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60篇“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相关文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2024年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并计算和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率为78.33%,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65.00%,显著低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P<0.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不但高效无创,且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首选方式。
郭晓伟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的分析与观察。结果 DSA检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48例、30例、42例,联合诊断(CT+MRA)于上述疾病检出率方面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中检出准确率、总检出准确率方面,联合诊断(CT+MRA)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可进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强化,清晰显像出脑部病变状况,协助临床早期拟定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程琳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价值分析
2024年
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资料10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血管造影检查为准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脑血管疾病的准确度相比头部螺旋CT检查准确度更高(P<0.05);同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数据表现更为显著(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下的阳性预测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发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出现脑动脉狭窄情况。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成像效果好等特点,可为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值得应用。
杨超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研究
2024年
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 在对疾病诊断正确率方面,CT的正确率比MRA更低,成像效果方面,MRA比C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脑血管疾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有效提高对疾病类型的准确率,成像效果也更好,临床中可以运用。
王学伟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疾病
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探讨肾血管解剖变异
2024年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3D-slicer软件进行重建后,根据模型,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角度对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肾动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混合型变异;肾静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混合型变异。结果:本研究222例患者(共444个肾),男性、女性的肾动脉变异比例分别为40.83%、40.20%,肾静脉变异比例为25.42%、3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和肾静脉存在变异分别为180个(40.54%)和127个(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个(17.11%)肾存在多支肾动脉,右肾35个(15.76%),左肾41个(18.46%);132个(27.73%)肾存在肾动脉早发分支,分别为右肾92个(41.44%),左肾40个(1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7个(28.60%)肾存在多支肾静脉,右肾81个(36.47%),左肾46个(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金标准”术中所见,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222例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阳性的有195例,阴性27例,漏诊3例,误诊5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4、0.984、0.828。结论:3D-slicer软件对3D-DCE-MRA数据重建结果能够在手术前精准对患者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肾血管变异情况。
何大业王星唐懿刚卢景海
关键词: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2023年
血管疾病患者中,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操作流程、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调查对象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经血管造影检查予以证实,统计发现,全部患者样本数为55,入院时间开始于2020年11月,结束于2022年11月,而后提供临床诊断,所涉方案有:多层螺旋CT扫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统计最终结果,内容包括: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结果(疾病分型、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1)关于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数值予以测定,在多层螺旋CT扫描后为83.64%(46/5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干预后为96.36%(53/55),可见,后者比前者高,P<0.05;(2)疾病分型中,主要包括:脑梗死、颅内动脉瘤、脑出血,抽取调查对象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干预后,测定值为38.18%(21/55)、32.73%(18/55)、25.45%(14/55);且伴随脑动脉狭窄现象,分布位置在:大脑前动脉(30.19%,16/53)、中动脉(33.96%,18/53)、后动脉(30.19%,16/53)、颈内动脉处(5.66%,3/53)。结论 临床诊断过程中,在脑部病变情况较好显示,提高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方面,和多层螺旋CT扫描相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更具优势,在医生治疗疾病中提供参考价值较高,推广意义显著。
张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扫描检出率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观察
2023年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意义。方法 2021.03-2022.12,本院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对其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分析疾病诊断准确率;磁共振诊断结果。结果 相比较之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准确度更高(P<0.05);磁共振诊断结果方面,检出患者均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状况。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对于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清晰显现,诊断准确率较高,便于患者后期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可靠度较高的治疗参考依据。
覃健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准确率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探究
2023年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方法 以我院2021年收诊的8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于不同诊断方法的价值进行探究。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诊断结果准确例数、准确率40例、100.00%和29例、72.5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数据为24(60.00)、8(20.00)、12(30.00)、6(15.00)和15(37.50)、5(12.50)、6(15.00)、4(10.00),观察组采取的诊断方法更有效,对患者脑部狭窄诊断有更高的价值,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数据为100.00(26/26)、100.00(14/14)、100.00(40/40)、77.78(21/27)、61.54(8/13)和80.77(21/26)、57.14(8/14)、67.50(29/40)、100.00(26/26)、100.00(14/14),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运用可以确定患者的发病状态,观察患者病变结构具体信息,对于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判断也有一定的意义,这种诊断方法相比常规诊断技术更为有效,适合在这类患者病情诊断和判断中运用。
王兵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讨
2023年
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患者60例,均先后开展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将血管造影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并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情况,并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脑血管病患者特征。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阳性49例,阴性11例;多层螺旋CT显示阳性39例,阴性21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阳性47例,阴性13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7例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14例(29.79%),脑梗死18例(38.30);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31.91%);大脑后动脉狭窄20例(42.55%)。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能提升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给临床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出重要参考依据。
祖兴伟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敏感度特异度
冠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的对比研究
2023年
分析冠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CA)技术和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的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140例,均为南阳医专一附院2021 年10月至2022 年12月收治病人,患者均行冠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冠脉造影,分析彩超结果存在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通过对冠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冠脉造影的两种检查结果准确性和斑块数量记录做出对比。结果 140例冠心病患者中,55例患者为左心室舒末直径异常,15例患者为右心室流出道异常,31例患者为左心房内径异常,14例患者为左心房及右心房内径异常,15例患者为左心房及主动脉内径异常;冠状动脉造影特异性98.57%(132/140)高于冠状磁共振血管成像特异性94.28% (138/140)。冠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CA)技术和冠脉造影检查斑块结果分别检查准确率为83.57%(119/140)、97.14%(136/140)。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磁共振成像(MRCA)技术可以用来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及斑块的检查,两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根据相关的指标的变化,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和随访,为临床的诊断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于淑军陈豫贤代聚平肜云鹏杨丽丽
关键词:冠脉造影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相关作者

李明华
作品数:313被引量:1,903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磁共振成像 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李昌宪
作品数:47被引量:246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血管成像 糖尿病足 螺旋CT
冯祥太
作品数:40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CT 影像技术 教学方法 成像 图像质量
梁东群
作品数:17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CT 磁共振成像 CT引导下穿刺 高血压脑出血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陈建林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侧支循环 门静脉高压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