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篇“ 盆神经“的相关文章
腹腔镜下保留神经丛的根治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排尿和排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神经丛的根治术(L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4月就诊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9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常规组45例。试验组行LNSRH,常规组行常规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LRH)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排尿与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阴道切除长度、淋巴结切除数目、宫旁切除宽度、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为(173.08±34.95) min,长于常规组的(132.31±28.07)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7.59±3.88)d、术后排便时间为(3.47±1.10) d,短于常规组的(19.75±4.96) d、(5.36±1.3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1、2.301、7.248,P<0.05)。试验组术后残余尿<100 mL的比例为68.89%,高于常规组的46.67%,尿频发生率为15.56%、便秘发生率为17.78%、下坠感发生率为4.44%,均低于常规组的35.56%、37.78%、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5、4.731、4.486、5.075,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急、尿潴留、尿失禁、腹泻、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SRH能够在确保手术范围的同时,减小手术创伤,减轻对术后排尿与排便功能的影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杨长香王博
关键词:早期宫颈癌排尿功能腹腔镜排便功能
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021年
目的探讨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前列腺炎模型组(n=10)、对照组(n=12)。通过前列腺内注射1%无菌角叉菜胶溶液建立大鼠的前列腺炎模型,检测前列腺炎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利多卡因阻滞神经节后检测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尿动力学参数。采用膀胱壁内注射荧光金(FG)前列腺内注射快蓝(FB)行逆行神经追踪双标技术检测神经节内是否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神经节切片内科观察到FG-FB双标神经元,证实神经节内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大鼠的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前列腺炎组阻滞前膀胱容量(1.01±0.03)ml大于正常组膀胱容量(1.00±0.02)ml及前列腺炎组阻滞后膀胱容量(1.00±0.0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8,P>0.05),前列腺炎组阻滞后大鼠排尿频率(12.6±0.13)次/小时低于前列腺炎组阻滞前大鼠排尿频率(24.55±2.14)次/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622,P<0.05)。前列腺炎组阻滞后大鼠不稳定收缩次数(1.5±0.5)次/小时少于前列腺炎组阻滞前大鼠不稳定收缩次数(22.3±2.6)次/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175,P<0.05)。结论前列腺内注射无菌角叉菜胶溶液可成功建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神经节内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董传江谢宗兰许朋董自强颜克钧
关键词:前列腺炎盆神经节排尿障碍
保留神经丛腹腔镜子宫颈癌根治术对排尿和排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颈癌根治术保留神经丛与否对于患者排尿和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该院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手术均采取腹腔镜子宫颈癌根治术,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神经丛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膀胱残余尿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结直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变化。结果保留神经丛组手术时间(179.6±45.9)min显著多于不保留神经丛组(142.7±3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较术前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术前(112.7±62.1)ml/cm H_(2)O、(24.7±4.1)ml/s、(43.3±9.7)cm H_(2)O,观察组术后(82.1±41.3)cm H_(2)O、(20.6±3.5)ml/s、(36.6±7.4)cm H_(2)O;对照组术前(103.6±60.6)ml/cm H_(2)O、(25.1±4.0)ml/s、(43.2±9.9)cm H_(2)O,对照组术后(60.1±35.2)ml/cm H_(2)O、(14.3±3.8)ml/s、(28.2±6.8)cm 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保留神经丛组在术后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明显高于不保留神经丛组[观察组术后(82.1±41.3)ml/cm H_(2)O、(20.6±3.5)ml/s、(36.6±7.4)cm H_(2)O;对照组术后(60.1±35.2)ml/cm H_(2)O、(14.3±3.8)ml/s、(28.2±6.8)cm 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神经丛组术后残余尿合格率显著高于不保留神经丛组,(观察组术后72.50%<100 ml、27.50%>100 ml、对照组术后42.50%<100 ml、57.50%>100 ml)尿频和平均导尿时间均显著低于不保留神经丛组[观察组术后6例(15.00%)、(12.4±3.3)d、对照组术后14例(35.00%)、(18.7±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神经丛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早于不保留神经丛组[观察组术后(33.6±6.4)h、对照组术后(37.8±6.1)h],便秘、里急后重均显著低于不保留神经丛组[观察组术后6例(15.00%)、2例(5.00%);对照组术
楼晓珍冯晓萍冯斌
关键词: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保留神经排尿功能排便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雄性大鼠双侧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异体同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膀胱壁多点注射以改善雄性大鼠双侧神经损伤(bilateral pelvic nerve crush,...
葛庆宇
关键词:排尿功能障碍
文献传递
雄性大鼠神经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的建立
2020年
目的建立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大鼠模型,研究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神经损伤组损伤双侧神经,假手术组仅显露神经但不做处理。4周后行膀胱功能检测,并留取膀胱组织行Masson染色及VAChT阳性神经纤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术后4周,神经损伤组大鼠膀胱质量(123.6±16.8)mg较假手术组(87.2±11.2)mg显著增加(P<0.05)。神经损伤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3.45±0.45)mL较假手术组(1.46±0.11)mL显著增加(P<0.05)。神经损伤组大鼠膀胱逼尿肌收缩力明显下降,最大排尿压峰值为(12.1±6.5)mmH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42.9±10.5)mmHg(P<0.05)。Masson染色示神经损伤组大鼠膀胱壁组织中平滑肌含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其胶原占比(19.75±5.46)%显著高于假手术组(9.95±3.25)%,(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神经损伤组膀胱壁内VAChT阳性神经纤维占比(7.46±1.68)%较假手术组(12.67±3.24)%显著减少(P<0.05)。结论损伤大鼠双侧神经可成功建立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表现为膀胱逼尿肌纤维化,VAChT阳性神经纤维减少及排尿功能受损。
葛庆宇肖峻沈洲
关键词:排尿障碍
小鼠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局部调控及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脊髓神经元,观察神经初级传入的突触前神经元与痛相关神经元的共存情况。结果:将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病毒注入神经后,脊髓和脑内大量核团,如下丘脑、运动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和腰骶髓后连合核(DCN)都可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DCN内存在大量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且SPR阳性神经元与神经跨突触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不共存,这些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呈GABA阳性。结论:DCN是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关键中继部位,内脏伤害性信息可能在DCN处进行初级调控后向上逐级传导。
邱欣彤史英武张明明
关键词:盆神经SP受体小鼠
保留神经丛的宫颈癌根治术对膀胱与结直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总结实施保留神经丛宫颈癌根治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其对膀胱与结直肠功能恢复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近五年来(2013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早期宫颈癌(2009FIGO分期:ⅠB~ⅡA)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n=28)为保留神经丛宫颈癌根治术病例,对照组(n=41)为传统术式病例,回顾性比较、分析保留神经术式对膀胱与结直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更少(P<0.05),手术时间更长(P<0.05);研究组的残余尿合格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尿频发生率较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里急后重发生率也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神经丛的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在保证手术范围同时能够减少手术对膀胱和结直肠功能的影响,推荐在熟知解剖、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开展实施。
牛永莉孔丽王艳贾晓波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保留神经膀胱功能直肠功能
腹腔镜下保留神经丛的子宫颈癌根治术对改善排尿排便功能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保留神经丛的宫颈癌根治术对改善患者术后排尿和排便功能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赤峰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n=41)采用保留神经丛的宫颈癌根治术,对照组(n=39)采用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排尿和排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宫旁切除宽度、阴道切除长度、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残余尿<100 ml率高于对照组(P <0.05),尿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尿急、尿失禁及尿潴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坠感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腹泻、便秘和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神经丛的宫颈癌根治术在保证手术范围的同时,能够减少手术对膀胱和结直肠功能的影响。
张广民陈鸿友宋丽华柳燕莹牛丽艳张云普
关键词:腹腔镜宫颈癌保留神经膀胱功能排便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双侧神经损伤大鼠排尿功能障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双侧神经损伤大鼠排尿功能障碍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神经损伤组、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干细胞移植组即钳夹损伤大鼠双侧神经后,给予膀胱壁内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术后4周,各组大鼠分别进行膀胱功能学检测,并取材膀胱壁组织行Masson染色。结果:膀胱测压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随着膀胱内生理盐水灌注,膀胱内压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尿液排出,再逐渐降至基线,最大膀胱排尿压可达(29.02±5.84)cmH_2O,明显高于神经损伤组,而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小于神经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壁组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胶原面积占比明显低于神经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膀胱壁内移植可抑制双侧神经损伤大鼠膀胱逼尿肌纤维化,提高逼尿肌收缩力,从而部分修复大鼠的排尿功能,为临床治疗腔根治性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方向。
沈洲葛庆宇夏开国林垚宣强肖峻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排尿功能障碍
电针兴奋尿潴留模型大鼠逼尿肌效应及对骶髓和神经传出信号兴奋性的影响
研究背景逼尿肌(DSM)无力可致尿潴留,临床研究显示电针中髎对DSM无力所致尿潴留有效,说明电针中髎有兴奋DSM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与针刺深浅、穴位效应和电针参数等相关。电针兴奋DSM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很少,无明确结...
刘晓旭
关键词:逼尿肌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宋波
作品数:608被引量:2,736H指数:2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研究主题:膀胱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学 逼尿肌 前列腺炎
李继硕
作品数:143被引量:370H指数:1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暨梁銶琚脑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神经元 HRP 骶髓后连合核 三叉神经 脊髓
李菁锦
作品数:57被引量:157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迷走神经刺激 蛋白激酶C 迷走神经 癫痫 福尔马林
邱秀光
作品数:15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研究主题:排卵 监测仪 体液 排卵时间 盆神经
江海红
作品数:15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逼尿肌不稳定 盆神经 不稳定膀胱 RYR RHO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