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81篇“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相关文章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
2024年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37例疑为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入选患者分别进行超声、CT、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次研究37例患者关节镜检查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25例,超声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24例,漏诊5例,误诊4例;CT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25例,漏诊4例,误诊4例;MRI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24例,漏诊1例,MR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超声、CT,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MRI的诊断价值高,可及时筛查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促使患者早期治疗,可推广使用。
唐建桥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CT敏感度特异度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探讨
2024年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ACL)断裂的临床探讨。方法 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150例),对患者分别使用临床检查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效果。结果 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临床检查,确诊共60例ACL断裂临床检查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40.00%、34.38%、28.13%、34.38%、30.00%。MRI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0.00%、90.63%、88.89%、93.55%、84.21%。与临床检查比较,MRI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均偏高(P<0.05)。结论 MRI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方面显示出了很高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海强米欣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准确率
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交叉韧带(ACL)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1例拟行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均接受17°屈位、30°屈位MRI检查,并择期进行膝关节镜检查。以膝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断裂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ACL结构(全长、残端、内外侧束)的显示评分。结果膝关节镜检查结果显示,81例患者中52例为膝关节ACL断裂。以膝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7°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断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89.66%、86.42%、93.62%、76.47%,30°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断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5%、93.10%、95.06%、96.15%、93.10%。30°屈位MRI检查的诊断灵敏度高于17°屈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断裂的诊断结果与膝关节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均极好(Kappa>0.75)。30°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全长、残端、内外侧束的显示评分均高于17°屈位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度屈位MRI检查对膝关节ACL断裂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但30°屈位检查的诊断灵敏度更高,且在膝关节ACL结构显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姜雨燕张育娟刘昌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膝关节外伤前交叉韧带断裂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
2024年
探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 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50例,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所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技术,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结果 50例疑似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经由关节镜下观察,确诊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8例,其中完全断裂患者21例,部分断裂患者27例。以关节镜下观察结果为金标准,50例疑似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经由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20例,部分断裂患者26例,存在2例漏诊,诊断准确率95.83%,与关节镜技术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可有效明确断裂程度,可作为疾病诊断优选方案。
杨超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关节镜技术准确率
3.0T MR3D-FIESTA-C序列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3.0T MR3D-FIESTA-C序列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21年10月—2023年9月收治的64例疑似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3.0T MR3D-FIESTA-C序列诊断,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3.0T MR3D-FIESTA-C序列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手术检查结果显示阳性60例、阴性4例,3.0T MR3D-FIESTA-C序列诊断出阳性59例、阴性4例;3.0T MR3D-FIESTA-C序列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的灵敏度为98.33%(59/60)、特异度为100.00%(4/4)、准确度为98.44%(63/64);Kappa检验结果显示,3.0T MR3D-FIESTA-C序列诊断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7、0.99、0.98)。结论:3.0T MR3D-FIESTA-C序列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梅莲吴居蛟许春媚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灵敏度特异度
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2024年
针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引入膝关节镜重建术治疗技术,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期2020年1月-2023年1月,入组的我院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行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术治疗;对照组实行传统开放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以膝关节角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感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评价标准,比对不同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膝关节角度重现测量值为3.34±0.8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为93.94±4.26分、IKDC膝关节主观为92.17±4.3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感觉阈值差距测定值为1.4±0.1°,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00%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膝关节镜下的重建技术融入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手术中,能够恢复患者膝关节角度、感觉状态、改善膝关节功能,且治疗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康复快、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韦荣勇
关键词:膝关节镜
关节镜下双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膝关节交叉韧带(ACL)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8月期间接收的双膝关节ACL断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开展关节镜下双膝ACL同期重建手术,依据受伤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1组为先伤侧膝关节(PB-ACL)断裂患者,另1组为后伤侧膝关节(SB-ACL)断裂患者,各组30例患者;再选择同期本院接收的单膝关节(U-ACL)断裂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关节镜下关节软骨损伤情况以及各个部位关节软骨损伤情况。结果:各组关节软骨损伤情况相比,其损伤率和损伤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各个部位关节软骨损伤情况相比,髌骨软骨损伤率最高;比较内髁软骨损伤、胫骨内侧平台软骨发生率和损伤程度,SB-ACL和PB-ACL与U-ACL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外髁软骨、股骨滑车、髌骨软骨以及胫骨外侧平台软骨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上,SBACL、PB-ACL与U-ACL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膝ACL断裂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与股骨内髁的软骨健康构成更大威胁,但并未显著影响膝关节其他部位的软骨状况。
朱小萌张斌陈晨郑伟王磊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软骨损伤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中的优越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绝经期后骨质疏松(OP)患者膝关节交叉韧带(ACL)断裂中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舟山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ACL断裂患者1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最终结果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MRI的诊断效能;分析ACL不同断裂程度患者的MRI量化指标和相关参数[量化指标包括股骨内/外侧髁宽度(M/L)、外侧与内侧髁宽度比值(L∶M)、髁间窝宽度和指数(NW和NWI)及股骨髁宽度(BCW),相关参数包括膝关节AT角、PCL弯曲度指数及PCL角度];统计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0个月膝关节MRI检查软骨组织厚度和下骨髓水肿改变情况。结果MRI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无断裂、部分断裂及完全断裂患者的NMI(0.29±0.05、0.27±0.03、0.26±0.01)、NW(20.31±1.54、19.08±2.23、18.12±2.11)、AT角[(59.59±6.85)°、(55.48±3.57)°、(40.11±1.36)°]、PCL弯曲度指数(4.79±0.21、4.15±0.29、3.04±0.17)、PCL角度[(118.24±6.73)°、(114.11±6.31)°、(102.55±2.52)°]组间比较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NMI)=11.110,F_(NW)=15.360,F_(AT角)=299.500,F_(PCL弯曲度指数)=707.100,F_(PCL角度)=109.600,均P<0.05)。而ACL无断裂、部分断裂及完全断裂患者的BCW(74.55±2.06、75.58±2.49、76.52±2.23)、L∶M(1.01±0.06、1.04±0.05、1.06±0.06)、L(28.18±0.37、28.59±1.15、29.07±1.41)及M(27.88±0.59、28.08±0.36、28.32±0.57)组间比较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BCW)=9.544,F_(L∶M)=10.830,F_(L)=8.843,F_(M)=10.590,均P<0.05)。术及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0个月患者的软骨组织厚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0个月患者的软骨下骨髓重度水肿逐渐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技术能够比较准确诊断绝经后OP患者ACL断裂情况,通过评估断裂程度辅助医生给予针�
张光明张坤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绝经期后骨质疏松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横穿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横穿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9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传统技术重建交叉韧带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横穿钉固定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后向稳定度。结果:术,两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主观功能评估表(IKDC)、膝关节评分表(Lysholm)、运动水平评分表(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IKDC、Lyshohm、Tegner评分高于术,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两组屈曲30°、90°时胫骨股骨间移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屈曲30°、90°时胫骨股骨间移动距离短于术,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横穿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
陈艳魏擎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关节镜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体会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讨论使用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部分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体会。方法:本院从2022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9例,其中单纯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患者1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2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以取自体股薄肌、半腱半膜肌肌腱,在关节镜下重建断裂膝关节交叉韧带,同时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使用半月板缝合钉缝合固定,侧副韧带损伤未给与处理。对照组11例以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结果:用Lyshlom评分评判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术是微创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感染率低的新型治疗手段。
彭保智彭翠香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微创康复

相关作者

敖英芳
作品数:554被引量:2,961H指数:2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断裂 前交叉韧带重建
黄红拾
作品数:91被引量:272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前交叉韧带断裂 前交叉韧带 足底压力 膝关节 脊髓损伤
杨俊兴
作品数:95被引量:28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肩袖损伤 膝前交叉韧带 系统康复 重建术后
张华
作品数:64被引量:147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肩袖损伤 股骨头坏死 肩关节镜 膝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任爽
作品数:24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生物力学 步态 前交叉韧带重建 等速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