在哀牢山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火山带采集了三件花岗岩样品,通过锆石微量元素探究哀牢山洋的俯冲作用。前人锆石U-Pb定年和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样品均为晚二叠世S型花岗岩。本研究发现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明显的Ce正异常与Eu负异常等特征,大部分锆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其他典型俯冲带花岗岩相似,不同于碰撞/碰撞后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支持哀牢山构造带两侧的花岗岩形成于哀牢山洋俯冲构造环境,而非哀牢山洋闭合后陆-陆碰撞阶段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哀牢山洋在晚二叠世处于俯冲消减阶段,且存在东向和西向俯冲。
黄卓辉夏小平徐健莫静
关键词:晚二叠世俯冲作用碰撞造山
浙东南玉苍山—彭溪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2025年
玉苍山—彭溪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 Ma和98.27±0.39 Ma,表明该体为晚白垩世浆活动的产物。该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60%~70%)、石英(25%~35%),少量斜长石(<5%)、黑云母(<2%)等,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该体地球化学特征上呈现高硅、富碱、低铝,镁、钙、磷、钛、铁等元素含量极低,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亲铁元素Co、Ni、Cr、V等含量较低;K/Rb值低,Rb/Sr、Rb/B值高;稀土元素总量高,且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同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反映了该体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且形成时浆演化分异程度高,存在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认为该体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地壳参与熔融形成的。
潘少军陈小友吕鹏飞张建芳曾凡飞马俊祥
关键词: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花岗岩类型
西藏加查堆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2024年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冈底斯带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的热门问题。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本文对早古生代代表体加查堆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闪长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各类图解法对加查堆花岗岩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经研究表明石具有富铝(SiO_(2)平均含量68.89%)、高碱(Na_(2)O+K_(2)O平均含量6.26%)、富钾(K_(2)O/Na_(2)O=1.03)、低TiO_(2)(平均为0.50%)和准铝质(铝饱和指数A/CNK=0.933~1.033,平均0.991)的高钾钙碱性系特点。稀土元素表现Eu处呈负异常明显,为Eu亏损型,Ce具弱负异常;微量元素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Nd、La、K富集;高场强元素Nb、Ba、U、Ta、Ce、Sm、Ti亏损特征;反映了浆来源壳幔混合型,并有俯冲洋壳熔融存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345.3±1.8 Ma,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投点均落入I型花岗岩区,图解显示其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石经历了从板块碰撞前→同碰撞造山过程,显示了浆演化过程较长;火山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标志着岛弧产生(初始岛弧)→发展(早期岛弧)→成熟(成熟岛弧)的演变过程。
永忠拉达卢君勇索朗顿旦罗兴海祝建华
关键词:地球科学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
三江北段保梭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2024年
三江复合造山带造山过程具有长期性、多期性特点。本文从保梭色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和石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初步探讨了该体的形成背景及其在三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意义。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两件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9.61±0.74)、(48.48±0.59)Ma。进一步进行石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发现:浆源区残余斜长石较少,残留相中以角闪石为主,并出现了石榴石,锆石饱和温度计估计浆起源温度应>800°C,浆应起源于高温高压状态的下地壳基性火成部分熔融;在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围混染作用和斜长石、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保梭色体属于深熔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U-Pb同位素年龄为本区碰撞造山提供了时限约束,即大约50 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虽然还未结束,但体所处的金沙江地区已进入后碰撞伸展造山阶段。
陶志华李渊马忠贤蔡成龙裴有生张彬
关键词:后碰撞
内蒙古哈达恩格尔晚侏罗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2024年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达恩格尔A型花岗岩位于索伦—林西缝合带内,性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侵位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中。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哈达恩格尔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1.9±0.7 Ma,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该体富硅(SiO2=71.36%~74.81%)、富碱(Na_(2)O+K_(2)O=8.12%~10.05%),贫钙(CaO=0.71%~0.96%)和镁(MgO=0.18%~0.28%);负Eu异常显著(δEu=0.12~0.15),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000 Ga/Al(2.43~3.37)、K_(2)O/MgO(16.07~33.17)、(Na_(2)O+K_(2)O)/CaO(8.45~12.56)值较高,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在地球化学图解分类判别图解上,哈达恩格尔花岗岩显示A2型花岗岩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同时联系浆起源温压条件,表明体可能为后造山阶段浅部低压环境下先前俯冲板块板片断离引发幔源玄武质浆底侵作用导致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石在脱水条件下部分熔融成因。哈达恩格尔A型花岗岩为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造山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和中亚造山带东段散布的其他A型花岗岩共同指示中晚侏罗世中下地壳伸展活动。
谢燕张夏炜闫姝敏许展刘志斌郭菁华李英杰
关键词:A型花岗岩晚侏罗世
粤北黄沙桥铀矿床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石地球化学和地质意义
2024年
黄沙桥铀矿床位于诸广山体南部,处于城口矿集区西侧。本文针对黄沙桥铀矿床赋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测定,结果显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8±1.1 Ma和154.0±1.4 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富硅、富碱、高K_(2)O/Na_(2)O值和低CaO/Na_(2)O值等特征,二者皆具有较一致的稀土、微量分配曲线特征;均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以及高场强元素Th、U、Hf,明显亏损Ba、Nb、Ti等元素;两者均具明显轻重稀土分馏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有较低εHf(t)值(-15.24~-8.96和-13.60~-9.65),二者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为2171~1778 Ma和2063~1821 Ma。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主要由富黏土的泥质沉积部分熔融而来。二者均为燕山期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为主的地壳源区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周堂波李俊江卫兵钟福军李海东李海东许幼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
湘东北幕阜山西北部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年
近年来,湘东北幕阜山地区发现多个花岗伟晶型锂铌钽铍等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这些稀有金属矿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伟晶具有密切成因关系。本次研究对幕阜山复式体西北部的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富硅(w(SiO_(2))=71.99%~76.23%)、富铝(w(Al_(2)O_(3))=13.37%~14.86%),属于弱-强过铝质(A/CNK=1.08~1.14)、中高钾钙碱性(w(K_(2)O)=2.89%~5.27%,σ=1.67~2.38)S型(S-I型)花岗岩。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7.5±1.2 Ma和134.7±1.6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早期。幕阜山西北部浅色花岗岩为典型壳源成因的高分异花岗岩,普遍相对富集Rb、Th、U、La、Ce,相对亏损Ba、Nb、Sr、Yb。此外,石具有显著的Li正异常(39.6×10^(-6)~97.8×10^(-6)),球粒陨石标准值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配分曲线图呈高分异花岗岩常见的富轻稀土(LREE/HREE=8.16~22.53)右倾特征,暗示其演化程度高,具有较大的锂成矿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该区浅色花岗岩浆可能形成于冷家溪群地层或同时代地层的贫黏土变质砂部分熔融,其成因构造背景处于碰撞挤压向拉张转换的过渡期。
陈旭文春华曹创华黄乐清李彬曾广乾
关键词:年代学二长花岗岩湘东北
甘肃合黎山古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阿拉善地块南缘构造环境的约束
2024年
分布于阿拉善地块南缘的龙首山群是金川镍矿的直接围,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存在较大争议。在阿拉善地块南缘新发现的侵入于龙首山群的合黎山古元古代花岗岩性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正长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合黎山花岗岩Al_(2)O_(3)/(CaO+Na_(2)O+K_(2)O)值为0.91~1.06,K_(2)O/Na_(2)O为1.10~1.44,属钾质碱钙性花岗岩,石相对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Zr、Hf、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弧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俯冲带浆弧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合黎山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859±12 Ma,侵位于古元古代晚期,揭示龙首山群变质地层的形成时代大于1.85 Ga,反映阿拉善地块南缘在古元古代晚期可能处于俯冲消减过程。
董国强余君鹏吴义布刘涛张炜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古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
塔吉克斯坦南帕米尔阿里秋(Alichur)穹隆花岗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4年
南帕米尔地区分布一系列受拆离断层控制,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穹隆构造,穹隆核部以晚中生代花岗岩和高级变质为主,并有少量新生代花岗质侵入。为阐明穹隆有关花岗岩的侵位背景和构造意义,笔者通过LA-MC-ICP锆石U-Pb定年测试获得侵位到穹隆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中的花岗岩和占穹隆体积主体的核部白垩纪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9.3±0.4)Ma和(111.7±0.8)Ma。结合帕米尔地区和南帕米尔穹隆构造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反映南帕米尔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是含有亏损地壳熔融作用的结果。新生代花岗岩形成于构造减压导致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宏观上可能形成于印度板块碰撞俯冲过程中的减速调整阶段。
刘江罗彦军范堡程Mustafo Gadoev
关键词:花岗岩定年
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成因
2023年
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铁成矿带之一,但目前对该成矿带上的铁矿成因类型和成矿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对赋铁矿火山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可能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研究更少。通过对该成矿带中的备战铁矿区花岗岩进行锆石U-Pb测年和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西天山地区铁矿成因提供新信息。对备战矿区花岗岩进行LA-MC-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正长花岗岩年龄为321.5±3.6 Ma,花岗年龄为308±1.2 Ma,均形成于晚石炭世。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图表现为左陡右缓,Eu强烈负异常;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富集Rb、K、Th、Sr、U等,亏损Ba、Nb、Ta、Ti、P等元素,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其形成于后碰撞环境。εHf(t)值分别介于5.7~13.3和7.5~12.5之间,平均值为10.91和10.06,为较高的正值,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介于479~947 Ma和526~843 Ma之间,平均值为700 Ma和679 Ma。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晚石炭世西天山阿吾拉勒铁成矿带主要形成于由汇聚向伸展演化的后碰撞造山的构造转折期,此时由于石圈拆沉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最终形成了晚石炭世备战铁矿花岗岩
徐胜利
关键词:HF同位素锆石U-PB年龄

相关作者

吴才来
作品数:158被引量:2,739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花岗岩 超高压变质带 U-PB定年 锆石 岩石成因
王彦斌
作品数:133被引量:3,295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锆石SHRIMP 拉斯曼丘陵 SHRIMP 地球化学 U-PB年龄
雷敏
作品数:59被引量:847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花岗岩 中酸性侵入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同位素特征
凌洪飞
作品数:294被引量:3,443H指数:4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铀矿床 ND同位素
孙丰月
作品数:280被引量:2,391H指数:26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流体包裹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矿床成因 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