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96篇“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相关文章
-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介绍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法)的方法。方法 13例年龄18天~4岁患儿,经肛门游离直肠黏膜管至腹膜反折水平,横断肌鞘进入腹腔。直肠肌鞘沿后正中线切开,在直视下分离系膜,拖出病变结肠切除。结肠下端与肛门黏膜一期吻合,或肛门外保留5~10 cm肠管,待二期处理。结果 除1例早期并发全结肠脱出肛门、再手术复位,13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5天~5个月,13例均恢复自主排便,每天1~6次。1例吻合口狭窄伴肠炎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不需剖腹,方法简单有效,初开展此术要慎防各种并发症。
- 徐兵王忠荣李巍松苏义林孔祥吴圣军王德生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巨结肠外科手术
- 早期营养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行腹腔镜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行腹腔镜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简称“Soave术”)患儿胃肠道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80例行Soave术的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1∶1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方式的基础上施以早期营养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状况、营养状态、排便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进食、肠道通气和首次肛门排气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经比较,2组在干预前的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和白蛋白(ALB)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2周后,2组的HB、PAB和ALB水平与同组干预前相比均更高(P均<0.05),且观察组与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均<0.05)。比较2组在干预2周后的排便功能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排便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行腹腔镜下Soave术的HD患儿施以早期营养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排便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邢金玲马君赵明浩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早期营养干预胃肠道功能
-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治疗的HSCR患儿93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Soave组45例,接受常规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48例,接受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rickenbeck评分评估术前、术后患儿肛门功能。结果腹腔镜组住院时间短于Soave组,出血量少于Soa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Soave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oave组比较,术后1 d腹腔镜组患儿血清CRP水平低于Soave组,术后6个月Krickenbeck评分高于Soa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HSCR能减少患儿出血量,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恢复。
- 杜天常亚丽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
-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HSCR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出血量、麻醉时间等术中指标,肛门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Krickenbeck评分及排便频次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Krickenbeck评分高于对照组,排便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2.9%)高于观察组(17.9%),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对肛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术中血量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李凡王有亮祁英文王勇赵平顾琦
- 关键词: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经肛门SOAVE术腹腔镜辅助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远期疗效被引量:7
- 2019年
-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为1/5000~1/4000,居小儿消化道畸形第二位[1]。HSCR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胚胎发育的5~12周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导致末端肠壁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病变肠管持续痉挛性收缩,蠕动消失,近端肠管扩张而出现腹胀、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临床表现,是一种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2]。
- 刘远梅
- 关键词:巨结肠远期效果
- 快速康复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9例,依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和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理念),观察两组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治疗中有明确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张莹楠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腹腔镜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快速康复理念
-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对先天性巨结肠(HSCR)患儿术后肛门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07例HSCR患儿,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n=57)和B组(常规经肛门Soave术,n=50)。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术后肛门功能、炎症反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切除肠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和排便频次少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Krickenbeck评分显著高于B组,术后3h、12h、24h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HSCR更利于患儿肛门功能改善,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陈明屈振繁赵名君慕晓龙贾俊枝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肛门功能炎症反应
-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2012年本院收治并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13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行改良Duhamel根治术的6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准备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前准备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肠梗阻、污粪与便失禁、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后鞘不切开及切开范围较小的患儿小肠结肠炎及便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相比,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术中应尽量完全切开直肠后鞘,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杨向东徐建中周凯陈芳芳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
-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对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及疗效评估,总结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术前经钡灌肠检查和(或)直肠粘膜活检明确诊断,其中32例常见型,9例长段型,7例短段型,经充分的肠道准备后,采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改良Soave术式)进行治疗,对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并评估其近远期疗效。结果均成功完成一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无再次手术者,无死亡病例,治愈率100%。短段型及常见型共39例单纯经肛门手术,长段型7例腹腔镜辅助,2例开腹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平均为(7±2)d,手术时间平均为(88±15)min,出血平均为(7±2)ml,切除肠管长度平均为(18±6)cm,住院天数平均为(10±2)d。随访3个月~8年,无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夹层感染及腹腔感染等);远期并发症有吻合口狭窄9例,便秘8例,大便失禁8例,小肠结肠炎10例,肛周皮炎10例,经过处理均治愈或好转。术后半年复查钡灌肠检查均提示结肠形态恢复良好,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消失。术后1年排便功能评分4分38例,3分7例,2分1例。所有病例均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良好。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使大部分确诊的新生儿巨结肠患儿一期完成根治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
- 肖尚杰杨文熠葛午平谈蕴璞周佳亮张颖汤勤丽朱小春
- 关键词:新生儿巨结肠手术
- 小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C-反应蛋白变化规律的探讨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以便及早地发现术后感染及恰当的治疗,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方法对67例肠道手术患儿进行术后CRP动态监测,利用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光电比浊法,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1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ml进行CRP测定。根据有无并发症将数据分为两组,探讨其术后变化规律,进而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的诊断提供佐证。结果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术后3天内CR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5天至术后11天CRP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浓度的改变反映了疾病的非特异性变化,但对于小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
- 代海平徐波姜浩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巨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