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68篇“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相关文章
-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WAIS-RC评分、MoCA评分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本研究主要探讨针对于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利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所达到的具体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共计收入了60例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利用分组研究的形式,设定本研究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相同数量,利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包括常规模式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对比并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各项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实施不同护理方案,观察组的患者,其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智力评分以及认知功能评分都高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中患有双相情感障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下的效果较差,而融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后,不仅能规避传统护理的弊端,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稳定其病情,改善各种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而整体护理价值较高。
- 戴雯雯
-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双相情感障碍护理效果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研究目的: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治疗,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对于疾病的...
- 彭迪张瑜吴涵张胜年
-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育锻炼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成功率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成功率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探析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探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服务满意率、住院时间、手术效果,以及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等。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探析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析组手术、住院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析组患者服务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可以舒缓患者情绪状态,利于术前心态稳定,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提高安全性,同时促进术后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高。
- 李晓霞
-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肝胆外科手术成功率心理状态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合式心理疗法在ICU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 2024年
- 探讨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合式心理疗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合式心理疗法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心理应激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结果 较干预前,2组干预后的心理弹性、负性情绪、应激功能障碍相关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更优(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社会适应能力相关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合式心理疗法用于ICU脓毒症患者,能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减轻负面情绪与心理应激程度,提升患者在出院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 陈彦
- 关键词:脓毒症心理疗法生物-心理-社会社会适应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在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在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化疗的110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护干预)和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合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各55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接纳问卷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癌症疲乏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能改善中晚期结肠癌化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自我接受度及自我效能感,改善癌因性疲乏症状,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 孟瑾瑾姚宁杨红梅刘丽
- 关键词:中晚期结肠癌化疗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探析针灸“调神”被引量:3
- 2023年
- 人体内在细胞、组织、器官和外部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而形成了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针灸作为一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着悠久的理论支撑。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分析针灸“调神”发现,二者在内在核心和基本特征方面存在着相关性,在分析过程中明确针灸调神的重要性,呼吁针灸医生在诊疗中应当重视“调神”的精神内核,并且号召社会和医生共同构筑良好的医学秩序,为针灸“调神”的实现提供适宜的外在条件。
- 李锂裴丽霞卡丽比努尔·依马木陈璐陈璐孙建华
- 关键词:针灸调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黄帝内经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肿瘤学临床教学之探讨被引量:3
- 2023年
- 为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肿瘤学临床教学也要随之优化和改变。本文探讨了在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医学教育的内涵、困境和对策,提出将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理念和实践融入临床肿瘤人才培养过程是一种有效方法,并从引导学生进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常见症状管理,引导学生参与肿瘤患者医患沟通和风险管理,与志愿服务结合实现思政与临床教学相融合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引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后续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 陈昕妤
-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法医学教育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老年干部保健中的应用探讨
- 2023年
- 通过分组实验,探讨老年干部保健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的54例老年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参照组,分别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保健模式。评估并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主要指标为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以及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比较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两组差异明显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2.59%、96.30%、96.30%与74.07%、81.48%、77.78%。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心理状态(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质量(PF、RP、BP、GH、VT、SF、RE、MH)评分,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明显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1.48±4.56)分、(20.05±2.58)分、(21.52±2.42)分、(6.67±0.24)分、(9.42±1.35)分、(18.89±3.58)分、(18.53±2.62)分、(6.12±1.36)分、(5.04±0.51)分、(23.26±3.14)分与(26.85±4.17)分、(25.18±3.47)分、(17.23±1.42)分、(5.24±0.28)分(6.21±1.13)分、(14.85±2.24)分、(15.82±3.16)分、(4.26±0.37)分、(4.01±0.28)分、(19.37±2.45)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干部保健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有效改善其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家属的保健知识认知程度,值得推广。
- 段奕安
-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老年人保健干部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在女性体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在女性体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4例女性体检患者作为探讨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体验感、体检配合度、体检时间、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体验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检配合优良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观察组体检时间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体验感,增加其配合程度,缩短用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 纪琳琳孙瑞琪
-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护理女性体检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进展
- 2023年
- 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其不仅会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减轻疼痛是治疗的关键。然而,尽管A型肉毒毒素、物理治疗、类固醇注射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其临床疗效尚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被广泛应用。这篇综述将基于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偏瘫肩痛的治疗进展。
- 侯亚静王泳
- 关键词:偏瘫肩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