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4篇“ 艺术接受“的相关文章
- 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的地铁公共艺术接受意向研究
- 2024年
- [目的]为了设计出更适合公众审美机制的作品,有必要研究地铁公共艺术对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方法]借助感知价值理论及TAM(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地铁公共艺术接受机制模型,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确定影响维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假设展开问卷调查,最后对252份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利用AMOS软件对试验假定及理论模型进行了拟合适配度验证。[结果及结论]正引导与公众的感知易用性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而内模仿、构建谷值这两个维度的影响因子对公众的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呈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公众接受意向的重要因素,可有效提升公众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关注度和接受意向,增强公众的审美体验,提升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社会服务价值。
- 邰帅宋海军
-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
- 艺术接受视域下的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研究
- 2024年
- 民俗文化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素材,民俗角色作为国产动画电影鉴赏的基本层面,承载着推动故事发展、引发情感共鸣、展现主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以中国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佳作频出,但其民俗角色的呈现却在国内颇受争议,因此,国产动画电影的民俗角色形象既要在视觉上满足观众美好的审美期待,又要在心理上达到兼具陌生感的接受效果。本文着眼于讨论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审美接受的过程,即观众对民俗角色造型的期待视野、对民俗角色表演的动态感知以及对民俗角色意蕴的理解共鸣,进而探讨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审美接受的一般规律,为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的塑造提供视角和启示。
- 黄晓瑜程心
-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艺术接受民俗文化
- 《镜花缘》对《红楼梦》叙事艺术接受探析
- 2024年
- 《红楼梦》和《镜花缘》从书名来看一个是“红楼一梦”,一个是“镜花水月”,两部清代优秀长篇小说问世的时间相差不长,都表达了“空”的思想倾向。《镜花缘》的叙事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两者都采用了虚幻和现实对照的叙事模式,塑造了女性群像,并且都以园林——大观园和晚芳林为背景描写女性活动。《镜花缘》的叙事艺术也有自身的发展和不足。对比《红楼梦》,《镜花缘》中的女性允文允武,并且有了经世致用的社会才能,女性意识更强烈。但是它的叙事结构较为单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如《红楼梦》丰满。
- 宋巧燕夏珠雅
- 关键词:《红楼梦》《镜花缘》叙事艺术
- 从艺术接受视域理解美术教育的优化方向
- 2024年
-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贯穿于艺术传播、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这三大基本环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艺术接受活动持续不断地发生。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向学生传授美术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与审美对象交流,进而让学生深入理性层面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美术思维解决问题,领悟艺术的深刻内涵。作为艺术接受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该文从艺术接受的视角出发,探讨美术教育的优化方向。
- 熊小菲
-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接受教育优化
- 贺铸徐州时期的景苏活动及对苏轼的艺术接受
- 2024年
- 北宋著名词人贺铸在艺术上景苏、学苏起始于徐州。在宝丰监钱官任上,贺铸寻访苏轼遗迹,拜读苏轼诗文,创作诗歌抒发景苏之情,他还仿效苏轼黄楼唱和的做法成立了徐州历史上第一个诗社。在景苏活动中,贺铸对苏轼的诗风、词风、艺术气质和创作方法都有所接受。徐州时期是贺铸诗词创作的转型期,他对苏轼的艺术接受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指向作用,也为他成为继苏轼之后的又一兼擅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坛大家奠定了基础。
- 周奎生
- 关键词:艺术接受
- 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看艺术介入空间在地区开发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 2024年
- 现实困境在当代城市和区域发展中,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地区更新的工具。然而,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在实践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艺术介入的初衷是以创意和审美方式丰富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然而,随着士绅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艺术往往被资本力量利用,以满足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当地居民文化认同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正如卡特琳·格鲁和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述,艺术的公共空间介入需具备交流互动的特性,赋予大众多样的感性体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共艺术作品多被用作吸引游客的“打卡”景点,远离了其原始的社会功能。这一现象揭示了艺术介入在促进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功利性,暴露出艺术创作被经济目标所左右的困境。
- 陈鹏辉
- 基于AHP法与SBE法的滁州市农歌会广场景观中公共艺术接受机制调查研究
- 2024年
-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滁州市农歌会广场的公共艺术景观,促进公共艺术的群众满意度,选择农歌会广场10项代表性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公共艺术侧重角度不同,但最终结果排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两者在景观评价过程中互相补充使用,可以更好地评价出滁州市农歌会广场本身的公共艺术景观公众接受程度,也为其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怡然朱兴雨王萍
-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
- 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被引量:1
- 2023年
- 平台融媒体化使艺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态势,为艺术接受方式带来三个转向:一是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人们逐渐摆脱时空、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转而进行“云欣赏”“云体验”“云消费”;二是由“单向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理解,而是转向多模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三是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平台融媒体化在为上述转向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技术层面也存在内容难溯源、难识别,版权难确权等问题,并伴生出现低俗化、表面化、商业化等现象,使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消费面临一定的发展挑战。未来要充分认识融媒体对于艺术接受的双刃剑性质,努力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融媒体互信机制,严把作品内容质量关,在充分发挥艺术接受大众化、便捷化等优势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质量和水平。
- 赵鹏
- 关键词:艺术接受
- “沉浸技术”对艺术接受的影响——基于“沉浸艺术展”受众访谈的定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科技与艺术在当代的融合催生了“沉浸艺术”,而利用声光类数字技术制作的、具有“数字光晕”的“沉浸展览”也由此逐渐火爆。立足于本雅明的“光晕”概念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批判视野,结合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可以探究“沉浸技术”对艺术接受的影响:首先,“寻奇”“敬仰”与“疗愈”三种情感需求模式共同构成了受众的艺术期待视野。其次,受众的沉浸体验主要分为“五感联动”和“符号内爆”两种。最后,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来说,艺术接受的效果不同:对普通群众而言,展览空间中人与物的场景勾连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接受品质,但也存在一些干扰因素,如嘈杂的人声;对艺术专业人士而言,由于深谙“沉浸艺术”符号背后的“超真实”逻辑,因此不一定会被技术促进艺术接受。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正视技术的各类影响,并对技术可能产生的反面效果有所预防。
- 吴恩楠毛妮莎
- 关键词:艺术展览艺术接受光晕
- 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浅谈音乐演出现场进入美术馆的审美体验
- 2023年
- 以“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艺术展、“吉檀迦利”艺术展等展览现场为例,对音乐演出介入美术馆的现象和取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音乐演出进入美术馆可能对展览现场的作品产生模糊性、干扰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指出音乐演出与展览现场的艺术主题和线索相一致的重要性,以及观众了解不同类型艺术所需条件的必要性,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郑学遥
- 关键词:艺术接受音乐表演
相关作者
- 杨慧

- 作品数:35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
- 研究主题:消费文化 梅尧臣 文化视域 诗论 艺术
- 王烟生

- 作品数:15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艺术接受 气质 作家 小说 民族审美心理
- 夏燕靖

- 作品数:125被引量:47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艺术史 学科建设 艺术学学科
- 李丽嫱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艺术接受 后印象派 朱耷 大写意花鸟 绘画理念
- 於可训

- 作品数:153被引量:202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主持人 文学批评 文学 列传 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