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2篇“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相关文章
- 新生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赵威江浪进
- 关键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新生儿期自动检测系统正常新生儿凝血功能足月分娩
-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尿毒症透析前后的变化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FMP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外周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在血液透析(HD)前后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采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动力学检测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健康人及尿毒症患者HD前后的FMPF、tPA和vWFAg的含量。结果:HD前后,肾病患者FMPV、Fbg、tPA及vWFA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前,FMPV、Fbg、vWFA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D后1h,FMPV、Fbg、vWFAg较HD前显著升高(P<0.05),t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后24h,FMPV、Fbg、vWFAg的变化较HD前更为显著升高(P<0.01),tPA恢复至透析前水平。结论:肾功能衰竭患者的Fbg、vWFAg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经HD后进一步增高而致凝血机制过度激活,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加之HD后组织释放的活化剂使tPA显著降低,使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特别经多次HD者,更易发生肺栓塞。因此,以FMPF、vWFAg及tPA作为对肾病患者HD前后的病程进展及预后的评价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燕婕王曦付玲
-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
- 110例新生儿凝血三项及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的研究
- 目的研究新生儿凝血功能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方法常规测定新生儿PT、APTT和FIB,并利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自动监测系统测定新生儿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新生儿凝血功能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情况。结果...
- 赵威
- 关键词:纤维蛋白单体FIB凝血功能凝血三项
- 文献传递
- 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介入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变化的关系(英文)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评价远较Fbg水平的测定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及康复介入对其的影响作用。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和神经内科。对象:2001-09/2002-03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10例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方法:随机选取3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位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的异常情况。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较健康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显著增高(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Fbg水平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的异常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P<0.01),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异常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4~31倍;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组FMPV较后循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康复介入前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康复介入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参数有所降低,但与治?
- 洪梅魏文宁李红戈杨锐杨焰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脑缺血康复
- 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对肾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和D-二聚体改变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FMPF)和D 二聚体 (D D)在抗凝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 :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动力学检测法和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在 10 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测定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FMPF)及D 二聚体 (D D)的变化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前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PV)及纤维蛋白原 (Fbg)有显著或极显著增高 (P <0 .0 5或P <0 .0 1) ;治疗后降低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 ,FMP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抗凝治疗前患者血中的D D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治疗后较治疗前又显著升高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增高极显著 (P <0 .0 1)。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其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凡有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之患者 ,经抗凝治疗后 ,FMPF呈显著降低 ,而D D显著升高 ,表明抗凝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刘燕婕罗顺德丁虹
- 关键词:纤维蛋白单体D-二聚体低分子肝素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康复介入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及康复介入的影响。方法 检测 110例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其中 31例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前后和 5 0例健康人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较健康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显著增高(P <0 .0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原 (Fbg)水平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PV)的异常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 (P <0 .0 1) ,Fbg水平异常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异常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度 (RR)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 4和 31倍 ;脑梗死患者中 ,前循环梗死组FMPV较后循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康复介入前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康复介入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参数有所降低 ,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状态 ,其异常幅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尽管一般的康复介入不能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殊的康复介入对于血液凝血机制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洪梅魏文宁李红戈杨锐杨焰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介入
-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对脑梗死病情评价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与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8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不同的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 ;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分为轻、中、重三型 ,检测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 ,设立 5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不同梗死体积组中 ,大梗死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PV)较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显著增高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 ,重度缺损组FMPV和分子功能参数较轻度缺损组显著增高 ,中度缺损组FMPV较轻度缺损组显著增高。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纤维蛋白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不仅能全面地反映纤维蛋白原 (Fbg)的质量状态 ,而且与脑梗死的病情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 ,特别是FMPV的增加可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对患者病情的临床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 洪梅魏文宁李红戈杨锐杨焰
- 关键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脑梗死病情神经功能缺损梗死体积
-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D-二聚体监测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脑损伤病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有效监测指标。方法 :检测脑损伤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脑损伤病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 (FMPV)、纤维蛋白原含量 (Fbg)和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②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且随治疗进程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 杨锐张方成魏文宁杨焰宋善俊
- 关键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D-二聚体脑损伤凝血功能
- 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在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测定与意义
- 2002年
- 目的 检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以了解其凝血功能。方法 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相关数值。结果 16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①纤维蛋白原聚合反应速度为 0 312± 0 0 6 5 ;②最大吸光度为 0 175± 0 .0 35 ;③凝固性纤维蛋白含量为 15 0± 30 (mg/dl) ;④纤维蛋白聚合体反应速率 /最大吸光度比值为 1 790± 0 .16 0 ;⑤反应延滞时间为 - 2 1± 5 (s)。结论 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反应时间增快 ,但其他各项指标均下调 。
- 董临江孙玉卫张小蔓周立红邹亚红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 急性白血病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测定被引量:1
- 2002年
-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纤维蛋白原 (Fbg)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用蕲蛇酶水解 Fbg,动态观测 96例健康人和 89例 AL 患者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结果显示 :AL 组的 Fbg含量和 Fbg分子功能及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PV)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其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较 APL 不伴 DIC组的 FMPV、Fbg明显减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 )。提示 :Fbg功能的检测对 AL,尤其是 APL 伴
- 杨焰魏文宁杨锐宋善俊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