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9篇“ 穿支蒂皮瓣“的相关文章
胫后动脉穿蒂皮的进展研究
2023年
探讨胫后动脉穿蒂皮的解剖类型与设计方法的发展及临床实践中在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方面的应用与优缺点。方法 对国内外有关胫后动脉穿的文献进行广泛查阅并作出综述。结果 胫后动脉穿是以胫后动脉为血供来源动脉,操作相对简单,血管蒂部位置恒定,鲜有变异,无需牺牲主干动脉血供,动脉血供可靠,静脉回流充足,供区创伤小,可修复面积大,可适用场景较广,创面可直接缝合或通过简单的植皮手术一期闭合等优点。结论 胫后动脉穿蒂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是显微外科皮移植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对胫后动脉穿在解剖类型划分、皮供区设计和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面均存有诸多主张,这仍然是我们需要持续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曾泓杰蒲丹秧茂盛
关键词:胫后动脉穿支穿支皮瓣显微外科筋膜蒂
三种穿蒂皮修复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回顾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3种穿蒂皮修复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2年1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骨科修复重建中心收治的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区缺损部位、形状、面积及供区穿血管穿出点,在上臂中下段设计上臂内侧远端穿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在前臂近端设计肘下动脉穿蒂螺旋桨皮或骨间后动脉穿蒂V-Y推进皮,转位修复肘关节周围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切取患肢较隐蔽区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对供、受区进行随访观察,并在末次随访时从以下3个方面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1)由患者对治疗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2)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3)综合评价:参考下肢踝关节周围创面修复评价标准进行评分,16~21分为优,11~15分为良,6~10分为可,0~5分为差,同时计算优良比例,即优、良例数之和/总例数×100%。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男31例,女20例;年龄16~87岁,平均56.1岁;缺损位于肘前区20例,肘后侧18例,肘关节内侧8例,肘关节外侧5例;清创后缺损面积为3.5 cm×2.5 cm~16.0 cm×6.0 cm。51例患者中采用上臂内侧远端穿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修复21例,肘下动脉穿蒂螺旋桨皮修复19例,前臂近端骨间后动脉穿蒂V-Y推进皮修复11例,皮切取面积为4.5 cm×3.5 cm~18.0 cm×8.0 cm。术后46例皮完全成活,5例皮远端边缘不同程度坏死(≤1.5 cm×1.0 cm),其中上臂内侧远端穿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2例,肘下动脉穿蒂螺旋桨皮2例,前臂近端骨间后动脉穿蒂V-Y推进皮1例,均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皮存活良好,外观不臃肿,色泽、弹性与正常皮肤接近
林涧吴立志王相张天浩王之江郑和平
关键词:穿支皮瓣肘关节软组织缺损修复外科手术
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蒂皮成活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蒂皮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25只。于每只SD大鼠右侧背部设计并切取以肋间后动脉穿为蒂的皮,大小为10.0 cm×2.5 cm,A组保留穿及其周围2.5 cm×1.0 cm的筋膜组织,B组仅保留穿,尽可能剔除穿周围的筋膜组织,最后均将皮原位缝合。观察术后2组皮成活情况,并计算皮成活面积百分比;切取2组皮组织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血管生成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术后第7天HE染色切片中的血管密度,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组皮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珠蛋白(CYGB)表达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皮组织中HIF-1α和CYG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皮术后成活良好,B组术后7 d皮远端缺血坏死,A组皮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6.19%±0.65%,高于B组的88.9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皮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A组新生血管多于B组;A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分别为(7.77±0.92)条/mm 2、(65.23±14.62)μm、(10.49±1.99)μm,均高于B组的(5.82±0.85)条/mm 2、(40.61±7.78)μm、(6.27±2.6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组HIF-1α表达高于B组,并逐渐趋于稳定;A组和B组CYGB表达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术后第1、3天A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B组(P均<0.01),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第5、7、9天B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A组(P<0.01),直至第9天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5、9天A组中CYGB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CYGB表达量均
王雪董炎菲李心怡李小静
关键词:穿支蒂皮瓣筋膜低氧诱导因子-1Α
保留穿蒂皮筋膜组织对大鼠背部皮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保留皮穿蒂部的筋膜对大鼠背部皮成活的影响,探讨血流动力学改变方式及机制。方法 自2016年1—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选取30只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在大鼠右侧背部建立大小为8.0 cm×2.0 cm的局部原位皮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10只/组。A组为穿组,B组为穿筋膜蒂皮组,C组为随意皮组。A、B组大鼠以右侧肋间后血管为皮穿血管。术后观察皮颜色、肿胀及坏死情况,计算术后7、14 d 3组皮的成活率;术后7 d内对3组皮血流灌注值进行比较;术后7、14 d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进行背部皮造影,观察皮血管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7、14 d,A、B组成活率显著高于C组,其中B组成活率高于A组,3组皮成活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氧化铅灌注造影显示,B组皮血管真性吻合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结论 保留皮穿蒂和周围部分筋膜比单纯保留穿或筋膜更加有利于皮成活。
朱文静王瑜李心怡李小静
关键词:穿支皮瓣筋膜激光多普勒
游离分叶股前内侧穿蒂皮的切取技巧和临床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游离分叶股前内侧穿蒂皮的切取技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65例口颊癌洞穿性缺损患者,拟采用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皮移植修复,其中15例术中发现股前外侧穿实际为股前内侧穿的分,转而制备游离分叶股前内侧穿蒂皮修复。男12例,女3例;年龄29~55岁,平均34.6岁。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T4N0M07例,T4N1M04例,T3N1M02例,T3N2M02例。病程1~10个月,平均6.3个月。行口颊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0 cm×6 cm。股前外侧皮岛切取范围为5 cm×4 cm~13 cm×6 cm,股前内侧皮岛范围为5 cm×3 cm~10 cm×6 cm。4例根据股前内侧穿主干的实际分情况制备游离三叶股前内侧皮,7例穿血管蒂同时携带股内侧肌用于填塞口底腔隙缺损。15例患者中,股前内侧穿血管蒂来自于股动静脉主干8例、旋股外侧动脉降主干4例、旋股外侧动脉主干3例。结果术后发生血肿2例,急诊探查后成功挽救皮;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1例发生股前外侧皮岛部分坏死,采用清创缝合后愈合。其余皮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4.6个月。皮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张口、语言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3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皮移位修复。4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同侧3例、对侧1例),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3年生存率为86.7%(13/15)。结论股前内侧穿血管在皮下发出分布于股前外侧区域的分,可被用于制备股前区分叶皮,修复口颊癌根治手术后遗留的洞穿性缺损。
宋达疆李赞章一新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皮瓣洞穿性缺损
延迟术联合分次断蒂法应用于无显著穿的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前中足组织缺损1例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报告1例前中足组织缺损且胫后动脉无显著穿患者的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方法。方法:在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前中足组织缺损过程中采用皮延迟术联合分次断蒂法。结果:术后14 d拆线,皮成活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皮质地柔软、血运良好,患侧踝部屈伸功能接近健侧,行走及负重感受均良好。结论:中足及前足创面采用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时,若皮蒂部不能探查到穿,采用皮延迟术联合分次断蒂法为保肢治疗提供了希望。
胡长青王保申郝志伟刘克郭兰丁思广张羽李珊梁宁
关键词:皮瓣穿支
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分析
2022年
足踝部区域因皮肤弹性差,软组织缺乏,出现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后,修复难度大。本文中为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疗法,探究其应用情况,在皮修复重建中的重要性,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目标人群,采用便利抽样法从中选取30例入组,完成入组对象临床病历归纳后行回顾性分析,入组对象均接受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治疗,首先进行皮设计,完成此项工作后对设计好的皮做一前侧缺口处理,其后探寻胫后动脉穿,对管腔位置、直径、穿数量等有进一步明确掌握,完成皮切取工作后,对其血供状态进行仔细检查,并对皮蒂部进行处理,尽可能剔除无效皮肤,逆行将皮转位至受区。结果 入组对象胫后动脉穿蒂皮修复术手术均顺利,且移植皮成活率100%,1例患者皮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现象,经修复、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治疗后入组对象均能积极配合完成随访工作,恢复情况理想,皮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坏死、外观臃肿现象,患肢活动度与功能恢复良好,且可负重行走。结论 在足踝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胫后动脉穿修复疗法,不仅可减少手术创伤,对于改善皮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情况有重要作用,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可见该疗法临床应用效果明确。
孟剑
关键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胫后动脉患肢功能
多种局部穿蒂皮修复鼻翼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选择
目的对成人新鲜尸体头部标本行Mimics三维重建、血管铸型标本制作,初步判定鼻翼周围是否具有制备穿的血管条件并探寻源血管。传统血管解剖,探究源血管间分布规律,结合穿体区体表分布的数字化血管造影图,初步证明鼻翼周围...
刘誉
关键词:鼻翼缺损三维重建修复外科手术
面部自由式穿蒂皮的解剖基础及其修复眶睑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3种自由式穿蒂皮修复眶睑部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基础及应用方法。方法(1)选用5具新鲜明胶氧化铅灌注的新鲜尸头,制备3种自由式穿蒂皮模型,观察源血管及穿的分布和来源;(2)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自由式穿蒂皮修复眶睑部缺损患者25例,缺损面积1.5 cm×1.0 cm~4.0 cm×3.0 cm不等,分别采用的自由式类型为鼻唇沟-内眦动脉穿蒂皮、颞部-颧眶动脉穿蒂推进皮、眉间-滑车动脉穿蒂皮进行修复。结果(1)解剖学结果:眶睑外侧缘颞浅动脉向眶睑部发出颧眶动脉配眼轮匝肌的血管,并形成大量的吻合。眶睑部下缘中面部从面动脉开始,游离出内眦动脉,鼻背动脉及与眼轮匝肌吻合的血管,三者之间在眶睑部有丰富的吻合;眶睑中内侧游离出滑车上动脉发出多个穿营养上睑内侧区域,测量上述动脉发出穿直径为(0.63±0.18)mm。(2)25例皮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经1~24个月随访,患者术后眶周形态恢复良好,未见眼睑外翻等并发症,未见癌种复发。结论根据眶睑部缺损部位及大小选择3种自由式皮修复。自由式穿蒂皮切取简单、损伤小,是修复眼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较适宜方法。
李心怡李小静宁金龙张伟张林朱飞崔怀瑞
关键词:自由式穿支蒂皮瓣
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降动脉及其穿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均得到良好显影,穿点明确,穿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降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周正虎巨积辉李雷邓伟李昌松
关键词:膝降动脉隐动脉穿支皮瓣

相关作者

高伟阳
作品数:583被引量:1,608H指数:2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皮瓣修复 软组织缺损 内窥镜 再植
胡长青
作品数:89被引量:258H指数:11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穿支蒂皮瓣 腓动脉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李志杰
作品数:411被引量:912H指数:15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创面修复 掌指骨骨折
陈星隆
作品数:356被引量:849H指数:16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内固定 皮瓣修复 掌指骨骨折
马战备
作品数:52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穿支蒂皮瓣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外科皮瓣 腓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