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2篇“ 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文章
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护理对神经外科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护理对神经外科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82例神经外科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红黄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干,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护理。比较2组干前后的肌张力、肢体功能、自理能力、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的肌张力,试验组显著更优(P<0.05)。治疗后,相比对照组的肢体功能,试验组显著更优(P<0.05)。干后2组进食、穿衣、步行、如厕、个人卫生评分均显著提高,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显著更高(P<0.05)。2组干前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语言、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定向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后均显著提高,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应用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护理对神经外科偏瘫患者进行干,可显著改善患者肌张力、肢体功能、自理能力、认知功能。
孙家蓉万婷熊丽莎朱美连刘啟
关键词:偏瘫神经外科
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RLI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就诊因错过再灌注时间窗择期行PCI的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45,行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和对照组(n=45,术前不行远程缺血训练)。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PCI当日采集静脉血,通过ELISA方法定量血浆VEGF浓度。同时记录及计算两组患者PCI术中侧支循环发生率及级别水平(0~3级)。根据术中侧支循环级别重新分组,以侧支循环2~3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0~1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检测及统计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不良组的VEGF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术中发现缺血预适应组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数量远多于对照组(19例vs.7例,P=0.016)。按侧支循环良好与否重新分组,测得两组(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入院时VEGF浓度无明显差别[(142.42±22.24)pg/ml vs.(145.37±37.65)pg/ml,P=0.563],而手术当天测得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浆VEGF浓度较侧支循环不良组高[(236.26±28.78)pg/ml vs.(154.31±34.96)pg/ml,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促进STEMI择期PC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上调VEGF表达有关。
梁家荣唐良秋陈云宪刘相应陈宝峰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再发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药物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共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容量、脑血流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两组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各指标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37±0.27)ml/100 g比(1.97±0.28)ml/100 g、(22.9±1.9)ml/(100 g·min)比(19.5±1.8)ml/(100 g·min)](P<0.05)。治疗前后NIHSS、MoCA评分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NIHSS、MoCA评分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0.21±2.9)分比(14.56±3.2)分](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7.1±2.3)分比(23.9±3.6)分](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再发率低于对照组[10.42%(5/48)比27.08%(13/48)](χ^(2)=4.376,P=0.036)。结论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认知功能,且可防脑梗死再发。
陈艳洁赵紫烨朱丽霞
关键词:脑梗死脑血流灌注
一种肢体缺血预适应设备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缺血预适应仪器不能同时对上臂和下肢进行训练,且充气袖带长期使用引起肢体局部皮肤青紫的弊端,提供一种肢体缺血预适应设备,属于缺血预适应仪器技术领域,包括主机,主机上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为两个,两个...
梁伟东叶军明钟茂林陈丽
文献传递
一种实验用小动物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设备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小动物袖带充气做动物实验时容易脱落的弊端,提供一种实验用小动物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设备,属于缺血预适应仪器技术领域,包括主机和充气绑带,主机上方设有通气口,充气绑带上固定设有用于为充气绑带充气的...
梁伟东钟茂林谢海玉陈丽王力峰李晓玲袁柳青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促进mitoKATP开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NDLIP)促进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_(ATP))开放,发挥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DLIP组和NDLIP+5-HD组,每组12只。缺血1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评分,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面积。提取缺血皮层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呼吸链复合体Ⅰ、Ⅱ及Ⅳ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大脑皮层中Bax、Bcl-2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NDLIP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NDLIP可对抗脑缺血I/R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NDLIP组缺血皮层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幅度较小,线粒体复合体活性明显提高,Bax/Bcl-2比值与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NDLIP可改善I/R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抑制I/R后线粒体相关凋亡通路。mitoK_(ATP)抑制剂5-HD可减弱甚至抵消以上保护作用。结论:NDLIP可能通过促进mitoK_(ATP)开放而减轻大鼠脑I/R损伤。
何一帆赵睿婷周菊赵晓楠田野袁恒杰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2022年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是否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异常开放来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DLIP组、NDLIP+Atr组和I/R+Atr组,每组12只。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评分,2,3,5-三苯四唑氯化物(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区域的面积。提取缺血半球皮层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呼吸链复合体Ⅰ、Ⅱ及Ⅳ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LSD法。结果:NDLIP组神经行为评分低于I/R组[(1.17±0.41)分比(2.33±0.52)分,LSD-t=-3.250,P<0.01],脑梗死面积小于I/R组[(11.00±0.89)%比(17.67±1.03)%,LSD-t=-9.110,P<0.01],线粒体膜电位高于I/R组[(118.14±11.11)荧光强度比(67.84±5.51)荧光强度,LSD-t=11.903,P<0.01],线粒体复合体Ⅰ、Ⅱ及Ⅳ活性均高于I/R组[(6.05±0.07)μmol/min比(4.67±0.06)μmol/min,LSD-t=9.106,P<0.01;(2.50±0.08)μmol/min比(1.99±0.05)μmol/min,LSD-t=7.878,P<0.01;(11.10±0.12)μmol/min比(7.06±0.06)μmol/min,LSD-t=19.881,P<0.01],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低于I/R组(2.45±0.68比10.50±0.80,LSD-t=-13.864,P<0.01;0.42±0.07比0.68±0.08,LSD-t=-4.600,P<0.01)。然而,NDLIP+Atr组神经行为评分高于NDLIP组[(2.00±1.10)分比(1.17±0.41)分,LSD-t=2.321,P<0.05],脑梗死面积大于NDLIP组[(17.67±1.21)%比(11.00±0.89)%,LSD-t=9.110,P<0.01],线粒体膜电位低于NDLIP组[(81.73±7.57)荧光强度比(118.14±11.11)荧光强度,LSD-t=-8.616,P<0.05],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Ⅳ活性均低于NDLIP组[(4.52±0.54)μmol/min比(6.05±0.07)μmol/min,LSD-t=-10.087,P<0.01;(2.01±0.15)μmol/min比(2.50±0.08)μmol/min,LSD-t=-7.616,P<0.01;(6.88±0.72)μmol/min比(11.10±0.12)μmol/mi
赵睿婷赵晓楠周菊苟译丹田野张建宁袁恒杰
关键词:预适应缺血再灌注通透性转换孔
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ory insufficiency,CCCI)患者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remote limb ischemic ...
毕鹤鸣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量
文献传递
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经桡动脉行择期PCI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对经桡动脉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影响。方法:住院经桡动脉行择期PCI术的96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PCI组和NLIP组(在常规PCI基础上加用NLIP)。观察比较术前、后6h两组中指指根围度、前臂围度、数字疼痛评估法(NRS)评分和肢体肿胀程度,术后1d睡眠情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NLIP组术后6h中指指根围度[(70.85±4.99)mm比(67.56±8.00)mm]、前臂围度[(28.91±3.34)cm比(25.79±1.97)cm]、疼痛NRS评分[(3.73±0.71)分比(2.83±1.68)分]显著降低,轻度肢体肿胀比例(37.5%比72.9%)显著升高,P<0.05或<0.01;术后1d的SRSS评分[(38.27±4.82)分比(31.63±4.27)分]显著降低,P=0.001。结论: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可显著降低经桡动脉路径行择期PCI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和改善睡眠质量,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丽元冯丽钦颜焕芝马小菊李金莲付雪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桡动脉
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LI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因错过再灌注时间窗而行择期PCI术的STEMI患者130例。其中随机选择65例为预适应组行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PCI术前3 d开始使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袖带加压高于基础血压50 mmHg(1 mmHg=0.133 kPa)压迫肱动脉,持续5 min后放气休息间隔5 min,重复5次,早晚各执行一组];余65例为对照组,术前不行远程缺血训练。比较两组PCI术中侧支循环发生率及级别水平(0~3级)。根据侧支循环级别重新分组,以侧支循环2~3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0~1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跟踪两组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中侧支循环分级情况。预适应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侧支等级比较[(1.60±0.24)级比(0.83±0.18)级,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适应组侧支循环分级为0级的患者占比远低于对照组(29.2%比53.8%),而侧支循环分级为3级的患者占比远高于对照组(35.4%比10.8%)。两组侧支循环分级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K-M生存曲线提示,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对STEMI择期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术后1年后。
梁家荣陈云宪刘相应陈宝峰陈锦锋侯进辉唐良秋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支循环

相关作者

娄建石
作品数:290被引量:1,468H指数:1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缺血预适应 牛磺酸镁
吴艳娜
作品数:67被引量:259H指数:1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
研究主题:再灌注 缺血 雷米普利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
康毅
作品数:186被引量:786H指数:1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薯蓣皂苷 牛磺酸镁 再灌注 缺血 牛磺酸
袁恒杰
作品数:123被引量:565H指数:1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META分析 多晶型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朱学慧
作品数:39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缺血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 CYP3A 咪哒唑仑 再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