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4篇“ 腺瘤型“的相关文章
- 腺瘤型肾上腺源性皮质醇增多症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和激素谱特点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腺瘤型肾上腺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谱的特点。方法去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2例术后病理检查示皮质腺瘤存在明显嗜酸性变(嗜酸性变组),56例无明显嗜酸性变(无嗜酸性变组)。嗜酸性变组男1例,女11例;年龄(49.83±9.87)岁;体质量指数(BMI)(25.86±3.21)kg/m^(2);收缩压(140.25±20.72)mmHg(1mmHg=0.133 kPa),舒张压(91.00±14.87)mmHg;显性库欣综合征7例。无嗜酸性变组男14例,女32例;年龄(52.91±10.82)岁,BMI(26.06±3.57)kg/m^(2);收缩压(142.13±16.71)mmHg,舒张压(83.63±11.41)mmHg;显性库欣综合征16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嗜酸性变组和无嗜酸性变组的24:00时皮质醇分别为14.95(5.93,23.2)ng/dl和6.69(4.07,11.35)ng/dl(P=0.044),1mg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皮质醇分别为20.19(11.29,26.92)ng/dl和5.94(2.68,12.90)ng/dl(P=0.005),8:00、16:00、24:00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别为2.08(1.02,2.90)pg/ml和8.37(2.30,11.67)pg/ml(P=0.006)、1.22(1.00,3.20)pg/ml和4.22(1.80,6.33)pg/ml(P=0.012)0.65(0,2.63)pg/ml和2.76(1.44,5.57)pg/ml(P=0.023),三酰甘油分别为1.92(1.31,2.50)mmol/L和1.31(1.04,1.80)mmol/L(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靶器官损害方面,嗜酸性变组和无嗜酸性变组合并心室壁肥厚分别为6例和10例(P=0.017),主动脉夹层分别为1例和0例(P=0.030),合并4种以上靶器官损伤分别为4例和5例(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两组术前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谱,比较两组肾上腺皮质激素谱的差异和激素比值的差异,将年龄、性别和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嗜酸性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谱显示,嗜酸性变组和无嗜酸性变组的血清雌酮
- 刘林陈仕炜虢晶翠余霄腾张争高莹张俊清
-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腺瘤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肾上腺腺瘤型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患者腺瘤切除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肾上腺腺瘤型亚临床库欣综合征(SCS)患者腺瘤切除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59例肾上腺腺瘤型SCS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术后1个月根据血清皮质醇水平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比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入院时血压、代谢合并症(超重/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肿瘤直径]、术前肾上腺功能相关激素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昼夜节律(8:00、24:00)、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 mg-DST)后皮质醇、经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LDDST)后皮质醇、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以及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以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以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SCS患者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59例SCS患者中,术后1个月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5例,发生率为42.37%。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比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术前8:00血浆ACTH水平降低,24:00血清皮质醇水平和1 mg-DST后皮质醇水平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是SCS患者术后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233 nmol/L的SCS患者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相对风险比为13.698(95%CI为2.965~63.274)。结论 SCS患者术后存在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风险,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是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田朝阳刘梦思楼媛曾阳杰王怡洁崇立业李平
- 关键词:肾上腺腺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 基于CT扫描诊断为单侧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疗效评估及预后模型构建
- 目的:评估基于CT扫描诊断为单侧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根据CT扫描发现的单侧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接受肾上腺切...
- 张明
-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切除术CT扫描临床疗效评估
- 腺瘤型肠息肉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腺瘤型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接诊的8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资料,其中腺瘤型肠息肉组42例、非腺瘤型肠息肉组38例。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血压、糖脂代谢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腺瘤型肠息肉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BMI、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饮酒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是影响腺瘤型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吸烟、饮酒均是腺瘤型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有此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予以重视。
- 方崇文张焰平孙小明陈刚汪祺
- 关键词:糖脂代谢肝功能
- 湖南省局部地区无症状结直肠腺瘤型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背景与目的:腺瘤型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早期发现腺瘤型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湖南省长沙、湘潭两地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腺瘤型息肉的检出率及分布特点,以期发现易感因素,从而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行肠镜检查,且检出结直肠息肉的无症状体检者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腺瘤型与非腺瘤型息肉间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9235名无症状体检者中检出结直肠息肉1584例(17.15%),其中腺瘤型息肉881例。腺瘤型息肉患者中男性708例,女性173例,与非腺瘤型息肉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45~<60岁为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年龄段,与非腺瘤型息肉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腺瘤型息肉检出者中,405例(45.9%)超重、353例非肥胖(40.1%)、123例肥胖(14.0%),与非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乙状结肠(37.5%)是结直肠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部位,而非腺瘤型息肉多见于直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结直肠腺瘤型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发病与性别和肥胖程度无关,而与年龄有关,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 许剑刘斌魏周阳吴迪彭杰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流行病学
- 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PA患者的疗效
- 2021年
-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效果及其对血压水平、血清钾浓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非腺瘤型PA患者1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给予硝苯地平片联合螺内酯治疗,观察组54例给予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生化指标、心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钾、血肌酐、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坐位醛固酮低于对照组,坐位肾素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可通过改善非腺瘤型PA患者的血压与生化指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 李彬彬田勇刘德宽楚清锋
- 关键词:贝那普利螺内酯心功能
- 肥胖对肾上腺腺瘤型皮质醇增多症术后肾功能改善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肥胖对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型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术后肾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20年06月被确诊为单侧肾上腺腺瘤型皮质醇增多症,且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统计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身体质量指数(BMI)、临床体征、合并的基础疾病等。观察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中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tGFR)、尿蛋白,并根据患者术后肾功能有无好转分组,寻找可能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一共纳入55例病例,男性1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6.62±9.47岁(范围36~72岁),BMI平均为26.07±3.38 kg/m^(2),肿瘤左右侧占比为35:20。术后12个月较术前肌酐(90.44±21.47;95.15±22.82)及tGFR(89.17±11.17;84.06±10.24)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BMI、尿糖和向心性肥胖与术后肾功能恢复差有关,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BMI与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差有相关性,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有效治疗皮质醇增多症,且术后对肾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肥胖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肾功能的改善。
- 邓新喜李勋钢万滨张文圣
- 关键词:肾上腺腺瘤皮质醇增多症肥胖肾功能
- 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MG)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肌无力综合诊疗中心的非胸腺瘤型MG患者51例及该院52例体检健康者的CT影像学及一般资料。以术后病理为胸腺异常的MG患者为胸腺异常组,体检健康者为胸腺正常组,对其CT图像进行胸腺厚度测量和胸腺视觉评分。以胸腺异常为因变量(Y),以胸腺厚度(X_(1))、年龄(X_(2))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1,以胸腺厚度(X_(1))、年龄(X_(2))及视觉评分(X_(3))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2。纳入全部103人为诊断对象,绘制两个回归方程诊断胸腺异常的ROC曲线。结果:51例MG患者中,病理显示胸腺增生40例(78.44%),微小胸腺瘤4例(7.84%),萎缩4例(7.84%),正常3例(5.88%)。胸腺异常组(48例)与正常组胸腺厚度及视觉评分均随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回归方程1为Y=-3.831+0.253X_(1)+0.012X_(2)。回归方程2为Y=-16.443+0.376X_(1)+0.107X_(2)+5.604X_(3)。绘制回归方程1和回归方程2诊断胸腺异常的ROC曲线,其AUC(95%CI)分别为0.866(0.783~0.926)、0.963(0.905~0.991),回归方程2的AUC大于回归方程1(P=0.020)。结论: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MG胸腺异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崔新征赵卫浩赵婧革马文强李永丽张清勇史宸硕
- 肾上腺腺瘤型皮质醇增多症术后对肾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型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术后对肾功能的改善。方法收集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单侧肾上腺腺瘤,且皮质醇分泌增多的患者,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切除术。随访时间为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肾功能指标,其中包括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tGFR、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结果一共纳入48例病例,男13例,女35例,平均年龄(56.08±10.06)岁(范围36-72岁),肿瘤大小平均约(3.03±0.98)cm(范围1.0-4.3cm),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24.87±5.96)kg/m2,肿瘤左右侧占比为32:16,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病例数分别为35例,30例,36例。术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肾功能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12个月肾功能指标中发现肌酐(92.54±15.96;86.46±12.76)、tGFR(81.03±12.08;86.87±11.72)、尿蛋白(18/49;9/4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有效治疗皮质醇增多症,且术后对肾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张文圣邓新喜卢依刚李勋钢万滨张卓杨洋陶韬曾加
- 关键词:肾上腺腺瘤皮质醇增多症肌酐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8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治疗,实验组予以螺内酯+培哚普利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78.05%高(P<0.05);两组LVEDD、LVEF、LVESD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高,LVEDD、LVESD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联合采用螺内酯、ACEI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 郭静华
- 关键词:螺内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
相关作者
- 李黎明

- 作品数:163被引量:67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肾上腺肿瘤 腹腔镜 肾上腺切除术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 后腹腔镜
- 汤坤龙

- 作品数:47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皮质醇增多症 腹腔镜 肾上腺 早泄 围手术期
- 汤正义

- 作品数:163被引量:1,06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宁光

- 作品数:1,110被引量:8,200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嗜铬细胞瘤 肥胖
- 谢金龙

-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腺瘤型 皮质醇增多症 肾上腺 PSA水平 后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