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1篇“ 胆总管直径“的相关文章
- 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一期缝合术的9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胆总管直径不同分为A组(n=40,胆总管直径>8 mm)、B组(n=34,胆总管直径>6~8 mm)、C组(n=25,胆总管直径>4~6 mm)。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复合麻醉与LC+LCBDE一期缝合术治疗。对比三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肝功能、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三组性别、合并急性轻症胆管炎的例数、年龄、体重指数、胆总管结石数目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与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A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8.46±7.12)U/L、(32.87±4.32)μmol/L、(67.59±8.60)U/L]高于B组[(49.02±6.58)U/L、(26.54±3.40)μmol/L、(48.01±6.52)U/L]、C组[(37.85±4.60)U/L、(21.06±2.17)μmol/L、(36.38±4.56)U/L](均P<0.05),B组血清ALT、TBIL、AST水平高于C组(均P<0.05)。术后24 h,A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19.24±4.76)ng/ml、(148.04±14.30)ng/ml]高于B组[(16.91±3.72)ng/ml、(131.24±11.65)ng/ml]、C组[(14.60±2.83)ng/ml、(119.87±8.06)ng/ml](均P<0.05),B组血清ACTH、Cor水平高于C组(均P<0.05)。术后24 h,A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0.65±0.10)ng/ml、(1.07±0.25)ng/ml]低于B组[(0.85±0.19)ng/ml、(1.35±0.29)ng/ml]、C组[(0.92±0.24)ng/ml、(1.60±0.34)ng/ml](均P<0.05),B组血清IgM、IgA水平低于C组(均P<0.05)。三组胆汁漏率、切口感染率、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腹腔感染率、肺部感染率、术后胆管狭窄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LC+LCB
- 王杰杨韶川周清
- 关键词:胆总管直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 EUS、CT及MRCP在胰胆疾病中对胆总管直径测量的比较分析
- 施佳鑫
- 腹腔镜胆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直径正常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直径正常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组(缝合组,n=64)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组(T管组,n=56),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胆道狭窄、腹腔感染、残余结石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管组相比,缝合组胃肠功能恢复更快[(31.0±2.1)h vs.(43.8±3.1)h]、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3±0.9)d vs.(12.0±1.2)d]、住院费用更低[(20232.3±850.9)元vs.(23688.6±1306.3)元]、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更低(1 vs.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及规范腔镜操作技术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直径正常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创、康复快的优势。
- 吴东东王尚毓
- 关键词: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老年人
- 胆总管直径正常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在胆总管直径正常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14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120例...
- 史旸
-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 文献传递
- 两种手术方法对胆总管直径≥1.0 cm结石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T管外引流术(LCBDE)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术(LBEPS)对胆总管直径≥1.0 cm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胆总管直径≥1.0 cm结石患者100例资料,按不同术式分为LCBDE组52例、LBEPS组48例。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胆管压力、生活质量、应激反应比较采用(±s)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取石成功率、结石残余率、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BEPS组患者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可进食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LCBDE组(P<0.05)。术后LBEPS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LCBDE组,胆管压力低于LCBDE组(P<0.05)。LBEPS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程度低于LCBDE组(P<0.05)。LCBDS组患者取石成功率高于LCBDE组,结石残余率、复发率均低于LBEPE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EP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52)低于LCBDE组18.8%(9/48),P<0.05。结论LBEPS治疗胆总管直径≥1.0cm结石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减少患者手术机体应激反应,取石成功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 练远书黄高陆开艺文明波
- 关键词:腹腔镜疗效比较研究
- ERCP和LCBDE治疗胆总管直径10~15mm的肝外胆道结石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总管取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与LC+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直径在10~15 mm之间的肝外胆道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27例胆总管直径在10~15 mm之间的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C+LCBDE组(35例)和ERCP+LC组(9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C+L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ERCP+LC组[(127.37±18.90)min vs.(91.10±11.33)min]、术中出血量多于ERCP+LC组[(21.17±2.86)ml vs.(16.45±2.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与ERCP+LC组比较,在中转开腹率(0.0%vs.2.2%)、术后结石残留率(5.7%vs.7.6%),术后感染(17.1%vs.14.1%)、急性胰腺炎(0.0%vs.5.4%)、出血(0.0%vs.5.4%)、胆漏(5.7%vs.0.0%)、穿孔(0.0%vs.2.2%)等并发症及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发生率(0.0%vs.3.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高淀粉酶血症(8.6%vs.25.0%)、术后住院时间[6(6,8)d vs.7(6,8)d]及总住院费用[(1.91±0.16)万元vs.(2.15±0.21)万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与ERCP+LC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胆总管直径在10~15 mm之间的肝外胆道结石,但视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LC+LCBDE术可避免对Oddi括约肌损伤,有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手术的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
- 梁成刚冯春林梅永杜超
- 关键词: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 不同胆总管直径的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
- 目的:通过分析和评价在相同胆总管直径范围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ERCP+EST)两种术式疗效,从而针对不同...
- 李浩航
- 关键词:胆总管直径肝外胆管结石
- 文献传递
- 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应用J形胆道支架的体会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在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应用J形胆道自脱落支架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胆总管直径均不超过1 cm,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1例患者胆道支架未自行脱落,经内镜取出,余均自行顺利排出。仅1例患者出现少量胆漏,经通畅引流后术后1周拔除引流管。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均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对于胆总管扩张不明显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中置入胆道支架是安全、有效的。
- 陈杰严栋梁袁岱岳臧宏邵伟斌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道支架
- 胰头部导管腺癌与主胰管及胆总管直径的相关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分析胰头导管腺癌病灶大小及分化程度与64-MDCT曲面重建下测得主胰管及胆总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3日—2015年6月17日经病理学证实的胰头导管腺癌45例患者的MDCT影像学资料,对胰头导管腺癌病灶最长径与主胰管直径及胆总管直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分化导管腺癌7例,中分化导管腺癌21例,低分化导管腺癌17例;胰头癌的平均大小(2.33±0.86)cm,与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上段直径皆无相关性,与梗阻上游胆总管平均直径存在正相关性。胰头癌的大小与胰腺颈、体及尾部主胰管直径皆无相关性,但与主胰管平均直径存在负相关,且与梗阻上游胰管平均直径存在正相关性。低分化与中分化导管腺癌上游主胰管平均直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导管腺癌间上游胆管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胰管直径一定程度上和胰头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 苏春艳张瑞平李健丁赵旭辉
- 关键词:胰腺肿瘤
-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前后胆总管直径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前、后胆总管直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2例择期行LC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在术前、术后15~30d、31~90d、91~180d、181~360d共6个时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患者胆总管直径的大小,比较LC前、后不同时段胆总管的直径大小。结果本组72例患者LC前的胆总管直径均在5.1~5.4mm之间,平均(5.25±0.6)mm;术后15~30d患者的胆总管直径为(5.3±0.9)mm,术后31~90d为(6.5±1.5)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91~180d患者的胆总管直径则出现明显的缩小,直径为(6.2±1.3)mm;术后181~360d患者的胆总管直径为(5.9±0.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C前、后胆总管直径大小的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术后31~90d左右胆总管直径代偿性的增加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缩小,在术后180~360d左右胆总管直径大小恢复至术前,而且在这个动态变化过程中胆总管直径始终在正常值范围内。若在术后360天左右胆总管直径未恢复至正常,则需行进一步检查,以此来排除是否存在胆道其它疾病而引起胆管扩张现象。
- 王福荣黄小玲邵文生陈果李伟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直径术前
相关作者
- 林祖朝

- 作品数:56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直肠癌 腹腔镜 直肠肿瘤 诊治分析 闭合性胰腺损伤
- 余云

- 作品数:130被引量:1,21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胆结石 梗阻性黄疸 胆道镜 生长激素
- 董米连

- 作品数:81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癌 胆结石 淋巴结转移 急性胰腺炎
- 刘守君

- 作品数:36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三维超声 超声 肠套迭 B超监视 水压
- 李远静

- 作品数:20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绍兴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管状吻合器 食管重建 连枷胸 手术治疗 腹型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