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1 篇“ 硬组织变化 “的相关文章
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骨性Ⅲ类均角患者颌面部软、硬 组织 变化 的影响 目的: 采用面部三维扫描仪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早期矫形治疗对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均角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颌骨、牙齿及软组织 变化 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吉林大... 李超关键词:上颌快速扩弓 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错颌拔牙矫治前后硬 组织 变化 研究 2022年 探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错颌拔牙矫治前后硬 组织 的变化 。方法 选取84例11-15岁并且CVMS分类处于CVMSⅡ和CVMSⅢ时期的患者,将其分为FH-MP>32°,SN-MP>40°的高角组27人,22°≤FH-MP≤32°,29°≤SN-MP≤40°的均角组29人,FH-MP<22°,SN-MP<29°的低角组28人。收集治疗前后的头影侧位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三组样本矫治前后的∠SNB,Co-Go,∠U1-L1,Ptm-6增大,∠ANB,∠U1-SN,∠U1-NA,U1-NA,∠L1-NB,L1-NB减小,高角组∠SNA减小,高角组和低角组Go-Me增大,高角组和均角组的ANS-Me增大。结论 青少年时期的安氏Ⅱ1错颌经过拔牙矫治后骨组织 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临床治疗中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1错颌应根据其特点,控制矫治的疗效。 马青 何瑞杰 沈悦关键词:拔牙矫治 硬组织 头影测量分析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后的软、硬 组织 变化 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软、硬 组织 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60例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直丝矫治器治疗。观察2组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硬 组织 指标(SNA、SNB、ANB、U1-NA夹角、U1-NA距离、L1-NB距离、L1-NB夹角、U1-L1夹角)和软组织 测量指标[UL-U1、LL-L1、覆盖(over jet)、覆[牙合](overbite)、上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upper-lip)、下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lower-lip)、颏沟倾角、颏软组织 厚度]的变化 。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U1-NA、U1-NA、L1-NB、L1-NB、覆盖、覆[牙合]、E-upper-lip、E-lower-li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U1-L1、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 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可显著改善安氏Ⅱ类骨性错患者口颌以及面部软、硬 组织 关系,远期效果良好。 牛树强 侯凤春 张倩倩 臧艳君关键词:TWIN-BLOCK矫治器 SanderⅢ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后软、硬 组织 变化 及垂直向相关性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Sande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后软、硬 组织 变化 和垂直向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拟行SanderⅢ矫治器矫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观察矫治前、矫治12个月后软、硬 组织 变化 ,分析软组织 与垂直向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12个月后SNB缩小(P<0.05),ANB、A-PTV、Go-Me增加(P<0.05),软组织 指标LL-LI增加(P<0.05),LL-EP减少(P<0.05),矫治后L1/MP缩小(P<0.05),U1E-PTV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L-U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正相关(P<0.05),LL-L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负相关(P<0.05),Sn-UL/FH与U6E-PP呈正相关(P<0.05)。结论:SanderⅢ矫治器可有效矫正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 组织 畸形,唇部形态随硬 组织 骨性关系改善而趋于协调,软组织 指标与硬 组织 垂直向关系密切。 付雪飞 邹贤玉 徐卫华关键词:垂直向 拔双尖牙掩饰性矫治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的软、硬 组织 变化 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从牙颌面软硬 组织 变化 ,评价拔牙掩饰性矫治对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5例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骨性、牙性和软组织 共20项测量指标的变化 ,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治疗后下切牙内收,L1/MP减小(-5.27±2.86)°;上下磨牙直立,U6/PP变化 (-2.92±2.95)°;L6/MP变化 (-7.59±4.44)°;下颌平面角维持;软组织 面凸角增加(3.76±2.98)°,下唇到E线和H线距离都减小,LL-E减小(-1.67±2.25)mm,LL-H减小(-0.72±0.30)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双尖牙掩饰性矫治轻中度骨性高角Ⅲ类错牙合后,牙齿咬合和软组织 侧貌改善,矫治过程要注意控制切牙和磨牙的垂直方向移动。 王悦 易周关键词:拔牙矫治 头影测量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硬 组织 变化 比率的三维研究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 :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面部软、硬 组织 三维方向上变化 的相关性,以及手术前、后软、硬 组织 的变化 比率,以期更好地对术后软组织 外貌进行预测。方法:对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分别于术前2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颅面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及面部软组织 3D摄影成像,将采集的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转换为三维面像数字化模型,建立三维测量坐标系(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筛选19个软、硬 组织 标记点并进行测量、对比和配对,共12对。读取标记点的三维坐标(X、Y、Z),进行手术前、后的定点对比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对软、硬 组织 标志点在X轴即左右方向仅Pn/A、Gn'/Gn及Me'/Me存在相关性,在Y轴即上下方向仅Gn'/Gn存在相关性,在Z轴上所有软、硬 组织 配对点均存在相关性。除UL'/UI及UL/SPr外,均为高度相关。手术前、后,下颌的软、硬 组织 测量标志点的变化 比率大于上颌。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软、硬 组织 的变化 主要集中于Z轴即前后向的变化 ,各软、硬 组织 配对标志点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且下颌软、硬 组织 位移比率大于上颌。 吴雨桐 孙健 李亚莉 李亚莉 陈立强 陈晨 李莉 李莉关键词:三维重建测量 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 组织 变化 的长期疗效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 组织 变化 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正畸临界患者4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20例。拔牙组进行拔牙正畸治疗,非拔牙组则采取非拔牙正畸治疗。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对其硬 组织 变化 长期疗效进行观察,并对拔牙与非拔牙组容貌美观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2组患者完成治疗时,硬 组织 变化 疗效:中线与侧方咬牙合对位关系、牙齿排列、覆颌覆盖,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容貌美观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访1~2年发现,硬 组织 变化 疗效,拔牙组中线与侧方咬牙合对位关系、牙齿排列、覆颌覆盖和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间容貌美观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正畸临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拔牙、非拔牙正畸疗法均会对其硬 组织 带来影响,其呈现较理想治疗效果,但拔牙疗法在容貌和美观方面较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谭太江关键词:拔牙 硬组织变化 双颌正颌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硬 组织 变化 的研究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正颌手术治疗各阶段硬 组织 的变化 及其术后稳定性。方法选择30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双颌手术,采用SPSS 20.0软件对治疗前(T_0)、手术前(T_1)、手术后6周(T_2)以及治疗结束时(T_3)相关硬 组织 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 T_0与T_1相比,上下切牙的相应测量项目发生了显著变化 (P<0.05);T_1与T_2相比,上下颌各硬 组织 标志点分别向前上和后上移位(P<0.05),SNA角、SNB角、ANB角、Wit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P<0.05),OP-SN增大显著(P<0.05),牙合平面发生了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变化 显著(P<0.05),垂直比例更为协调,均获得了良好咬合关系;T_2与T_3相比,上下颌各硬 组织 标志点分别有轻度的后下、前上移位趋势,但其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颌手术在上颌畸形治疗、面部垂直比例关系改善、牙合平面倾斜度的改变、咬合关系改变方面效果显著,其术后稳定性较好。 乔青芳 王旭霞 马丹 马丹 刘端芹 张君关键词:双颌手术 头影测量 硬组织变化 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 组织 变化 的三维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 组织 变化 规律,明确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所带来的面形轮廓三维空间变化 范围及大小。方法收集30例行上颌骨Le Fort Ⅰ截骨前徙术+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全头颅CT扫描检查,并在软件中进行头颅模型三维重建,于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标记点定点、测量,分析面部各区域硬 组织 解剖标志点的变化 。结果上、下颌骨水平横向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矢状向变化 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平均前徙2~3 mm,下颌平均后退5~6 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上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结论双颌手术前后面部硬 组织 变化 范围下颌大于上颌,面部整体变化 表现为变短、饱满。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形的变化 。 史雨林 刘彦普 田磊 白石柱 刘文静 商洪涛关键词:正颌手术 硬组织变化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 组织 变化 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 组织 的临床变化 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 。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 分别为(0.34±0.54)mm和(0.05±0.39)mm(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 分别为(0.43±0.42)mm和(0.36±0.48)mm(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 分别为(0.70±0.40)mm和(0.62±0.34)mm(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mm和(0.88±0.46)mm(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mm和(0.95±0.47)mm(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 组织 的变化 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 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吴敏节 邹立东 梁峰关键词:牙龈
相关作者
王大为 作品数:168 被引量:542 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正畸治疗 矫治 正畸 牙根吸收 安氏 王春玲 作品数:202 被引量:625 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正畸治疗 骨性 矫治 安氏 正畸 李立国 作品数:27 被引量:109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研究主题:软组织侧貌 下颌后缩 矫治器 隐形矫治 安氏 卢新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101 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口腔正畸学 正畸治疗 尖牙 正畸 后颅 周彦恒 作品数:260 被引量:1,481 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正畸 种植体支抗 骨性 正畸治疗 托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