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10篇“ 生命支持技术“的相关文章
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4年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进步为重症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然而,ECMO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炎症因子风暴引发的器官损伤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with adsorption,ECLSA)应运而生。ECLSA综合了血液灌流和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通过去除炎性介质等有害成分,改善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存活率。ECLSA在急危重症疾病治疗中巨大的潜力。本文将对ECLSA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刘欢周金花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血液灌流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临床应用的伦理学问题
2024年
体外生命支持(ECL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为诸多疾病的救治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医学伦理学论题。ECLS的获益评价、资源分配和治疗终点等方面的伦理学论题逐步成为医患双方甚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明晰并以患者利益为中心提出此类伦理学矛盾的最优解需要多方的协同促进与监督,由此维护医学的公平和对患者的尊重。本文针对ECLS应用相关的伦理学现状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为ECLS的合理应用提供伦理学参考。
李文哲潘鹏飞崔建于湘友
关键词:体外生命支持体外膜肺氧合伦理学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气管外科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2024年
目的 评价体外生命支持(ECLS)技术在危重气管外科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体外膜氧合(ECMO)或体外循环(ECC)支持下接受高危气管外科手术的患者数据。评估基线特征、住院并发症、ECLS管理、手术相关数据和死亡率。结果 数据收集期限内,共107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接受了ECMO或ECC支持,其中男性67例(62.6%),中位年龄为48.9岁(14~76岁),手术涉及气管肿瘤67例、气管狭窄23例、气管压迫9例和气管瘘8例。ECLS模式包含ECC(n=28,26.2%),改良ECC技术(n=19,17.8%),静脉-静脉ECMO(V-V ECMO,n=44,41.1%)或静脉-动脉ECMO(V-A ECMO,n=16,15.0%)。ECMO和改良ECC组采用无肝素(n=18,16.8%)或低剂量肝素(n=61,57.0%)辅助。ECC、改良ECC、V-V和V-A ECMO的中位辅助时间为49、67、144和118 min。分别有8例患者(7.5%)出现术中并发症(大出血、低氧、循环不稳定),23例患者(21.5%)出现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肺不张、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ECC组输血更多(14/28),但与其他组比较,在输血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全部患者围术期死亡率为6.5%(n=7)。结论 尽管ECLS技术较少用于胸外科手术,但在选择性的危重气道术中,ECC或ECMO提供充分的气体交换或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其中ECMO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更具优势。
王怡凤孙林周小宇常昕徐凌峰郭震
关键词:气管手术体外生命支持体外膜氧合体外循环
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LSA)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探究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LSA)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ICU病房中36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心力衰竭、药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危重症,并APACHEⅡ评分≥10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灌流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灌流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疗程杂合式治疗(每个疗程中,血液灌流2小时+高容量血液滤过22小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指标的差异,探究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LSA)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临床应用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效果。结果 灌流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灌流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定分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灌流组总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灌流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LSA)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进而改善病情,临床疗效好,并且还能给予患者高生活水平,为后续临床治疗此类患者在方法选择中给予重要帮助和参考,值得推广。
黄晓林牛顺平
关键词:危重症
谈强大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
2024年
50岁的张先生因胸痛来急诊科救治,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在准备去心内科导管室检查时,他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采取反复电除颤及常规心肺复苏未能恢复张先生的正常心律,面对危急情况,医疗团队决定采用体外心脏肺复苏(ECPR)。
刘基文袁晓燕陈佩丽甄玲杭敏
关键词:心室颤动医疗团队急诊科导管室
联合应用多种生命支持技术治疗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2024年
患者,女,52岁,因“剑突下疼痛半天”于2022年5月6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当天清晨无明显诱因突发剑突下疼痛,伴大汗、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完善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未缓解,遂至我院就诊。2022年5月6日12时55分送至我院急诊科时患者已出现意识模糊。
赵志远魏刚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嗜铬细胞瘤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多元化模拟训练在全院高年资护士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2022年
通过情景模拟、视频教学、团队配合训练等多形式进行全院N2级以上护士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培训,使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有序有效,提高全院临床护士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方法 选取我院应急库及N2级以上护士197名,通过科室-大科-护理部三层级自由组队,分成49组,每组4名护士,遵循《 202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和美国心脏协会高级心血管支持课程 (AHA ACLS)的培训方法,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分组综合训练+总结分析反馈”的模式,以团队实战的形式结合情景模拟进行抢救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培训、演练与考核。结果 95%的受训者认为提高了抢救的有序性,100%的受训者认为这种培训模式值得推广。结论 对全院N2级以上护士进行多模式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全院临床护士的应急反应及团队协作能力,值得推广。
耿星江竹君周亚琴吴琼
关键词:高级生命支持团队培训情景模拟
人工生命支持技术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诸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等急危重症患者都能在急诊科得到了较好的救治,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在这些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过程中,离不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血液净化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人工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人工生命支持技术是急诊科医师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武器。通过实施人工生命支持技术,可减轻急危重症患者的痛苦,甚至挽救或延长患者的生命
于中锴李君曲爱君张宗旺
关键词:急救医学急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心搏骤停肾衰竭
ICU中的生命支持技术
2021年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急危重症病人集中救治的地方。在ICU,重症病人可得到24小时全天候看护,并得到最精准的治疗。ICU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重症医学科中的生命支持种类繁多,下面介绍关于ICU中常见的呼吸支持技术
于浩
关键词:重症病人急危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ICU呼吸支持技术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儿童心脏移植术的应用
2021年
心脏移植是儿童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儿童心脏移植由于供体短缺、供受体比例失衡,患儿等待移植期间死亡风险较高,特别是低体重患儿和发生心源性休克高风险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药物治疗外,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发挥重要的救治作用,维持机体血液循环,成为等待心肌功能恢复和移植的桥梁。本文就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儿童心脏移植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前景和局限性作简要综述。
柏利婷童媛媛国胜文靳雨张沛瑶李艺萱刘晋萍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心室辅助儿童

相关作者

洪小杨
作品数:81被引量:292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体外膜肺氧合 新生儿 ECMO 心肺功能衰竭 儿科
封志纯
作品数:833被引量:4,553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儿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席修明
作品数:146被引量:1,909H指数:2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研究主题:ICU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急性肾损伤 重症监护病房
陆国平
作品数:533被引量:2,881H指数:2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儿童 动脉粥样硬化 脓毒症 儿科 体外膜肺氧合
胡晓静
作品数:202被引量:906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护理 暖箱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