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6篇“ 突触后膜“的相关文章
突触上受体的调节实例及拓展训练
2023年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材提到“吸食可卡因,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但未就原因进行深入解释。就这个问题,笔者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同大家分享。1.突触上多巴胺受体减少的原因可卡因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兴奋剂,能够改变大脑感受周围环境的功能。可卡因能促进一些特定神经递质释放.
宋金红
关键词:多巴胺受体人教版教材突触后膜神经活动神经递质释放周围环境
P2X7受体抑制剂A804598通过作用于突触神经连接蛋白NLGN影响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严重程度
目的:  分析癫痫发作24h内P2X7受体(P2X7R)和神经连接蛋白(NLGN)的表达特点,并探讨P2X7R抑制剂影响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程度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1h...
孙天鹏
关键词:癫痫动物实验
文献传递
突触AMPA受体输运机制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AMP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主要的特异性受体,研究AMPA受体在突触上如何迁移运动,可明确突触传递强度的生物物理基础.AMPA受体位于突触突触致密区,在突触区域以及突触外之间的区域输运.本研究建立了AMPA受体的动态输运模型,并且探讨AMPA受体在突触3个区域中数量与跃迁概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解析求解方程组的稳定解和特征根发现,AMPA受体在PSD、ESM和细胞内部3个部位的稳态数量,数学解析结果与数值结果相一致,并且不依赖于初始分布.特征根的数学解析解可以表达为各跃迁概率的函数,其大小决定系统演化的时间尺度.我们的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调控AMPA受体上下的钙离子依赖的化学信号通路,以及介导突触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淮瑞李印贇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AMPA受体跃迁
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及突触致密物质9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及突触致密物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material 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D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组(3-MA组)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ap组)。每组又分为模型制备成功1、2、4、8周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应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Syn、PSD-95蛋白表达。结果(1)与Sham组比较,VD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增加,Syn、PSD-95蛋白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VD组比较,3-MA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减少,Syn、PSD-95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Rap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增加,Syn、PSD-95蛋白表达降低(P均<0.01)。(2)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与Syn、PSD-95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抑制自噬有利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突触重塑。
刘斌刘金霞毛文静张文彦邓春颖张晋霞马原源贺永贵李世英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自噬突触素突触可塑性
脑缺血再灌注突触NMDA受体重塑性机制的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突触NMDA受体发生迁移重塑的机制。方法实验使用脑缺血再灌注Wistar大鼠模型,分为无缺血再灌注对照组(Ctrl),缺血再灌注0.5h组(I/R-0.5h),缺血再灌注4h组(I/R-4h),缺血再灌注24h组(I/R-24h)。再灌注时间达到将脑组织取出,并制成脑组织匀浆液(HOM),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突触组分(SYN)和突触组分(EXTRA),通过Western Blot分析Src蛋白激酶的表达分布及NMDA受体NR2A和NR2B的表达分布。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脑缺血再灌注0.5h,突触组分Src蛋白激酶出现超激活状态(P<0.01),NR2A和NR2B在突触组分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NR2A和NR2B在突触组分中的表达升高(P<0.05);在再灌注4h,Src蛋白激酶激活程度更加明显(P<0.01),NR2A和NR2B在突触组分中的表达仍显著下降(P<0.05),但NR2A和NR2B在突触组分中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突触出现Src蛋白激酶超激活状态,并介导NMDA受体NR2A和NR2B的表达分布出现重塑性,NMDA受体从突触突触转移聚集。
周海霞李朝晖赵景伟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NMDA受体
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突触Neuroliginl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突触突触细胞粘附分子Neuroligin1表达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80~3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2)和切口痛组(I组,n=36)。I组制备大鼠右足切口痛模型,于术3 h(T1)、1 d(T2)和3 d(T3)时随机取12只大鼠行累积疼痛评分(CPS),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然处死大鼠取L3-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突触Neuroligin1、突触致密蛋白(PSD-95)、谷氨酸受体1(GluR1)和谷氨酸受体2(GluR2)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脊髓背角Neuroligin1和PSD-95的共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I组T1-3时CPS升高,MWT降低,T1,2时脊髓背角突触Neuroligin1和GluR1表达、T1时Neuroligin1与PSD-95共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大鼠切口痛的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与脊髓背角突触Neuroligin1调控的信号通路有关。
郭瑞娟利雪阳马丹旭薛照静上百田鸣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AMPA
PICK1在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AMPA受体微小兴奋性突触电流及AMPA受体表达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PICK1)在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使君子酸(AMPA)受体微小兴奋性突触电流(mEPSCs)及AMPA受体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出生14~18 d雄性SD幼鼠36只,体重50~60 g,麻醉处死取腰段脊髓,随机取18只幼鼠腰段脊髓,制备400 μm厚脊髓切片108张(用于全细胞片钳检测),余腰段脊髓,制备5 μm厚脊髓切片108张(用于免疫荧光检测),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6):空白对照组(C组)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min;瑞芬太尼组(R组)在含终浓度4 nmol/L瑞芬太尼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min;瑞芬太尼+PICK抑制剂组(R+PICKi组)在含终浓度4 nmol/L瑞芬太尼及50 μmol/L PICK抑制剂FSC231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min。采用全细胞片钳检测AMPA受体介导的mEPSCs的振幅与时间间隔,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MPA受体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R+PICKi组mEPSCs的振幅增大、时间间隔缩短,GluR1和GluR3表达上调,GluR2表达下调(P〈0.05);与R组比较,R+PICKi组mEPSCs的振幅减小、时间间隔延长,GluR3表达下调,GluR2表达上调(P〈0.05),Glu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K1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AMPA受体mEPSCs及AMPA受体表达的过程,可能是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
兀兀孙哲王志芬王国林
关键词:受体AMPA哌啶类
BDNF通过上调Rab8-GTP水平调控突触AMPA受体的局部运输
目的及背景: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中的重要成员,不仅能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与分化,树突和轴突的生长,而且在调节突触可塑性过程中...
陈群
关键词:突触后膜分子调控膜泡运输
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成酶E1内活性中心环动态研究及人突触致密物-95的N端肽段的十六烷基化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蛋白动态变化和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进行蛋白结构的修饰并进一步测定蛋白结构是两个重要的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手段,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了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成酶E1和人突触致密物-95(postsy...
李玉洁
关键词:HSQC
文献传递
睾酮对β-淀粉样蛋白1-42寡聚体联合去势对大鼠脑内突触致密物-9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睾酮对β-淀粉样蛋白(Aβ) 1-42寡聚体联合去势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海马CA1区分别注射Aβ1-42寡聚体10 μg联合去势,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样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睾酮组、氟他胺组、氟他胺+睾酮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尼氏染色计数各组正常锥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脑内突触致密物-95(PSD-95)的表达量.结果:睾酮组细胞计数、PSD-95表达量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但与其余3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氟他胺组、氟他胺+睾酮组、模型对照组中神经细胞数量与PSD-95表达量组间均无差异.结论:睾酮对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是通过增加细胞存活率与雄激素受体途径实现的.
宋嵬贾建新闫旭升方欣杨占君蔡志平崔成立
关键词:睾酮突触可塑性

相关作者

刘宝松
作品数:53被引量:278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撞击伤 GLUR2 PTEN 突触后膜 AMPA受体
曾琳
作品数:122被引量:433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龙在云
作品数:148被引量:491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分化 大鼠脊髓损伤
陈恒胜
作品数:127被引量:483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损伤脊髓 神经生长因子 诱发电位 神经元
李立君
作品数:24被引量:310H指数:6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神经肌接头 海马脑片 烟碱受体 突触后膜 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