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篇“ 脾脏错构瘤“的相关文章
- 脾脏错构瘤一例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脾脏错构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文献报道有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的脾脏错构瘤共125例,按组织病理学分为红髓型(109例)、白髓型(2例)、纤维型(6例)和混合型(8例),本例为红髓型。脾脏错构瘤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脂肪及钙化少见;MR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纤维型呈低信号、其余类型呈高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红髓型及混合型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白髓型呈轻度强化,纤维型呈延迟性强化。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脾脏错构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 谢刚李康
-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病理学
- 脾脏错构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S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SH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33岁和61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分别行部分脾及全脾切除手术。大体为境界清楚的灰红、暗红色结节,镜下病变由不规则紊乱排列的血窦样腔隙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并见增生的淋巴组织。腔隙衬覆单层轻度肥胖的扁平或立方状内皮细胞,细胞核圆形,胞浆中等丰富,嗜伊红,无非典型性。其中1例可见较多散在体积较大的多形性奇异间质细胞,细胞胞浆少,核不规则,深染,不见核分裂,多数呈退行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窦内皮细胞表达CD8,以及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等,奇异间质细胞所有免疫标记均阴性。结论脾脏错构瘤较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需要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免疫组化特征性表达CD8,可与多种血管源性肿瘤鉴别。
- 陈铜兵赵伟王辉张大川
-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免疫表型
- 脾脏错构瘤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7年
-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8岁,因"左侧腰部疼痛不适1周"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不适,于2017年3月8日就诊于本院门诊,行肝胆脾胰CT平扫,提示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 王江潘玮聪陈晓倩张蓓刘凯
- 关键词:脾肿瘤病例报告
- 脾脏错构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错构瘤13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单发10例,多发3例。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9例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4例病灶主体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4例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脏信号。结论脾脏错构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T2WI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吴建峰贾传海丁庆国
- 关键词:脾肿瘤错构瘤磁共振成像
- 脾脏错构瘤一例
- 2014年
- 病例
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疼痛2d住院,无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无肝炎病史,查体:腹部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无异常,腹部B超显示:脾脏中极内可见回声均匀的大小约为8 cm×6 cm实性肿物,
- 张晓辉
-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
- 脾脏错构瘤1例
- 2014年
- 患者男性,61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3天”入院。体格检查: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肿物,肝脾未触及,M ur-phy征阳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门诊CT检查回报:脾脏体积增大,脾内类圆形混杂密度病变;胆囊炎。入院后初步诊断:腹痛待查;脾脏肿物待查;胆囊炎。患者入院后行超声检查显示:脾脏中部见一类圆形略强回声区,边界不清,范围约52mm ×42mm ,CDFI :略强回声区血流呈抱球样改变,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 Sono Vue 1.2ml后,脾脏正常组织增强时间为18s ,病灶开始增强时间为16s ,略早于脾脏正常组织,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先为中心高增强,并迅速充填周围病灶组织,达峰时间为42s ,实质期呈低增强,逐渐缓慢廓清,基本廓清时间3min20s。超声造影提示:脾内实质性占位。造影剂呈快进慢出型,考虑:良性病变(图1,2)。
- 黄雪兰王晶
- 关键词:错构瘤超声检查
- 脾脏错构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错构瘤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光镜观察,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脾脏错构瘤境界清楚,瘤组织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间见巢状分布的裂隙状血窦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内皮细胞呈胖梭形,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免疫表型:内皮细胞CD8、CD31、CD34均阳性;纤维组织MSA、α-SMA、vimentin均阳性,S-100、BCL-2、CD3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脾脏错构瘤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应与脾脏血管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涂健眭怡群张永胜崔红霞陈芳侯燕
- 关键词:错构瘤免疫组织化学
- 红髓型脾脏错构瘤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SH)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共13个病灶,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境界不清,呈稍低密度者4例,境界清楚,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且多为红髓型。
- 母华国桑玲魏万清王忠平陈平友陈伦刚刘超
-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X线计算机
- 脾脏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被引量:1
- 2013年
- 脾脏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SH)又称为增殖性脾脏肿大(splenadenoma)或脾瘤(splenoma)。SH属罕见肿瘤,文献报道也较少,我们收集了5例SH,结合其病理、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其特点,探讨其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图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 高秀丽宋树良顾俊毅
- 关键词:超声图像特点脾脏错构瘤影像学资料脾脏肿大罕见肿瘤增殖性
- 脾脏错构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SH)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MRI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总结SH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结果本组5例均为单发病灶,表现为脾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团块,最大直径3.5~8.2cm不等。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呈低信号2例;在T2WI呈高信号1例,稍高信号2例,低信号2例。多期增强动脉期,4例表现为弥漫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上述5例病灶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信号。大体病理显示5例单发病灶均无完整包膜,切面大部分为不均质,呈灰白色、淡红色或暗红色等。组织病理学上,3例病灶成分以红髓为主,混合有少量纤维和淋巴细胞成分,1例主要为红髓成分,1例以纤维成分为主。结论 SH是脾脏少见病,MRI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反映病变的病理特征,极少数诊断困难者,最终确诊仍有赖于病理。
- 范华汪建华左长京田建明郑建明
-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相关作者
- 汪建华

- 作品数:176被引量:76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影像学表现
- 梁山华

- 作品数:5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泸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传染病史 腹部 寄生胎 脾脏错构瘤 左上腹
- 左长京

- 作品数:353被引量:2,014H指数:21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引导 PET/CT CT
- 唐德培

- 作品数:7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 研究主题:传染病史 腹部 寄生胎 脾脏错构瘤 左上腹
- 郑建明

- 作品数:253被引量:978H指数:1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病理学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胰腺癌 病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